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之后祭祖作文
寫作文要突出重點和關鍵點,讓讀者能夠快速了解文章的核心內容。寫好清明節之后祭祖作文不是那么簡單,下面給大家分享清明節之后祭祖作文,供大家參考。
清明節之后祭祖作文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今天是一年一季的清明節,是祭拜已故親人的日子,也是緬懷所有為我們幸福生活做出無私奉獻的烈士們的日子。
一大早,媽媽就開始忙活起來,包清明果,買祭祀品,準備去祭拜祖父。午飯后,我們一家就上路了,一路上總是能見到很多跟我們一樣,拿著小鋤子,拎著一大包“人民幣”、“金元寶”,扛著“電視機”、“冰箱”之類的人們。這一行人,該是和我們一樣懷著對先祖的敬意出發的吧。
在路上,爸爸媽媽講了很多關于我們祖輩的故事,說他們都是很勤勞,很善良的勞動人民。尤其是說到祖父時,大家都很激動。因為祖父生前總是忙忙碌碌,為我們這個家勞碌一生。
終于到祖父的墳墓前了,周圍青山茶園,綠得新鮮,空氣中彌漫著春天的花香,我想,祖父在這里也一定能住得舒心。在媽媽的指點下,我麻利地從袋子里取出紙花紙帶,灑在了祖父的墳墓上,最后把一束美麗的菊花擺在陶罐前,聽媽媽說,菊花代表對去世親人的思念。爸爸點了一支煙插上,我照吩咐灑了些酒,媽媽則在墳墓前擺上新鮮的`清明果、香噴噴的肉、紅通通的蘋果……我們把香點著,雙手舉起香排成一行開始祭拜。
在走的時候,我們又再次向所有長眠的親人們拜了一拜,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清明節之后祭祖作文篇2
又到了4月份,清明節又悄悄地走來了,又是一個踏青的日子。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一般是在公歷的4月5日。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然而,今年清明節的天氣卻非常的好。
星期天,我們家去了旗峰公園,說說笑笑地爬上了旗峰山,在古廟里為我的外公,外婆和爺爺燒紙錢,求平安。也許爸爸媽媽每次過清明節都會很傷心吧!因為爸爸媽媽還沒有我現在這么大的時候,他么就已經走了。我很想見見他們,但是……而且現在我連外公,外婆的墳都沒有見過,我只掃過爺爺的墓。
清明,你真是一個讓人悲傷的節日啊。
清明節之后祭祖作文篇3
清明節人人皆知,它是一個紀念死去德仁的節日。
我和外婆媽媽舅舅大爸爸妹妹弟弟到山上掃墓,山上路很滑很陡峭,一不小心就會摔壞大腿,擦傷鼻子,我們繼續往上走,抬頭一看山上的人真是人山人海,我們大伙兒被擠來擠去。山上有很多墳墓,大家站在墓碑前,燒香擺酒,我不僅看了看墓碑,上面寫的東西我一個也看不懂。我靈機一動對妹妹弟弟說:“清明掃墓嘛,當然得用樹枝掃,快一點,找樹枝。”我和弟弟妹妹找到了一根樹枝,在地上掃呀掃,旁邊的人見了捂著嘴偷偷笑,媽媽見了對我們說:“傻瓜們,不要掃了。”為什么不用掃了呢?”“掃墓就是祭拜,不用小題大做的。”“哦”我和妹妹弟弟恍然大悟,就幫媽媽擺酒擺菜。媽媽點好了蠟燭,我和妹妹弟弟都使勁的在拜,外婆見我們擺得起勁,就連忙點點頭說:“拜的這么起勁太爺爺太奶奶會保佑你們的!”
清明掃墓雖然不怎么流行,但它在我心中是那么的偉大,那么的絢麗多彩!
清明節之后祭祖作文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當想起這首字里行間都透著凄涼的小詩,我的心頭,總會劃過一絲莫名的哀傷,這哀傷會頃刻間煙消云散,可那留在心間的,卻是永遠抹不去的傷痛。
今年清明,天氣分外晴朗,可家里每個人的眉間都透露著與天氣不符的憂傷,因為我們要去緬懷我已逝去的爺爺。
車緩慢地開著,仿佛時間靜止在這一刻。半小時后,我們到達了墾利陵園,順著一條寂靜的小路望去,成百上千的墓碑冰冷地立著,有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不知 不覺,我們已走到爺爺的墓碑前。我站在墓碑前久久佇立,目不轉睛地看著墓碑上的字,那個名字,陪伴了我多少個春秋;那個笑容,給予我多少幸福;那個聲音, 給了我多少鼓勵……
記得很久以前,爺爺告訴我,每個人都有離開的時候,當他離開的時候,叫我不要傷心,他只是去了另一個地方,那里,是比人間還幸福的地方。當時,我笑著答應,卻沒有看出爺爺臉上的悲傷。可是現在,我竟沒有辦法讓他再回到我身邊,叫我怎么不傷心。這漫長的等待,這無限的痛苦,像是一根針穿透了我的心,但一點兒也不痛,因為早已沒了知覺。不知什么時候,淚水浸滿了眼眶。等我回過神來,爸爸媽媽已為爺爺放上祭品,點了三炷香,之后我也畢恭畢敬 地給爺爺鞠了三個躬,默默祈禱,祝他在天堂安心,快樂!離開的時候,我又順著小路望去,覺得那些墓碑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富有生氣的,因為他們的家人來看望 他們,他們遠在天堂,也不會孤單。
清明節并不是人們迷信鬼魂的存在而過的節日,而是為了對故去親人和烈士們的思念之情,這個節日把生者和逝者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哪怕時間不長,也可以表達那份悲傷和思念。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逝去的人不可能再回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現在,珍惜身邊的人,不要讓祭祀者的淚珠串成一段段濕漉漉的回憶。從現在開始,孝敬自已的父母,不要等到他們離去再說后悔。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一次想起這首小詩,心中卻沒有了悲傷。
清明節之后祭祖作文篇5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這天是祭掃的日子,但我家要到三月三才掃墓。于是媽媽、爸爸和我利用空閑時間,一起來學習有關清明節的習俗、忌諱等。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清明節前后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正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玩,回家時順手折幾枝葉芽出綻的柳枝戴在頭上,其樂融融!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媽媽還給我講了一個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不。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寒食,清明成為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
這天我的收獲多多,不僅知道了清明的由來,而且懂得要尊敬先人,懂得感恩和懷念
清明節之后祭祖作文篇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句詩說的就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是為了紀念那些逝去的親友的日子。
這一天,我們一大早就起床去超市買了糕點、水果,還準備了銀元寶、香、蠟燭。我們在山路上走著,一路上,我看到竹筍破土而出,爭奇斗艷的野花也開了,走了很長一段路,但并不覺得累。
我們就走到了大外公的墓前,媽媽拿出了袋子里的水果,叫我一樣一樣地擺起來,媽媽則點起了香放在墓前。媽媽告訴說今天是清明節,我們來祭拜你大外公,希望你大外公能保佑我們,一切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媽媽拿出了折好的銀元寶,分成兩堆,一堆放在墓前一堆放在旁邊。我有點奇怪,問媽媽說“為什么要分成兩堆呢?不就是大外公一個人嗎?”“另外一堆是土地公公的,土地公公拿了錢就會照顧大外公,就像我們活人一樣,也有左鄰右舍。”說著,媽媽拿起了打火機,把金元寶點著了,金元寶燒得很旺,我仿佛看到了大外公拿到了錢,高興地買酒喝了。
清明是一年一次的祭祀先人的日子,飽含著我們對親人的思念。
清明節之后祭祖作文篇7
4月4號是清明節,那天,我沒有去掃墓,這讓我想起了三年前的事,三年前的那個夢。
那次,我并不明白父母為什么要掃墓,我越想越暈,便到頭大睡。
我突然發現,我身處一片草地上,旁邊是河,還有一簇簇野花摘迎風搖擺,多美啊!我似乎知道這是夢,便跳入水中,隨著水流奔跑。
一路上,我時不時嚇嚇小魚,玩玩小烏龜,小魚也回應我,騰出大片水花。突然,來了一個老人和一個小孩,小孩問大人:“清明節為什么要掃墓?”我也很想知道,就繼續聽她們講,老人望了望天空,想了想說:“不,我不知道,不過,明天去問老師吧。”“好的,小孩回答道。”她們說完,場景瞬間就變了,不再是那晴朗的天氣,沒有那清澈見底的小溪,也不會傳來那陣陣芳香,只有一幢幢高樓。忽然,我又看見了那個小孩,拉著那位老人,問老師,:“靜老師,清明節為什么要掃墓呢?”老師回答道:“安甜池,我們之所以要掃墓,是因為要紀念祖先啊,我們要尊重長輩呀。”安甜池正想繼續問時,突然從教室里走出來一個女孩,她大聲說:“靜老師,你又幫助安甜池!”老師還是剛才的表情,笑瞇瞇地問那個女孩:“蘭顏嬌婷,你知道我們偏偏要選清明節來紀念祖先嗎?”蘭顏嬌婷的臉紅了,她搖搖頭,跑開了。安甜池正想說話,靜老師又問:“安甜池,你想問的是我剛問蘭顏嬌婷的吧?”安甜池點點頭,說:“老師,我真的很想問這個,求求您告訴我吧!”老師點點頭,說:“我和你說吧,清明節也叫寒食節,你知道吧?就在古代,有個叫重耳的人,有一次餓暈了,一個叫介子推的人,就從大腿上割了一塊肉,煮熟了給重耳吃,后來,重耳做回了君王,卻把介子推給忘了,后聽人說起介子推,他才想起了介子推,可介子推不愿意出來,重耳只好三面燒山,留下一面,希望介子推能出來,可他偏偏不出來,被火燒死了,重耳就把這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的這天不能有煙火,只能吃寒食。第二年,重耳登山哀悼,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從此,我們就要去紀念祖先。安甜池,你懂了嗎?回家吧。我也明白了。突然我醒了,感覺全身沒力氣,似乎我就是重耳,對不起介子推的樣子。
我從那以后,不敢輕易在清明節不掃墓,不知道為什么,就像就像對不起介子推。
清明節之后祭祖作文篇8
現在清明節放假啦,今天我能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去靈璧老家掃墓。早早起床,奶奶就給我拿來一個雞蛋,說:“清明這天要吃雞蛋,這樣可以驅除疾病,而且吃了雞蛋,眼睛又大又亮,以后會變得更漂亮。”我很不情愿的吃了一個。我看到門上插著柳枝,就不解的問爺爺,“清明為什么要插柳枝哪?”爺爺說是為了紀念兩位古人,一位是神農氏另一位是介子推。爺爺還給我講了他們的故事,原來清明節有這么多的故事呀。奶奶拿出早早折好元寶,奶奶在折的時候我還跟著學,也幫著折了好幾個哪,雖然不怎么好看,但是也是我對祖宗的一點小小的心意吧。
我們又去買了紙錢和鞭炮,東西買齊了。爸爸開著車帶著我們全家去掃墓,走在路上,來來往往的車上大多拉著掃墓用的東西,真有詩句上“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情景,經過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了老家。拿著東西到了墓地,爺爺和爸爸開始忙著給墓地添土,我和奶奶媽媽忙著燒紙錢和元寶,我也學著奶奶的樣子,嘴里也說著讓他們來拿錢。添好土燒完紙錢,爸爸開始放鞭炮,我們全家都跪下來給祖宗磕頭,求祖宗保佑我們國家平平安安,家人健健康康。掃完墓到了飯店,該吃飯的時候,爸爸又多添一副碗筷,一個座位,夾滿菜,說這個座位是祖宗的。在回家的路上我們遇到好多去掃墓的人。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它用插柳,掃墓、燒錢等一些活動表達了對親人對祖先的一種深深的懷念。
清明節之后祭祖作文篇9
星期六,乳白色的霧伴隨著我們斤家族一起上山拜祭先人。上山的路可真難走。這是一條曲折迂回的羊腸小道,只能一個跟著一個上。這還不算什么,最累的還是這條小路要把方向轉來轉去,一會走左邊,突然又要走右邊,一會兒要走石子多如繁星的小路,一下又要轉到另一條道上,可累得我夠嗆的。我和爸爸走在頭兩位,就算當個領路人吧。我倆走得挺快,當我覺得后面沒人跟上時,就和爸爸在附近找了個較高的位置,向下一望——嗬,他們就像蟲子一樣在慢慢蠕動著,不過那速度也太慢了,從我們這里到走在最后面的距離都有五十米左右了!我逗趣地對爸爸說:“爸爸,你看,他們多么像一支浩浩蕩蕩的‘羅家大軍’呀!”爸爸也笑了笑。唉,潮濕的天氣使這黃泥路更軟了,成了一條擁有“彎、長、軟”的特點集于一身的小道。
走了很久,終于來到先人的墓前了。大家看見墓前那么多雜草,二話不說,都卷起袖子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大伯和爸爸拿著鋤頭爬上去把墳墓上的雜草清干凈;姑姑就在上香的地方清除雜草;大哥就和其他人在用另一把鋤頭除去周邊的雜草叢,我們小孩就幫忙拿東西就行了。那雜草可真多,一鋤頭下去,再用力一扯,一堆一堆的雜草都可以堆成一座小山呢。過了幾十分鐘后,一座比以前更干凈的墳墓出來了!大家把茶、酒水和一些拜祭所需的食物擺好,點上紅蠟燭,每人都拿著三支香,一個接著一個跪下拜祭。拜完后,我們開始燒冥紙。我一看,什么?“西裝”、“旗袍”、“面值”1億和5一億的“美金”?真夠好的,不用幾年,不,只要一天,地下的太爺爺、太奶奶和爺爺就可以趕上比爾蓋茨了,或許比他們更多錢了!呵呵,開個玩笑。其實在老人生前對他們好一點,去世后比燒什么都更值錢。
不知不覺,霧散開了,我們也得走了,明年的今天再見吧,先人們!
清明節之后祭祖作文篇1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年清明我都會想起杜牧的這首詩,當然啦每年清明我們一家都要回家祭祀祖先,今年也不例外。
媽媽在清明的前幾天就已經把祭祀所需物品準備好了,有紙錢,水果,燒雞,燒酒,鞭炮等,然后我們還去花店挑選了一些百合,菊花,做了一個精美的花籃。看著這個花籃,我心中充滿了崇敬,思念之情。
清明節一大早,我就被媽媽叫了起來,帶著準備好的物品,坐上了去紫山陵園的汽車,走著走著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也許這雨也飽含著對親人哀思的淚水吧。在路上,我問爺爺:“為什么清明節我們要去祭念祖先?”爺爺告訴我:“清明節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當我們來到紫山陵園的時候,雨還沒有停,我的心顯得更加悲傷。我們來到太爺爺的墓前,我先拿著打火機,把鞭炮的引線點燃,“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趕緊捂著耳朵跑到旁邊,雖然我用手把耳朵捂得緊緊的,但是仍能隱隱約約聽到鞭炮的聲音,仿佛中間還混雜著太爺爺對我說的心里話。等鞭炮放完后,我發現墳墓周圍長出來許多雜草,我又拿起鐮刀割雜草,然后清掃墓碑上的灰塵,我干著干著想起來了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感嘆到這野草的生命力真是強大,可是人的生命卻是如此的脆弱!
緊接著我把紙錢打上錢印,開始燒紙錢,只見那一張一張紙錢由黃變黑,由黑變小,最后變成了漫天飛舞的灰塵,隨后我拿出太爺爺生前最愛喝的燒酒,給太爺爺倒上三杯,敬給太爺爺,灑在火中,大火越燒越旺,希望太爺爺在天堂中有錢花,有酒喝,生活過的無憂無慮。最后,我又恭恭敬敬地給太爺爺磕了三個響頭,跪在墓碑前,雙手合一,在心中說道:“太爺爺,我很想你,希望您在天堂中過的開心,您放心吧,以后我會好好學習,不辜負您對我的期望。”
我帶著對離我而去親人無限的思念和憂傷返程回家,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我會把對他們無限的哀思化作學習的動力,去完成好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