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審題立意方法
中考作文審題立意方法有哪些?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中考作文審題立意方法與技巧,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考命題作文審題立意指導
審題就是在動筆之前,對作文題目做一番研究,徹底弄清題目含義審題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敗的關鍵性的一步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審題的過程中確定的審題的具體任務,就是通過對作文題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題者的意圖,弄清寫作對象、范圍和重點,明確立意,并確定文章的體裁。
一、考試中常見誤區
(一)忽略指向:不能整體把握、遺漏要素(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對題目的某一要素上,以偏概全,導致跑題如“今天真好”,忽略了“今天”這個時間限定范圍,而只在“真好”上面做文章,素材不考慮時間)
1.忽視背景語――背景語往往是命題者著意營造的某一種情境,不同的背景語引發的思維走向不同,只有審清了背景語的思維走向,才能保證寫作中思維模式與文題內在的文脈相貫通。例:在畢業告別晚會上,有位同學在紀念冊上寫了這樣的一首詩:媽媽,我知道你愛我,可我長大了,總會離開你;老師,我知道你愛我,可我畢業了,總會離開你;朋友,我知道你愛我,可我升學了,總會離開你……親愛的同學,讀了這首詩,你想到些什么?請你以“總有離開的時候”為題目寫一篇作文提示和要求:(1)自定角度作文;(2)除詩歌外,文體自選;(3)字數不少于600;(4)文中不要出現自己的姓名、校名 分析:作文背景語提供了一個情境,“畢業告別晚會”,晚會本身已含有題目中的“離開”之意
主體部分有三個并列的分句,分別提到了離開媽媽、老師、朋友,提醒我們可以書寫親情、師生情、友情省略號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因素,省略號提供了無限的思考空間,提醒我們關于離開的故事和思考,應該還有許多
如果忽視背景語和題目的分析探究,對照材料一一道來:離開母親,離開老師,離開朋友,沒有自己的構思,流于空談,變成像擴寫,又像問答,肯定很難深入
2.忽略提示語:話題作文在開放中又有所限制,這些限制多出現在提示語中。例:
人的一生總要與書打交道,在與書的接觸過程中,一定會有某些故事發生,之后就會有一些屬于自己的思考請以你與書的交往過程或對書的思考為內容范圍寫一篇文章。
分析:提示語中包含著豐富的信息,“你與書的交往過程”隱藏的限制至少有:⑴要寫自己的,不能寫別人的;⑵要寫出過程,最好是寫成散文或記敘文“對書的思考”透露的信息則有:⑴要以寫對書的感悟、體驗以及書對“我”的啟示教益為主⑵文體上最好寫隨筆,雜感或議論文有了上述思考,就可以保證在審題中沒有大的失誤而有的同學偏偏離開了“我”的讀書經歷,“我”的讀書體驗,泛泛而談書的作用和好處,寫出諸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等缺少個性的文章
(二)游離中心:不能辨明主次、突出重心(如“心靈的選擇”,有的就詳寫“選擇”,略寫“心靈”,結果走進了喧賓奪主的誤區)
1.主次失衡――
例如《父輩》這個題目就是寫與父親一個輩份的人,而且父輩不是一個人,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輩這個詞的含義,那作文就走題了。
例如《我的老師》與《我和老師》題目僅一字之差,但前者應側
重于寫“老師”,刻畫老師的形象;后者則應側重于寫“我”與“老師”間的交往過從,重點則要落在事件的敘寫上
2.修飾失度 ――《運動會花絮》指文題有時量、物量、動量的限制,而作者審題時注意不足,造成文章沒有顯示那些時量、物量、動量的限制,致使文間修飾不足或超出限度,不能恰到好處地滿足題意要求如以《運動會花絮》為題作文,有位考生卻只記敘了4×100米接力賽這一件事,詳細描繪了,接力賽的精彩過程,顯然離題了。從文題看,似乎沒有限量,其實是有的因為“花絮”一詞是指各種比較有趣的零碎新聞,既然是“零碎”就不只一件了把握題意的“量度”,原有的400米角逐,文字可壓縮,然后再選兩三件運動會上的小事來記敘當然,這若干件事所組成的“運動會花絮”,還得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做統帥才是。
3.角度失準――《發生在家里的一件趣事》寫一位老師兒子失蹤的事,驚險有余而角度失準。
(三)理解膚淺:不能由表及里、化實為虛(只在“題目”的表面意義上做文章,把注意力放在對“題目”的表層意義的理解上,而置“題目”的比喻意義、引申意義、象征意義等寓意于不顧,導致跑題)
在沒有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礎上隨意處理,這種現象在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中居多,往往造成跑題這樣的重大失誤有些作文的命題意圖,并不在外表,而在深層或題外,考生要通過現象看本質,尋覓題外之意,傾聽弦外之音,這種命題,一般文字比較簡潔,沒有什么提示,審題失誤率也最高。
如《心愿》:是誰的心愿?是什么樣的心愿?是一個還是幾個心愿?可任選一個方面來寫,但重點要寫為什么有這樣的心愿,這才是深層內容,才是題外真意如果只靜止寫有一個什么樣的心愿,極力渲染“心愿”變成現實的心情,對為什么有這樣的心愿的原因卻寫得很少,雖然也扣題,但只抓住外表,影響題目深度。
中考材料作文之審題立意
材料作文指的是根據所給的材料和要求來寫作文的形式。材料作文要求學生根據材料的內容來審題、立意、構思,將材料的中心思想設定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脫離材料所揭示的中心,就會出現偏題的問題。
在近幾年中考作文中,材料作文越來越受青睞。面對這種看似陌生的形式,不少考生會感到手足無措。實際上,材料作文比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更靈活,更有利于學生發揮自己的思維優勢,學生可以通過對材料的理解和解讀,選擇適合自己的素材和文體進行寫作。
一、材料作文的特點
材料作文命題材料新穎、廣博,形式一般為“材料+ 提示語+ 要求”三部分。綜觀近幾年全國各地中考語文卷材料作文命題,其特點歸結起來有四點:
1. 命題材料的多樣性。20__ 年全國各地中考語文卷材料作文命題材料,內容包括經典的名人故事、名人名言、詩歌名句、寓言故事,在形式方面也有所創新,有的提供開頭或結尾,有的利用圖畫拓展思路,有的摘錄美文名句引導,有的呈現自然現象啟發??命題材料形式新穎,內容廣博,涵蓋面廣,內涵豐富,極富文化氣息和時代感,而且切近考生生活實際,能給考生以啟迪和感動,讓考生有真話可說,有真情可抒。
2. 引導語的自由性。材料作文的引導語是命題中極為重要的部分,一方 面約束著寫作范圍,避免考生茫然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引導寫作的方向,避免考生寫作時離題、偏題。
3. 寫作要求的寬泛性。材料作文在要求學生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礎上,增加了“自選文體,自擬題目,自選立意”的要求,有的還暗含有“根據材料提示,自選話題”的自由。這些要求都充分體現了材料作文的優勢,強化了作文選材立意、構思表達等方面的自由度和開放性,有利于考生抒寫自己的個性體驗,并且給予足夠的空間讓學生自由表達。
4. 考查學生的綜合素養。材料作文命題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寫作時可以根據材料內容提煉出多個話題,然后從中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從多個角度立意,最后選擇一個最佳的行文。這就加強了考生審視材料與擬定話題的思維過程,將讀與寫緊密結合起來,非常有
利于強化考生的審題意識,同時還可以考查考生提煉話題的能力。這幾種形式的材料都呈現出文字短小、寓意明確、生動有趣等共性,是中考作文常見考查形式,也是中考作文逐漸接軌高考作文趨勢的體現。
二、審題立意技法
1.抓關鍵詞句 材料作文中給出的材料是最重要的寫作參考依據,所以一定要逐字逐句地認真閱讀,在此基礎上找出關鍵詞句,特別是對于材料比較長的文章來說,準確抓住重點詞句是審題立意的關鍵。可以給語句編號,或者邊讀邊勾畫,這樣能準確把握重點,不至被自己的感覺帶偏。以 20__ 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題為例:
我們可以不美麗,但我們健康。我們可以不偉大,但我們莊嚴。我們可以不完滿,但我們努力。我們可以不永恒,但我們真誠。”請根據上述材料,結合自身經歷,自選角度寫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
這則材料出現若干形容詞,初讀一頭霧水,細細分析,看出詞語兩兩相對,且從生活邏輯上來看是互為反面,美麗——健康,偉大——莊嚴,完滿——努力,永恒——真誠,都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對立性詞語。審題時要把重點放在材料所顯現的具有情感傾向性的詞語上,“健康”“莊嚴”“努力”“真誠”,選取親身經歷的鮮活的素材,就能寫出不偏離題旨的作文。
有些材料中的關鍵詞句,意義不是一望即知,尤其是運用了比喻等修辭手法的詞句。以某地作文題目為例,材料為:
請根據對詩人泰戈爾的一句名詩“世界以痛為我,要我報之以歌”的理解與思考,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泰戈爾的這首詩令人眼前一亮,但其中隱含的深意需要進一步挖掘。這類題目對學生的文學積累和語文素養都提出了要求,往往借助曲筆和隱喻來傳遞信息。本題的關鍵在于對“痛”和“歌”的本質進行思考,并將這類頗具文學性的比喻具體還原為比喻的本體。痛,比喻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歌,比喻積極樂觀陽光的思維方式和行動。只有在還原比喻、祛除遮蔽的基礎上進行價值探究分析,并將詩歌的意思和自己的生活相聯系,才能直擊材料的核心。
因此在材料作文審題中,還應在祛除文本修辭外衣的基礎上,還原材料中各種隱喻背后的含義。
2.挖隱含信息 材料作文審題立意,還要能夠深度挖掘材料中隱含的信息。有一些材料沒有明確給出關鍵詞句,而是通過詩歌或故事的形式,委婉隱晦地表達主旨,這就需要對材料進行深度思考和提取。例如:
“我問花園里的玫瑰,你年復一年重復著同樣的色彩單調嗎?玫瑰回答說,向人間波灑芬芳是我生長的理由。我問樹枝上的蟬,你日復一日生活在黑暗中,只能在夏天盡情歌唱,你遺憾嗎?蟬說,綻放生命的絢爛是我活著的義務。我問山間的小溪,你一直朝著不變的方向寂寞的奔流,你快樂嗎?小溪回答說,奔向大海成就浩瀚就是我的夢想……我不禁思考: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呢?” 這種類型的材料作文文字較長,分析難度比較大,關鍵在于挖掘材料中的隱含信息,概括出主旨。可以分析玫瑰、蟬、小溪這三個看似無甚關聯的主體,從它們的回答中,概括出命題者所要傳達的題旨。這些隱含的信息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內容所在,考試一定要精讀材料,進行提取和概括。
3.題在材料中 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另外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從材料中提取出文章的標題。這樣的方法是比較穩妥的,一般從材料中提取出來的文章標題不會出現跑題的問題,這需要教師在平時有意地培養和鍛煉學生,比如 20__ 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梁啟超《最苦與最樂》)
雖然我們的工作條件帶給我們許多困難,但是我們仍然覺得很快樂。(艾美·居里《美麗的顏色》)
你對“樂”有怎樣的認識與思考?或者,在學習與生活中,你有那些關于“樂”的經歷和感悟?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
這個材料有三個句子,內容比較長,依次對應學習之樂,盡責之樂,克服困難之樂,我們可以提取出里面的關鍵詞,就是“樂”。順應材料和引導語的指引,不難分析出,“樂”不是單純的感官之娛,而是建立在行動層面的富有意義的快樂,所以作文題目可以是含有
“樂”的詞語或短語。從材料中提取文章標題的時候,還要注意把標題具體化,比如同樣面對這個材料,如果把題目命名為“快樂”,那么在寫的時候就會泛泛而談,失去目標感,寫出來的文章也會主題不明,缺乏新意。
在材料作文的審題中,學生常常陷入迷惑和自我懷疑。其實,一次審題就是一次心靈的遇見和發現,審題不僅僅激發閱讀時的感悟,更是對思維的梳理和加工,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清晰有序地梳理材料,分析語句間的邏輯關系,接下來的立意和行文便會水到渠成。
中考作文素材人物李蘭娟
李蘭娟從一名赤腳醫生成為一名院士,完全是自己勤奮努力的結果。李蘭娟高中畢業后盡管自己成績優異,但正趕上運動,于是成為一名赤腳醫生,盡管自己當時什么也不懂,她努力學習,學習經絡,學習認識草藥等,很快成為的百姓信任的'優秀醫生。后來被推薦上了大學,憑借努力,她成績優異而留校,分配到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工作。
兒子鄭杰說“今日事今日畢”也是她一直恪守的行為準則。李蘭娟的醫務工作已經相當繁忙,除了臨床工作還有大量的研究。但是學習從不放松,兒子鄭杰看到深夜一邊補學英語,一邊看國外論文。不僅對自己如此要求,對丈夫也是嚴格要求,從一個有趣的小細節就可以看出。丈夫成為院士后,丈夫看一會電視,她會催著趕緊去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