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關于習俗的日記
清明節關于習俗的日記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清明節關于習俗的日記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清明節關于習俗的日記(精品11篇)】,供你選擇借鑒。
清明節關于習俗的日記篇1
清明,是我們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在當日我們要去各個地方的烈士陵園給為了我們和平而逝去的英雄祭祀,當然也要給我們逝去的親人祭祀。不過我們全家要去“母親河”那里踏青,因為這個節日正是:萬物復蘇、空氣清新的好時候!
在去踏青的路上我也不免看到一些給逝去的親人祭祀的人,再看著翠綠色的柳條隨風飄動著,嫩黃的油菜花也在風中跳著婀娜的舞姿,不禁讓我想起了“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首詩句……
在一路的歡聲笑語中,我們終于抵達了“母親河”,在旁邊的飯店里大飽一頓后(在大船上)便上岸到了黃河邊,我心中也有一點興奮,因為我看到了我們中國人所有的“母親”,是它養育了我們中國人!
不過我們也不是空手而來的,我還發明了一種游戲,它可是相當危險的,但是它很好玩兒。我們先在靠黃河邊上一點的岸上慢慢地用小碎步在上面踏,然后它會越來越軟,有時還會冒出水泡,當時我害怕極了,緊張極了,總感覺自己要掉下去,因為地軟軟的總感覺要落出來一個大洞,要把我陷進去。原理是這樣的:黃河水已經將岸上的土地浸透啦,別看它外表堅固其實很危險,聽媽媽說她小時候有人在上面玩,結果就有人掉進水里淹死啦,所以膽小者勿玩喲!
在這次踏青中我吃到了好東西、玩到了好東西、看到了好東西,簡直太棒了!你們不信的話也來玩玩!
清明節關于習俗的日記篇2
這次清明節,我們帶了很多東西上山。
我們來到了老爺爺的墓前,先點上三只蠟燭,每人再插上一把香,輪流拜一拜。然后開始燒東西了。首先燒了很多冥錢、金子和銀子,再燒了100元大鈔的人民幣和美元。嘿嘿,從一個黑色的超大的袋子里還拿出了好多億元大鈔,我們還燒了金元寶,我覺得燒它最有趣我用手舉著它燒,等它快燒完了才把它放到地上。
我們還燒了房子、車、船票、飛機票、蘋果牌手機、金幣、電視機、立體音響……我覺得,神是沒有的,而這些東西都是紙做的,做這些東西要砍樹,所以,清明節時應該只用拜一拜就行了。
清明節關于習俗的日記篇3
今天是4月4日清明節,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之一,也是上墳掃墓的日子,國家將清明節納入法定的節日。這天,奶奶準備了許多紙元寶和各種上墳的供品和爺爺上墳去了,家人不讓我去,說我還小。我只好從電腦中來了解清明節了。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多彩的,此節日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原來清明節也是春游的好時節。
清明節關于習俗的日記篇4
四月五日,正值中國傳統節日——清明。
成都的天,溫暖而濕潤,淅淅瀝瀝地灑著點點小雨,落在人們的身上,也仿佛落在人們的心頭,這不難讓人們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情感: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記憶仿佛被拉回到若干年以前。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那一文人騷客的形象似杜郎而又仿佛不是他,站在泥濘路口,文質彬彬地詢問杏花村的通口,牧童遙指,聲音稚幼,帶著甜甜的孩童氣息。可今非昔比,牧童早已成長了吧,而那文人騷客也不知了去向。他們的故事只留下了一首詩,讓人在這悲的日子里吟誦、欣賞。
汪國真先生曾寫過這樣的一句話: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于是,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盡管天氣溫暖,春風和煦,但由于這日意義較之平日而言大不相同,人們的心情也就有些郁郁寡歡了。
清明時節,我,去掃墓了。
因為正值清明,前來祭祀的人們很多,但環境卻顯得寂寥,人們也沉默寡言。我也隨著長龍般的隊伍,一步一步向上走著,或許是由于臺階過高、人群太多,又或許源于內心情感的作祟,我走得極慢,一步一級臺階,舉足抬步也顯得堅實而沉重。
大樹下,墳頭前,有一些人會面對墓碑呆立好一會,半晌才開口對那些亡故的人說出在他生前沒來得及聽見的話,心平氣和,少了從前的紛紛吵吵,看了倒讓人想落淚。風吹著樹木“沙沙”作響,似安息靈魂悠長而遠久的嘆息。
我的曾祖父就在這里沉睡著,沒有一絲聲響,寧靜而安詳。
他是在05年離開我的,當時的自己年幼且不懂事,當我的母親告訴我曾祖父去世時,我并不懂得其中的含義,只是呆呆地點點頭,也沒有看到他最后一眼。如今,長大了,終于對死亡有些一知半解了,其實死亡就是一門學問,深奧而難懂,讓人痛苦又捉摸不透。
德國諺語里說,“當你來到時,你在哭,你周圍的人在笑;當你離開時,你在笑,你周圍的人在哭?!比羰聦嵳娴娜绱?,那該有多好。人的一生若活得洋洋灑灑,精精彩彩,也不枉走一遭,只是人被七情六欲所束縛,離開分別時,往往是內心的痛苦放不下,放不下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
曾祖父一生與人為善。年輕時投筆從戎,奮斗于抗日的第一戰場,年老后,成為了一名虔誠的基督信徒,在家鄉的教堂里主持牧師工作。還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精通英語的曾祖父便和藹地教我學習英文,手把手地帶著我寫著一個又一個英文字母,當我略顯生澀地念著音標時,他會極耐心地糾正我的發音,把自己的嘴巴張大,讓我看清舌頭的運動。一老一少團坐在桌邊學習的背影至今仍浮現在我眼前,只是我人生中最早的啟蒙老師,教會了我英文,卻不能教會我世事無常,而他,如今也和我陰陽相隔。
我在曾祖父的碑前行跪拜禮,顫抖著手為他上著香。我似乎就能感覺他的氣息還是那般溫暖的圍繞在我的周圍,他也在遠遠的地方注視著我,注視著我的一言一行。
或許我們因為羞澀和懶惰而留下的無法彌補的遺憾太多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人欲報而親不待。”這是我從曾祖父身上悟出的道理。經過三年五載,當我真正懂事后想要回報他時,枉然發現他已不在了。望著他生前最后一張照片,我在思索自己究竟可以如何作為?心中有的是不知所措;有的是悵然若失。
天空仍然下著雨,漸漸大了起來,熄滅那墳頭燃盡后化成一撮灰的香屑,濡濕了碑上厚厚的灰塵。
回程的途中,看著絡繹不絕,前來掃墓的人們,看見他們在墳前表達內心真正的情感時,腦中仍然是杜牧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清明,是在這春天里,唯一一個把人心揉得粉碎的日子。
有那么一小粒晶瑩透亮的液體掛在眼角,像雨水,也像眼淚。到底是什么,連我自己也分不清了。
清明節關于習俗的日記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幾天,天氣時晴時陰,還會下起小雨來,時小時大,因為清明節到了,剛好是在這個周末的星期六。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我的心既激動,又沉重,因為星期天我們要回老家去上墳。
到了星期天,我們一家人一大早趕去老家。在路上,東山已經見到了,這時的山,有些凄涼,灰蒙蒙的一片,路邊的田地里沒有農作物,只有一些干枯的枝葉,有些是一片亂土,有些很有規律,一溝一溝的,可以看出,已灑了種子,農民叔叔正等待種子發芽呢!
轉眼間就到了二大爹家門口,準備了一下,便急匆匆地上了墳山,山上的樹,沒有一點綠色,只有干枯的樹枝,有些樹上有了一些嫩綠色,不是太多,只有一絲絲,大地上沒了草,顯得格外凄慘,我不禁想:“清明節到了,連大自然都不敢調皮了,一切都像是死了一樣,多么安靜,連春姐姐來了都都不敢大聲張揚,多么莊重,清明,清明,好清靜啊!”
到了墳山,我便收起了想象,二大爹突然問:“雞呢?”我們這里要現殺雞,把雞血淋在山神上,這么一個重要的角色可少不了呀!我說了一句:“雞沒帶來,放在家里了?!贝蠹也偶奔泵γΦ卮螂娫捊o姑爹,叫姑爹把雞送來,過了一會兒,姑爹來了,大家才開始自己做自己的事,爸爸和二大爹殺雞,把雞清理干凈;媽媽去燒水;姑媽去放冥幣、金子、銀子、草紙等東西,我和小坤放草紙、香。
大家開始完成自己的任務了,我細細看,這山上的墳參差不齊地排列著,有的墳高大而嶄新,有的墳連石碑石碑上的字都看不清了,這便是風的杰作,有的墳成為了一片亂石,仔細看還能看清它的摸樣,我懷著尊敬又莊重的心情認認真真地把一張張草紙放在墳前,把一根根香插在了石縫中,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任務,很快他們的雞也煮熟了,奶奶把雞放在一個碗里,用筷子把雞頭立起來,用碗,把飯盛了進去,倒了一杯茶一杯酒,裝在一個大鐵盤里,要給逝去的親人們“吃”,我們到了一個墳前,作為主持的奶奶,說了幾句話,點燃了草紙,把各種東西拿去燒,燒完了奶奶就把酒、茶倒進火堆里,接著按輩分算,輩分大的人就先磕頭,磕三下,拜三拜,這樣輪著下去。我們拜完了所有墳,放了鞭炮,便回家了。
這一個周末讓我過得十分有意義,因為讓我緬懷了一下已故的親人,并且讓我去了一趟農村,讓我欣賞了清明時期的鄉村景色。
清明節關于習俗的日記篇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庇值搅艘荒暌欢鹊那迕鞴?,在這個節日里有人踏青,有人掃墓,而對于我來說,清明是又酸又甜的。
讓我覺得甜的事情是放風箏、戴柳與蕩秋千。
每到這個節日,我和爸爸媽媽一家三口會來到郊外,把一只五光十色的喜羊羊風箏,在晨光中放飛,我們用雙眼護送到遠方,它帶著我的美好心愿越飛越高,飛向遠方,我心里像喝了蜜一樣甜。
來到小溪邊,媽媽總會從柳樹上折下兩根枝條編成柳條帽戴在她和我的頭上,她告訴我戴柳可以“避鬼”、“明眼”、“免毒”,其實我早就知道戴柳的“用處”是讓自己變美,我大聲說出之后,一家人都甜甜地笑了。
蕩秋千是我最愛的了。秋千上的我像飛人一樣起伏飛翔,只要我用腳用力地蹬地,秋千便又高高蕩起,讓我游弋在這春光之中,如同超人在飛行。這份甜,無法用語言形容。
清明節的酸,就是心酸,每到清明,我會和父母去為奶奶掃墓,那時我的心情有一些沉重。在我出生前奶奶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她從沒見過我,我也從來沒有見過她,我多么想她能在我身邊看看我,像別人的奶奶那樣抱抱我,親親我,陪伴我長大,那該多好啊!
《尋夢環游記》里說過,被親人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奶奶一直活在我們心里,她永遠不會被我們遺忘。
又酸又甜的清明節,甜蜜和悲傷都是那么記憶深刻。
清明節關于習俗的日記篇7
今天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我們一大家子人去山上祭拜老祖宗。
今天的風特別大,當我看見奶奶把早已準備好的九龍會、紙錢、鞭炮等放入籃中時,我就對奶奶說:“不能再迷信了,不要燒這種東西,你沒看見村口設了重重”關卡“,讓我們買水果和鮮花祭祖?!薄叭?、去、去,小孩子懂些什么?不要亂說話”奶奶罵了我。
一路上,我看見杜鵑花開滿了山崗,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大紅色的,紫色的,還有粉紅色的桃花競相開放,在風中搖擺。雖然風景很美,但是我無心欣賞。因為我一直思考著怎樣說服頑固不化的奶奶。
在墓地,當她們要燒東西時,我又極力勸阻,說:“今天風這么大,如果一不小心,會引來一場森林大火,到時就闖大禍了?!笨伤龥]人理會我的話,依然我行我素。忽然,對面那邊濃煙四起,著火了,幸好人多沒闖大禍,總算是有驚無險。我又說了:“我們可以把九龍會放在墳頭,老祖宗就會知道了,祭祖只要有心就行了,目的是求祖宗保佑我們平平安安的,假如我們闖大禍,老祖宗地下有知,也不會安心的。”
今天我好高興啊!我終于說服了奶奶,避免了一場火災的發生,我真希望每年的清明節,大家都能打破傳統,做到文明祭祖。
清明節關于習俗的日記篇8
冬天過去了,萬物復蘇,這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從我記事開始,每年的清明節這一天,爸爸就開車帶我和媽媽去下司掃墓。
我們去掃墓要經過一個鐵橋,一走上去就搖來搖去,過橋后還要走一段山路才到墳上,祭完祖,就去奶奶家玩,奶奶家有一條小狗,名叫妞妞。它長著一身雪白的毛,又黑又圓的大眼睛,又黑又長的胡須,紅紅的鼻子,看上去可愛極了。我喜歡和小白玩。
這就是我過的清明節。
清明節關于習俗的日記篇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今天是清明時節,天下起了小雨,我和媽媽爸爸,老伯,嬤嬤,哥哥,外婆一起去余姚看外公和太公太婆。爬山坡時我很怕,還摔了一腳,幸虧后面有媽媽在,我就不怕了。到了外公那里,我拜了幾次,媽媽外婆老伯,嬤嬤,哥哥也拜了。拜完后就放鞭炮了,在放時我很怕,媽媽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我。看完外公我們就去看太公太婆了。在太公太婆那,我們點好蠟燭,全都拜了一下。在放鞭炮時,我還吃了果凍,放完時,我果凍也吃好了,一共吃了八個。我們看完太公太婆,就回家了。我下山時又摔倒了。
今天我去看外公、太公、太婆好開心啊!今天我的任務終于完成了。
清明節關于習俗的日記篇10
4月5日是清明節,雖然現在還沒有到那 天,但我的思緒已飄到了前一次的清明節,前 一次的祭掃烈士墓。
不知聽誰說起,峙山公園的山上有一塊 革命紀念碑。在四月五日,我爬到頂峰,上面有 一塊空地,我看到了不少人前來,他們手上捧的不是菊花就是百合,放到那塊大大的石碑前。那塊石碑被四季常青的植被簇擁著,在旁邊的是幾棵柏松,那塊石碑上刻著字,正面用紅墨寫著:革命烈士紀念碑,背面是記載著各個烈士名字和光榮事跡。
密密麻麻布滿石碑的表面。走過石碑,就是一個白色的高約5、6米的棒,最上面還有一個一棵閃耀紅光的紅星,在白漆下,格外顯目,我望著這些事物,我不禁想起那些用熱血換來祖國的革命烈士:用胸膛擋住機口的戰士黃繼光;嚴守紀律的邱少云;讓我記憶猶新的是舍身就難的歐陽海:1963年11月19日,在橫山腳下,北上武漢的282列車,載著500多名旅客,飛馳向前,司機精神一振,不遠處,一對解放軍騾馬炮兵,正迎面走來。
列車鳴笛報警,突然,一匹高大馱炮戰馬驚狂地竄上路心。 在這即將車毀人亡的時刻,隊伍中猛然沖出一 位戰士,奮力推開戰馬列車安然離去,旅客安全無損,可是這位戰士卻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那人就是——歐陽海。
歐陽海的光榮事跡讓我敬佩,讓我肅然 起敬,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犧牲小我,造福大家!
清明節關于習俗的日記篇11
清明時節是人們拜祭祖先的傳統節日。
今天中午,我們早早地吃過了“食餅筒”,我跟著爸爸媽媽去老家——上岙上墳。在路上看到了許多的人,他們一個個手里捧著花,都準備去山上祭拜祖先呢!走著走著,我發現路旁的水渠里有許多小蝌蚪,圓圓的腦袋,長長的尾巴就像一個個“逗號”,真想伸手去抓。
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走了好一會兒,我們來到了太公太婆的墳前。媽媽擺上了水果,插上了鮮花。我就迫不及待地跪下去拜。我還在心里許了個愿望:讓太公太婆保佑我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祭拜結束后,我們又去了其他地方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