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元宇宙主題作文
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用驚艷的想象描繪了一個龐大的、超前的未來虛擬現實世界,拓寬了人類想象力的邊界,開啟了元宇宙(Metaverse)之門。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我眼中的元宇宙主題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眼中的元宇宙主題作文篇1
網絡技術高速發展,數字應用快速崛起,人們的衣、食、住、行,被一部方寸大小的智能手機便捷、高效安排,這方便了我們中大大多數人,而因為不會用、不敢用、不想用、不能用,讓老年人掃碼難、就醫難、購物難、辦事難……我國現在老齡化人口越來越多,老年人尤其是農村地區的老年人他們越來越與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脫節。對于一些智能化的操作他們完全不懂,但我們不應該遺忘潮流中的“少數”。我覺得幫助老年人邁過“數字鴻溝”,需要社會通力合作。對此,需要各方協作。
為解決老年人掃碼難、就醫難、購物難、辦事難的問題,我們建議政府部門、行業窗口、志愿組織、智能產業、基層社區、家庭成員、老年朋友、全體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幫助老年朋友邁過“數字鴻溝”,共迎共創共享美好數字生活。
政府部門統籌推進,精準施策。建議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將老年友好理念納入和諧宜居之都建設規劃;加快制定法律法規,保護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技術中的合法權益;優化電子政務服務應用,保障老年人基本公共服務需要。
行業窗口優化服務,綠色通行。車站、機場、公園、銀行、醫院、商場等公共場所,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導和人工幫扶;建立“無碼綠色通道”,采取替代措施;保留現金支付及線下辦理渠道,改善“面對面”服務。
志愿組織積極參與,智能幫扶。開展老年人信息化培訓志愿活動,做好數字化“掃盲”,以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善意,體恤助力老年人融入智慧生活;組織閑置手機捐贈活動,讓愛心通過手機傳遞給有需要的貧困老人。
智能產業創新研發,智能適老。積極參與智能產品適老化改造,開發符合老年人使用特點的大屏幕、大音量手機和大字體、簡易化的操作系統;主動開展互聯網適老化改造,提供“關懷模式”“長輩模式”的服務應用。
基層社區聚焦需求,鄰里互助。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高頻需求,組織、引導和便利各類社會力量進社區,解決老年人無法獲得線上服務的困難;增進鄰里和諧,多去看看身邊的高齡、空巢、獨居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幫助。
家庭成員寓教于樂,孝心相隨。昨天父母為我們的成長傾注了深情厚愛,今天讓我們耐心地帶他們網絡沖浪;教爸爸媽媽玩個小游戲,讓父母和智能世界愉快相處;給不在身邊的爺爺奶奶發發照片、連連視頻,讓他們更加幸福、更加快樂。
老年朋友也需要積極融入,終身學習。老年人經歷了歲月洗禮,積累了豐富經驗,仍然可以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
在“數字鴻溝”面前,我們要用溫情幫老人驅散恐懼,以科技幫老人走出茫然,以攜手共進的做法為老人提供力量。你把我養大,我陪你翻越生活的籬笆。請相信:有反哺之橋飛架南北,數字“天塹”終會變“通途”。讓我們積極幫助潮流中的“少數”融入智能時代這個大家庭。
我眼中的元宇宙主題作文篇2
人人都在談元宇宙,但很少有人說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對于不同的人來說意味著什么?它可能會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什么影響?所以這篇文章就來講一下這些問題,看完之后應該能夠解答目前關于“元宇宙”的大部分困惑。
對于一些人來說,“元宇宙”這個詞可能還比較陌生,因為有些人可能是在Facebook改名“Meta”之后才知道的這個詞,但它并不是一個新詞,也不是扎克伯格發明的。
Metaverse(元宇宙)是一個合成詞,是前綴“meta”(超越、元)和單詞“universe”(宇宙)的結合。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科幻小說家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的作品《雪崩》中。
許多科幻小說、電影和游戲都以成熟的元宇宙為背景——與現實世界難以區分的另一種數字世界。影視劇如《黑客帝國》、《頭號玩家》和《失控玩家》等,游戲如《模擬人生》、《堡壘之夜》等。
在《雪崩》中,人物通過他們的化身進入元宇宙,化身是他們在元宇宙中的虛擬形態。在元宇宙中,化身能夠超越現實,進入一個虛擬現實世界。Stephenson小說中的元宇宙,是對一個陰冷的、反烏托邦的、被企業貪婪所推動的世界的逃避。
從那時起,這個詞就越來越受歡迎,特別是在游戲領域。玩過角色扮演游戲(RPG)的人,如果進入游戲世界并與其他玩家和角色進行互動,那么可能對元宇宙的概念比較熟悉。多年來,這個詞也被未來學家用來描述人們在未來幾年可能的數字連接方式。
關于元宇宙究竟是什么,目前尚未有固定統一的定義。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并不是一個突然出現的概念,而是各行業及技術發展融合的一個趨勢。
我眼中的元宇宙主題作文篇3
近來,元宇宙相關話題快速破圈,市場關注度極高,更成為科技圈和資本圈大熱話題,10月29日,facebook宣布將公司名稱改為Meta,更是將元宇宙推向了高潮。
元宇宙作為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融合的載體,蘊含社交、內容、游戲、辦公等場景變革的巨大機遇。
目前,元宇宙正在加速發展,雖受限于技術,距離實現還比較遠,但預計未來3-5年內,元宇宙將進入雛形探索期,VR/AR、NFT、AI云、PUGC游戲平臺、數字人、數字孿生城市等領域漸進式技術突破和商業模式創新將層出不窮,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模式,也將因此改變。
對于品牌而言,伴隨著元宇宙的來臨,會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激流之下,不進則退,唯有瞄準趨勢,盡快布局相關熱門領域,如當下大火的虛擬偶像、數字藏品等,才能享受早期紅利,讓品牌進一步發展。
我眼中的元宇宙主題作文篇4
成型之后出現的,事物剛剛發展的時候人人都在摸索。我看了那么多關于元宇宙的構想,覺得最接近也是大家最熟悉的比喻,大概就要算《黑客帝國》電影里所描述的那種虛擬空間。人們在腦后接駁腦機接口,連入虛擬空間,在那里可以完成一切事情。
你可以說元宇宙是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你也可以說元宇宙代表了互聯網世界的窮途末路。雄心勃勃是因為人類歷史上沒有出現過類似的產品,一個人可以在里面工作、交友、游戲、交易、創造,除了生理的必須之外,完全可以一直停留在其中。窮途末路是因為自從短視頻出現之后,大眾互聯網產品仿佛已經走入了終局,很多年都沒有什么新產品。所以元宇宙就像是一針雞血,一塊新領地,各大巨頭蜂擁而入。他們不知道難度奇高,希望微茫么?當然知道。但不去元宇宙他們實在也沒有事情可以做,沒有什么故事講給股票市場聽。
究竟是哪一個,那就看你自己如何理解了。是否現在就要選擇加入,去學習構建虛擬世界的技術,去加入VR硬件研發團隊,不管真假也要先擠上船,為將來的元宇宙熱潮中分一杯羹做準備,這同樣也是你的個人選擇。
我自己看不大懂元宇宙,所以沒有立場去大聲贊美或者竭力反對。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談談個人的看法:
過去這些年,互聯網世界有一種自我工具化的傾向,也就是說努力成為一種現實工具。巨頭們不斷在問:還有什么現實中的事情沒能在網上完成?我覺得這大概是過去二十年間的互聯網主題,不斷把現實中的事情搬到網上去。商店搬去了,婚姻介紹所搬去了,書店搬去了,電影院電視臺搬去了,學校搬去了,銀行搬去了……如果無法搬去,互聯網起碼也要成為人和現實世界之間的介質,比如說你和外賣之間,你和出租車之間,你和美容美發師之間,你都可以透過互聯網去控制和要求對方。
這個趨勢本來很順利,一直到互聯網觸碰到了主權國家的貨幣和金融。于是,最近這兩三年里,互聯網世界的戲碼很快會變成主權國家爆錘互聯網巨頭。在這個《誰是你爸爸》的游戲里,巨頭們的贏面很小。法律和監管會像雪片一樣落下來,把它們緊緊束縛在一個透明的冰殼里。今天,Epic訴Apple的官司結案,Apple被迫開放其他支付方式給開發者,不能再強制大家使用它家有了名難用的蘋果支付方式。同時,法院裁定蘋果不構成壟斷---但只是這個案子,只是今天,故事才剛開始。
其實,在“還有什么現實中的事情沒能在網上完成”的對面,還存在著另外一個命題:還有什么是只能存在于互聯網而無法在現實中完成的?
這是另外一個命題,也是另外一種思路。如果從這個角度去考慮,那么互聯網就擺脫了之前的工具屬性,而是獲得了主體性,不再是現實生活的補充、增益、延伸,而是具備了自身存在的意義。回答了人們的問題:為什么我要去互聯網?答案不是現在的“離開了互聯網生活寸步難行”,而是在那里有生活里不存在的事物和不存在的體驗。
按照這個思路看,元宇宙的確是符合的,可能是互聯網世界的新方向。但是不忙著歡呼,我的話還沒說完。我認為,自古以來互聯網世界就同時存在著這兩種思路下的產品。不需要元宇宙這種宏大的、炫目的、新奇的產品,有些古老的產品一直都在,而且運轉良好。
比如說你現在正在看的是公眾號文章,這沒有什么特別,現實世界里同樣可以把一篇文章放在報紙和雜志上,送到無數人手里。無非是互聯網讓這個傳送速度和分發效率提升了不少。在這篇文章下面,有一個叫留言區的東西,它就是只有互聯網才有,現實生活里不存在的事物---一篇文章發布之后,作者和讀者立即可以在留言區看到反饋,這個在現實生活里根本做不到。
再比如你每天都在看到的表情符,????,太過熟悉以至于完全忽略了它的偉大,它同樣是在互聯網世界里存在的世界通用語。人類歷史上人們曾經做過多次嘗試,希望發明出一套全球通用的語言,但是最終都沒能成功。而互聯網通過設計象形符號,發展出一整套表情符,等于是從最原始的起點發明了一套簡單的語言,而且在全球范圍內都可以使用。同樣的,離開了互聯網這個環境,你在現實生活中打印或者張貼表情符,本身沒有多大意義,它是專為互聯網交流設計的符號語言。
所以并不需要去看那些新奇酷炫的互聯網新產品,沉醉于偉大的設想和概念,回過頭來就能發現另外一種可能是始終存在著的。早期的互聯網并非工具,它有自主性,郵件組、IRC這些東西都是互聯網原生的產品,使用這些產品的人認為自己進入了一個烏托邦,其實也同樣在網上發現了自己的自主性。電腦后面可能是社畜,是學生,但是進入網絡之后自己是自己ID的主人。
回過頭去看,這一段歲月很快過去,整個互聯網轉向了如何服務生活的道路上,迫切地把生活里的一切都搬來,努力成為一種工具。少有人走另外一條道理,把互聯網當做是主體,在這里做出一點和現實生活無關的東西來,做一點只適合網絡世界的東西來。目前來看,最成功的產品應該算是電子游戲。也正因為如此,關于元宇宙的各種設想中,人們幾乎是本能地認定元宇宙中游戲算是基本組成部分。但除了游戲和有限的一些古老產品,在過去的二十年前,互聯網巨頭沒有體現出與它們身份和資源相稱的雄心和意志,對于互聯網自身的建設投入甚少,滿足于做一個工具,滿足做更強大的工具---直到意識到所有的工具都有主人,都要收到工具箱里去,這才掉頭狂奔,撲向另外一個方向。怎么講,我覺得這一幕挺滑稽可笑的。
所以,元宇宙不元宇宙我不懂,也不大關心。但是我覺得我找到了一個比較好的思路,也可以算是一種新的分類。如果主動去考慮有什么是只能在網絡世界進行而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也許會有許多新的發現,和新的機會。網絡世界需要的并不是創新,不是和生活綁定得更加緊密,而是需要自我意識覺醒。元宇宙算是可能性之一,但未必是最重要的之一。即便將來的確出現,也必然不是現在構想的樣子。現在的樣子依然工具感十足,按照王小波的話來說,那就是個“行貨”。
我眼中的元宇宙主題作文篇5
科技巨頭進場,商業領袖力捧,頂級風投入局……毫無疑問,元宇宙是當下火熱的科技風口之一,但也正遭到前所未有的質疑。推崇者認為,這是當前數字技術的集大成者,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下一站;反對者則批評,元宇宙純粹是概念炒作,是又一個必將破裂的科技泡沫。雙方唇槍舌劍,莫衷一是。
究竟什么是元宇宙?目前尚無公認的權威定義。但簡單來講,這個詞本源自科幻小說,意為與現實世界平行的虛擬世界。創造一個虛擬世界,讓用戶沉浸于其中,這無疑是一門好生意。但受限于過去的技術條件,要打造具備高度沉浸感的虛擬世界幾乎是天方夜譚。而隨著近年來芯片、屏幕、傳感器等硬件的創新,元宇宙想象的實現似乎有了一定的支撐條件。瞄準這一契機,需要新的業務增長空間的科技巨頭,苦尋現實應用的5G、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需要新的概念故事進行融資的資本等等,都將目光瞄向了這里,希望在這片新“藍海”中掘金。
平心而論,對元宇宙研究和開發的投入,既可以促進硬件設備的迭代創新,又能加速軟件成果應用落地,更能為腦機接口等先進技術提供研究機會,帶動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但比起美好的暢想,當下的元宇宙更多還是虛火。就拿虛擬世界的“入口”——VR頭盔來說,當前的設備從畫面到操作,從體積到性能,距離科幻電影中那種無縫切換的景象至少還有5到10年的差距,許多從業者和資本卻刻意模糊,暗示元宇宙已經近在咫尺。更令人擔憂的是,雖然革命性硬件尚未出現,但互聯網概念幾乎都成了元宇宙的“親戚”。電子游戲是元宇宙世界,虛擬偶像是元宇宙網紅,網絡會議是元宇宙應用,IP變現是元宇宙資產,乃至灰色的非同質化通證(NFT)和黑色的虛擬貨幣炒作,都拿元宇宙當作擋箭牌。硬件不行,概念先行,這種萬物皆可元宇宙的炒作,泡沫四濺,很可能重蹈覆轍,最終落得一地雞毛。
退一步講,即便是元宇宙走上正軌,這種“掌中握無限,剎那成永恒”的“烏托邦”本身也需要更多冷靜的反思。一方面,以假亂真,讓人沉浸其中,是元宇宙的本質屬性。然而,“沉浸感”的背面就是“成癮性”,用戶尤其是未成年人能否分清真與假的邊界,讓人存疑。而這樣的案例,已經在電子游戲的發展過程中屢見不鮮,更“好玩”的元宇宙顯然面臨著更多道德拷問。另一方面,當一個人可以在虛擬世界中呼風喚雨,很可能會選擇逃避現實生活中的風風雨雨;當人類唾手可得虛擬卻舒適的安樂窩,很可能漸漸失去對星辰大海的探索欲、好奇心與想象力。因此,有科幻作家擔憂,元宇宙將是整個人類文明的一次內卷,“不管地球達到了怎樣的繁榮,那些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都是暗淡的。”
元宇宙或許是潮涌的風向,但這并不意味著其發展方向就一定正確。歷史反復證明,信息技術已深度嵌入大眾生活,從業者不能盲目信奉技術樂觀主義。否則,先天不足、資本催熟的元宇宙可能是一片“真實的荒漠”,令每一個用戶的精神世界陷入貧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