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老學者與12歲小孫女合作出版《小王子》
&bsp; 相信大家對于《小王子》這部作品都有所了解,它是作家安東尼&iddt;德&iddt;圣-埃克蘇佩里于1942寫成的著名法國兒童文學短篇小說,本作的主人公是一位來自外星球的小王子,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眼光揭露成人的空虛、盲目以及愚妄,教育意義深刻。此后,該劇還被翻拍成動畫電影,引發關注。近日,據悉一名82歲的老學者與12歲的小孫女共同合作出版了中文版的《小王子》。
一個稚嫩柔弱的小男孩在浩瀚無際的宇宙之中,獨自居住在一個小小的星球上,這大概是所有童話中最遼闊、最宏大、最瑰麗的一個想象了。對經典童話《小王子》,孩子想看到多姿多彩的星球,大人想學會愛與責任。而我國法國文學研究與翻譯領域泰斗、82歲的柳鳴九,只想送給小孫女一個禮物。
不久前,海天出版社出版了中、法、英三文對照的《小王子》版本,中文版采用柳鳴九譯本,并他12歲的小孫女柳一村(英文名艾瑪)特地為此版創作了52幅插圖。
在代譯序《送給小孫女的一個譯本》一文中,柳鳴九&ld;不無遺憾&rd;地寫道:&ld;我本來就不是為名利譯這本書,而是為了小孫女,是送給她的禮物。這家出版社完全按我的要求,在譯本的內封上印下了&ls;為小孫女艾瑪而譯&rs;這一句話,玉成了我的心愿。可惜印刷的字體小了一點。&rd;
《小王子》原版書也有約50張插圖,都是出自作者自己之手。法國作家不止一位喜歡為自己的作品畫點什么,雨果、斯丹達爾、繆塞、梅里美等都這么做過。據說圣埃克蘇佩里在出版這本名著之前,已經勾畫出了他的小王子的形象,當時他已經40多歲。原畫是白描式的,不講究細節,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而12歲的柳一村和書中的小王子差不多年齡,為讀者留下了兒童視角的小王子形象。
柳鳴九在中國,柳一村在美國,雖然遠隔重洋,但爺爺對這個小孫女了如指掌。從她出生的那一刻,爺爺關切的目光從未離開過。
柳鳴九曾不無得意地撰文寫道:&ld;她上學很早,雖為班上年齡最小者,但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她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喜歡閱讀書籍,當然是課外書籍……在美國,很多城市的圖書館都有流動借書車,一天到晚在城里轉悠。她作為宣傳大使的圖像,就固定地印制在宣傳車的車身上,圓圓的臉,衣著樸素,笑嘻嘻地雙手捧著一本打開了的書,兩個短小的辮子緊掛在耳旁……&rd;
可以說,沒有小孫女,可能柳鳴九就不會翻譯《小王子》。&ld;對小孫女如此熟悉、如此鐘愛、如此思念,就不免總有要為她做點什么的意愿與志向……但我實在離&ls;大款&rs;很遠,物質財富實力的確寒磣可憐……為她做點什么呢?&rd;實屬巧合,2005年,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登門拜訪,請柳鳴九翻譯《小王子》。&ld;這不正是為小孫女做一件事的機會嗎?&rd;于是,才有了柳鳴九的譯本。
&ld;小王子的寂寥感、落寞感、孤獨感、嚶嚶求友的需求,都是圣埃克蘇佩里所要傳達出來的人類感受。小王子在其他星球上遇見的基本狀況與種種問題,也是作者所欲啟示人類思考的課題。&rd;柳鳴九說,&ld;我自己作為一個祖父,與自己的小孫女之間不僅橫隔著太平洋的距離,還有兩個不同國家的國籍與不同意識形態環境的差異,自然而然會特別贊賞《小王子》中的全球胸懷與全球關切。&rd;
2007年,《小王子》譯本問世一年后的一個晚上,急救車來到柳一村家中,把她不到40歲的父親接到了醫院。臨行,她父親對急救車的駕駛員說:&ld;請你不要鳴笛,我的小女兒睡著了。&rd;這是他在這個世界上所說的最后一句話,他再也沒能回來。
兒子早逝,孫女成為柳鳴九最深的牽掛。為了這個插圖本的順利出版,身體并不好的柳鳴九主動包攬了前期輔助性的圖片編排與文字說明工作。初稿完成后,他又每天給編輯一封電子郵件,提出審閱意見。2016年8月,本書幾經修訂,終于出版。
已是耄耋之齡的柳鳴九,現在仍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一處30多平方米的老宿舍樓里,沒有兒孫繞膝,宿舍里最顯眼的裝飾品就是孫女的照片(本報2013年8月20日曾有報道《柳鳴九:把薩特引入中國,將兩柜子書留世》‐‐記者注)。
柳鳴九說:&ld;我翻譯《小王子》最后一章的時候,是帶著&ls;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rs;的感受的。我譯完全書的最后一句話,&ls;別讓我總是沉浸在悲苦的思念之中……&rs;時,我突然感到眼前模糊一片。&rd;
中國青年報&iddt;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