端午見聞小學生征文
寫作文可以讓記錄下自己的生活和經歷,從而更好地回顧和總結過去,為未來打下更好的基礎。小編給大家分享端午見聞小學生征文參考,方便大家參考端午見聞小學生征文怎么寫。
端午見聞小學生征文篇1
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此清晰地刻在我的記憶里。在眾多的傳統節日中,我更偏愛端午。我享受它深沉的韻味。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它如約而至。在那一天情景動人,別具情趣。
我喜歡端午的意境,喜歡那源遠流長的歷史。相傳戰國時代,秦楚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懷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屈原,胸懷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懷著難以抑制的悲憤寫下《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屈原在流放途中聽說楚國已敗,萬念俱灰,投入汨羅江自盡。百姓聽說后,自發打撈屈原尸體,為避免魚蝦撕咬屈原,人們紛紛拿粽子投入江中。“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我喜歡端午的意境,喜歡那豐富多彩的習俗。每年端午一到,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會掛上幽香撲鼻的艾葉,村村寨寨都要舉行激動人心的龍舟比賽。賽龍舟早在戰國時期就有。急鼓聲中人們劃著刻成龍形的獨木舟,既娛神又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半娛樂性的節目。龍舟張燈結彩、來往穿梭,真是“賽龍奪錦,鼓聲催發健兒奮。端日弄波,漿拍浩湯舟隊威。”
我喜歡端午的意境,喜歡那花樣繁多的粽子。據記載,春秋時,用菰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食品。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甚至還用做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直至今日,五月初,家家都要包粽子,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我愛過端午,因為那源遠流長的歷史、豐富多彩的習俗、花樣繁多的粽子。但愿歲月不會沖淡它的傳統色彩。
端午見聞小學生征文篇2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因為這樣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呵呵,不知為了“吃”哦,因為嘛!嘻嘻,我也說不上來。可是,端午節可以做我想做的事,那就是:與哥哥比賽吃粽子。
端午節的粽子極為美味,我多想再吃,因為,那是心靈手巧的媽媽為我包的,我特別喜歡吃媽媽做的飯。端午那天,我去哥哥家,我把媽媽包的粽子,慢慢地從小口袋里拿了出來。哥哥說:“你帶粽子啦!我媽媽還沒給我包呢!”“恩,我帶了。”我說“哥哥,你的`媽媽真沒給你包啊?”“我還騙你不成,恩,我們玩跌粽子吧!”告訴你吧!跌粽子是我和哥哥一起創的游戲,游戲規則是:
一個人哪一個的粽子,另一個人哪一個最小的粽子,然后大粽子包開皮,小粽子也是包開皮。大粽子與小粽子黏在一起,吃一口,把一顆棗去掉,然后,大粽子去打小粽子,那樣小粽子的米粒就大大粽子里來了。哈哈!我是大粽子。
我和哥哥一直分不出上下,因此,我很是悶悶不樂,想:“哥哥,這是我提的游戲,還贏不了你?”哥哥突然一擊,我輸掉了。哥哥高高興興的把兩個粽子放進嘴巴里。饞得我直流口水。我向哥哥哀求道:“哥哥,給我一個吧!”哥哥說:“不行,你剛才在說我的時候怎么不想你愛求我啊!”原來,哥哥看透了我的心思,我慚愧無比了。
端午見聞小學生征文篇3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今天,姥姥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就跟姥姥學包粽子。姥姥拿了一張粽葉,用手一卷,粽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我學著姥姥的樣子,拿了一張粽葉,想把它卷成圓椎形,可就是卷不好,卷來卷去還是一個直筒。姥姥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緊粽葉一角,右手將粽葉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松一些。”在姥姥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粽葉。
接著,姥姥在空心圓錐形的粽葉里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勺舀一些糯米放在里面,然后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緊緊的。我也在粽葉里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粽葉戳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姥姥說:“搖動筷子時要輕一些,把粽葉包緊些。你看……”姥姥邊說邊示范,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粽子像點樣子了。
然后是捆繩。只見姥姥兩手捏緊粽葉,用繩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照著捆好了第一個粽子。隨之,第二個,第三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煮粽子了。把綁好的粽子逐一放到鍋里,然后放入冷水滿過粽子1厘米左右,點火……水開15分鐘后把鍋里上下粽子換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時即可。
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著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國,發展于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端午見聞小學生征文篇4
“五月五,是端午。”“年年端午風兼雨,是為屈原陳昔冤。”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中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也是一個特殊的節日,所以我相信今年的新冠疫情會早早的從這個世界上消失,讓我們離開這個內憂外患的時間,去過安居樂業的生活
端午節的由來是:因為屈原對祖國的忠心投江而死。百姓們馬上相救,卻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善良友好的人們為了保護屈原在身體不被魚吃掉,每年的5月5日都會把包好的粽子扔到江里、賽龍舟、插艾蒿等風俗習慣。我聽說在門前掛艾蒿可以辟邪消災,永保平安。當然在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也都在掛艾蒿,我們在路邊、河邊、山坡和荒原才采艾蒿掛在門上。在端午節我們還要包粽子,我每次看見那大又大又綠的粽子,口水忍不住垂延三尺。
端午節最熱鬧的是賽龍舟了,雖然我只在電視上見過。但我卻已經有了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看那么多條船在江上拍的整整齊齊,船上的人,一個個都笑呵呵的神氣活現的上了船。每有一條新船下水總會放炮外帶兩條煙,我媽說新船下水很難得,難道是我造化太好?早上炮聲連綿不斷。每條船下水時都會在原地轉兩圈,像是再給對手施加壓力。喲,還真激烈,兩條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我壓著你,你頂著我,還沒比賽我就聞到了一股濃濃的火藥味。比賽開始了,只見兩條船飛快的向前駛去,我看見了他們那整齊而又統一的動作不禁贊嘆起來:“啊!賽龍舟真激烈呀!”不一會兒就有一條船到達了終點,他在另一條船這面墻來回搖擺,像是在冷嘲熱諷他們劃的慢,等到他們上岸時,我發現他們大汗淋漓,但看見了他們那得意的笑容,我又覺得他們這一切是值得的。賽龍舟真好看!
端午節是個特別的節日,我過的很開心,希望這個世界永遠和平開心快樂。
端午見聞小學生征文篇5
相信大家都聽過關于端午節一首好聽的兒歌吧:“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每年的端午節都要劃龍舟,你們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嗎?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的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其實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怎么樣?端午節的知識還不少吧,如果你還有更多知識,可要告訴我呦。
端午見聞小學生征文篇6
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在汩羅江里死去的,老百姓很尊重屈原,知道屈原死后,連忙到汩羅江中尋找他,一直都沒找到。因為江水把屈原的尸體沖走了。老百姓以為,江里的蛟龍會吃屈原的尸體,所以把粽子扔進汩羅江里,讓蛟龍吃飽,就不會吃屈原的尸體了。
后來吃粽子變成了端午節的習俗。粽子原來是三角形的,現在,有其它的形狀了。粽子是用糯米做的,在陽光的照耀下,糯米猶如一顆顆晶瑩的寶石。粽子有兩種口味,咸的和甜的。甜的可好吃了,有棗子的,有豆沙的,讓人吃了還想吃。
端午節還要給小孩佩戴香囊,為的是除掉蚊蟲、辟邪。我有一個藍梅香囊,漂亮得不得了,還把家里薰得香氣濃濃。
端午見聞小學生征文篇7
每年的農歷五月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年的這個時侯我都會和我姑媽。奶奶一起包粽子,好吃極了。先拿一些綠豆。咸蛋。豬肉。糯米。就用荷葉包起來,再用草繩扎起來。感覺到就像做手工一樣。我們穿著圍裙包粽子一邊包粽子一邊聊天。弄得我們滿頭大汗。但是我們的臉還是微笑著。我們感到很幸福。粽子一個一個地擺在我的視線里。我感到做一個粽子真不容易。晚上我們請了許多親友來我們家。熱情好客,我們請的親友和我的家人聊得多么開心啊。我們一起吃飯,一起打麻將。最后我們拿出粽子分給大家吃。看大家吃得多開心那。他們人人欣賞我們包的粽子好吃。
一大早我們來到玉湖上,看到有許多人在爬龍舟。人群坐在龍船邊上。整整齊齊地使勁滑動龍船,使這條龍船更神奇。當龍船行駛后。人們在岸邊歡呼起來。端午節我們真開心,同時我們老百姓也是很開心。端午節把世界打扮的絢麗多彩。
這就是我寫的中國傳統節——端午節。
端午見聞小學生征文篇8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見聞小學生征文篇9
端午節是一個吃粽子,賽龍舟的節日,也是為了紀念屈原的節日,請問你們是怎樣過端午節的呢?呵呵!你們可能記得不清楚了吧!那么我就給你們講一講我是怎樣過端午節的吧!
“端午節來了!”“端午節來了!”外面的大孩子和小孩子們在高興得喧鬧著。里面當然也包括我喲!我們這些大孩子和小孩子一直叫到村口又回到自己的家才停止喧鬧。當我回到家,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已經把吃的、喝的全部準備好了。我們全體人員就出發去水校了,一路上歡聲笑語,我看見了路上有很多很多的人,也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源源不斷的人,那便是人山人海啊!到了水校,天啊,河兩岸都站滿了人,人山人海,彩旗飄飄,嗩吶聲,腰鼓聲,鼓浩聲,喧鬧聲……匯成樂一片歡樂多海洋,響徹云霄,隨著搶著一響,那聲音更猛烈,龍舟就像獵豹一般奮力往前駛去,你瞧啊,劃著龍舟的運動健兒們,互相配合默契,他們喊著響亮整齊都口號,就像連體認一般,保持同樣都頻率,龍舟向前,只在水面留下了一道道漣漪……經過激烈的爭奪,最終一號龍舟贏得了龍舟比賽都冠軍,健兒們舉著船槳歡呼著,兩岸的人們連連發出聲生喝彩。
看完樂比賽,隨后我們便回家包粽子咯。在路上,我們買好了包粽子的各種材料,比如兩捆粽葉,一斤瘦肉,一斤糯米,半斤紅豆何綠豆登登。回到家先把紅豆和綠豆混合在一起,奶奶把瘦肉餡切成細絲,然后把油倒出來,攪拌在糯米里面,接著把花椒面拿出來倒一點在糯米里面,最后把糯米攪拌一下,最后準備就緒后開始包粽子,我看見全家人都在包粽子,我也躍躍欲試,我照著奶奶對樣子,洗澡嗎抽出兩張粽葉,鋪在手上,在葉子上放一層糯米,然后放一層紅豆和綠豆,接著放一兩快豆腐,再鋪上糯米,最后把葉子包住。可我的粽子可真丑,爸爸說是頭大屁股小,哈哈哈,全家人情不自禁地笑了,我也笑了。在歡聲笑語中,端午節也結束了,最后吃上我親手寶的粽子,我的心樂滋滋的。
啊!端午節真好玩啊!
端午見聞小學生征文篇10
今天是我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我家的節日氣氛可濃。
一、插艾葉、菖蒲
早上,我懷著興奮的心情起床,迫不及待地跑下樓,一陣清香撲鼻而來。咦,是什么呀?怎么這么香呀!
進客廳,我發現,原來,大廳的中堂柜上正供著碧綠的艾葉與菖蒲呢,怪不得,十分清香。
聽奶奶說:這樣可以避邪,其實,艾葉菖蒲的清香中有點辛辣,這下,蚊蟲們聞到這種氣味就遠遠地躲開。
沒想到,小小的艾葉與菖蒲作用可真大!
二、吃五紅
中午,我與妹妹早早地坐在餐桌旁等待開飯。
不一會兒,奶奶、媽媽正忙著把一碗一碗、一盤一盤的冒著熱氣的菜端上桌,接著,又端一些冷盤。
看著這么多的美味佳肴,我垂涎欲滴。媽媽微笑著對我說:“端午節要吃五紅:紅燒蝦、紅燒魚、紅燒魚、紅蘿卜與紅莧菜。”聽這話,我點點頭,心想:端午節的知識還真不少呀!
三、包粽子
吃過午飯,奶奶開始包粽子。那些被太陽曬干枯的粽葉經過沸水的煎煮后,又恢復她那青黛的膚色,把那青澀的芳香散發出來。奶奶把她們撈出來,放在涼水長桶里,那綠綠的葉子柔柔的在水里一漾一漾的,好可愛。
奶奶把四張粽葉疊在一起,卷成漏斗狀,在里面裝上一大勺白花花的糯米,然后,包扎好,一個粽子就出現。奶奶包的粽子大大的,像是大錐子,媽媽包的粽子小小的,玲瓏可愛,像是小船,又像是蹄爪。
我們學會,便去河邊打一些蘆葉,挖一鍬泥土,也包起“粽子”來,包好,涂上顏色,可漂亮。
端午節,我真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