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傳承傳統文化作文素材
作文體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你是否在尋找“中考傳承傳統文化作文素材”?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考傳承傳統文化作文素材
1
中國傳統文化有元宵節看花燈吃湯圓,端午節劃船吃粽子,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等節日。
那我就給大家講一下元宵節的故事吧。
元宵節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也稱“元夕節”,又名“燈節”或“燈夕”。按照中國古代的習慣,“元”指月亮正圓,一年之中有所謂“三元”——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為“下元”。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如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故此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意思。
2
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比如:中國結、武術、毛筆、硯臺、宣紙、墨汁、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臉譜、京劇、空竹、油條、油茶……
我喜歡空竹,因為悠悠球是空竹的后代。我也喜歡指南針,因為它能為我們指引方向,并且還容易帶。我也喜歡油條,因為油條外焦里嫩,雖然有點油膩,還有脂肪,但是味道很好。我也喜歡油茶,因為油茶是由很多花生芝麻等很香的東西合制而成,又香營養又豐富,并且還可以泡油條。兩樣一起吃,那味道簡直美多了,簡直就是天下絕味!
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中國的印刷術,因為,20世紀的人真強!竟然能把一個字變成幾個、幾十個、幾百個、幾千個,甚至幾萬個,簡直太神奇了!
中國傳統文化太多太多了,多得我幾天幾夜說也說不完!個個都是中國發明的,就連外國字也是拼音組合起來的。還是中國好,我還是不要想到要加入外國國籍的念頭了。雖然,中國有些地方還趕不上外國,但是,也許再等幾年,等我們都長大了,用我們學到的知識和我們的聰明才智來打敗外國人。等到那時,我相信,中國的科技一定會更發達,中國在各方面一定是最好的!
3
同學們,你們吃過"羊"嗎?我這里說的"羊'"可不是我們平常吃的羊肉。我說的“羊”是用面做的像羊似的饅頭,吃“羊”是我們家鄉的一種傳統文化習俗。
在我們家鄉,每年新小麥收獲以后,剛當媽媽的女人要準備些饅頭和一些禮物回娘家,這叫做看“羊”。過些日子,姥姥會帶一些大小不同的“羊”去看外孫,這俗稱送“羊”。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不再送饅“羊”了,而是去面包房定做些面包“羊”。“羊”送到外孫家后,要把回頭“羊”讓姥姥帶回去,這意味著明年讓姥姥繼續送“羊”。
送羊一般送三年或五年,有的一直送到外孫結婚為止。
我小時候,姥姥一直給我送了三年“羊”,那些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羊吃起來味道好極了!現在回想起來,我還直流口水呢!
4
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包括各類真人秀、親子秀、相親節目等綜藝節目呈現出爆炸式增長,在受到一些觀眾追捧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同質化、泛娛樂化趨勢,而這為當下文化類節目的爆發提供了契機。
面對文化類節目的集體走紅,《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評論:“一條街上如果只有一家飯館,這家飯館的生意肯定不行。如果是飯館一條街,可能大家生意都好。這是一個行業的生態。包括各種娛樂節目在內,從不同層次共同滿足觀眾需求的娛樂努力,都是一種生態,文化節目也開始產生了某種生態,因為它有了一定數量上的積累。“但在視頻節目整體占比上,我覺得文化節目的數量,其實遠遠不足。文化類熱播節目,還是鳳毛麟角。”同時,他認為,這些文化節目現在已經開始出現了滿足不同層次的文化消費需求的一種努力。“有一些節目更能滿足大眾的`情感需要,有一些滿足知識傳播型的,也有一些趣味性的,還有一些是智慧型的等。它們屬于有不同的層次,這些層次最終合成一種叫文化傳播和傳承的景觀。
各種層次沒有所謂高低,大家都應該去努力,生態越豐富,產品成長的可能越健康。”有評論指出,《朗讀者》和《見字如面》生逢其時,它們成功激活了公眾對傳統文化的那股無處釋放的熱情。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孫佳山看來,要理解文化節目走紅的當下,必須了解中國綜藝節目模式的變遷過程。這一現象的出現,并非偶然。
傳承傳統文化的作文素材
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喜歡的20個經典動漫形象中只有1個來自中國。孩子們對白雪公主、丑小鴨等西方童話角色往往耳熟能詳,對孟姜女、田螺姑娘等中國民間故事人物卻知之甚少。可以說,中華民間故事在當代生活中已嚴重失落。
是因為中華民間故事不夠精彩嗎?顯然不是。中華民間故事數量眾多,既有神話、傳說,又有童話、生活故事,這些故事既承載著長期積淀下來的文化傳統,又包含豐富的歷史信息、生產和生活知識,也蘊涵著中華民族的道德情操、人生信念和價值觀念。很少有人知道,中國早就誕生了西方經典童話的原型故事。比如,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人段成式記載的《葉限》中,就包括后母虐待、神力幫助、集會出彩、以鞋驗身、嫁與王公等情節,與《灰姑娘》的故事如出一轍。而清人黃之雋記載的《虎媼傳》,則是典型的“狼外婆”類型故事,它比《小紅帽》的情節更復雜,傳遞的文化信息更豐富,卻鮮為人知。大量散見于古人筆記、野史中的民間故事,運用活潑形象的語言,展開豐富的想象,演繹著感人的故事,謳歌善良、誠信、智慧和勤勞,鞭撻兇殘、自私、虛偽和懶惰,不僅會是童年最難忘的回憶,更能滋養心靈、陶冶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奠定最初的是非善惡觀。
故事精彩卻難逃失落,與今人的挖掘功夫欠缺有關。魯迅的《故事新編》是一部“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在“博考文獻”的基礎上,“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意大利著名作家卡爾維諾則對意大利民間故事進行了搜集和整理,出版了《意大利童話》。所以,挖掘民間故事絕不是“小兒科”!當前許多民間文學專家,往往重研究而輕實踐,不愿意在搜集、編纂故事這樣不算科研成績的事情上花費精力。缺少了學者提供的“原材料”,出版商又多以利潤為終極訴求,于是五花八門、各種版本的《伊索寓言》《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霸占了童書的柜臺,我們自己的民間故事卻愈加罕見。此外,西方童話之所以在我國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在于綜合運用了多種媒體,順應了從口耳相傳到聽覺、視覺、觸覺、生活日用相互影響的時代變化。美國迪士尼公司在這方面用力頗多,他們對民間故事進行的創新性開發,不僅有效輸出了自己的價值觀,也贏得了口碑,賺得了巨額的利潤。相比之下,我國在綜合運用多媒體傳播、開發民間故事方面還缺乏好的做法。
為此,中華民間故事的發揚光大還需要社會各方面勠力同心、有所作為。比如,政府有關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全社會對民間故事的關注,加大對民間故事傳承、傳播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教育部門需在學科目錄和專業設置上提高民間文學的地位,并適當增加民間文學作品在中小學教學中的比重。民間文學專家應充分利用專業優勢,在數量龐大的中華民間文學作品中篩選出一些優秀作品,并進行符合時代精神的改編,形成一些作品集。文化企業則可以此為基礎進行再加工,出版圖書,繪成圖像,錄制音頻,或改編成影視劇、動畫片、舞臺劇等形式,形成綜合優勢。
同時,還可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作用,組織民間故事講述、表演大賽等,廣為宣傳。至于家長,在為孩子挑選故事的時候,也要對“我們自己的”有更加明確的傾向性。
民間故事的“失落”,是中華文化的重大損失,不僅會使我們坐失這一領域的話語權,也浪費了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寶貴資源。我們應該面向世界,協同努力,講好自己的故事。打撈“失落”的民間故事,已經刻不容緩,否則將會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傳承傳統文化的名句格言
1.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2. 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3. 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張載《正蒙·中正》
4.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正蒙·乾稱》
5.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系辭上》
6.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隱公六年》
7. 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名言
8.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燮(xiè)《題畫·竹石》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名言
9. 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10.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11.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12.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13. 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14.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15.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16. 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
1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18.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
19. 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20.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果:果斷
21. 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22. 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23.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下》
24.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25. 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26. 記己有恥。——《論語·子路》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27.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
28.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離婁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
29.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才真的是不知羞恥啊!
30. 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31. 人必其自愛也,而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諸。——楊雄《法言·君子》
32. 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熹《朱子語類》倦十三
33.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34.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烏江》
35.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朱熹《答鞏仲至》
36. 五刑不如一恥。——呂坤《呻吟語·治道》
37. 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龔自珍《明良論二》
38. 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周易·益·象》
39. 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40. 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