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超半數丈夫與妻子認為孩子比伴侶重要
原標題:超半數丈夫認為孩子比老婆重要,六成妻子認為孩子比丈夫重要
孩子對于所有家長來說,都具有著與眾不同的意義,結婚后只要是沒有小孩子,可以說是和自己的伴侶愛得死去活來,恨不得成天膩歪在一起,但是,有了孩子之后,一切都不同了,不管從哪個角度去看夫妻的另一方都非常&ld;難受&rd;,孩子才是他們的&ld;最愛&rd;。
夫妻關系重要,還是親子關系重要?工作花費精力多,還是孩子花費精力多?父親在孩子養育方面,扮演哪些角色?如何提高父親的育兒參與度?
2016年2月16日,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和長寧區婦聯共同進行的《4-6歲幼兒父親參與研究》發布了4-6歲幼兒父親參與養育狀況的調查結果。
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主任陳彩玉告訴澎湃新聞(thepaper)記者,調查顯示超過半數家庭把夫妻關系排在親子關系之后,這會對家庭功能的發揮帶來風險。她認為,夫妻關系是家庭的根基,親子關系是家庭的枝葉。沒有好的夫妻關系,不可能有完善的親子關系。而父親的參與行為,不僅使得父子、夫妻的關系更加和諧,他們也在育兒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愉悅感和成就感。父親的積極參與行為,收益的不僅僅是孩子,也是個家庭。
調查還顯示,對&ld;孩子的父親應享有育兒假&rd;這個說法的看法,有718%的幼兒父親非常支持,176%期望但會有就業、生活壓力等問題。在配對樣本調查中,也有835%的母親非常支持父親享有育兒假。
調查顯示,507%的幼兒父親最看重&ld;父親&rd;的角色,29%的受訪者最看重&ld;丈夫&rd;的角色。根據受訪者最看重角色比例排序,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大家庭關系>工作關系。這一排序同樣適用于母親們。調查顯示,618%的幼兒母親最看重&ld;母親&rd;的角色,213%最看重&ld;妻子&rd;的角色。
工作花費精力多,還是孩子花費精力多?
調查顯示,父親選擇工作的最多,母親選擇的孩子最多;選擇夫妻關系的受訪者僅占一小部分。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主任陳彩玉分析說,這里體現了一個現實的無奈,4-6歲幼兒父親對于&ld;親子關系&rd;的重視程度較高,但是投入精力并不高。她認為,把關注點放在孩子身上,是當前很多家庭的相處模式,但穩定和諧的夫妻關系才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先決條件。把夫妻關系排在相對往后的位置,會對家庭功能的發揮帶來風險。
調查還顯示,454%的受訪者希望能在工作與孩子養育上基本做到平衡,經濟狀況是其考量的重要因素,絕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并不希望成為全職爸爸。少數愿意成為全職爸爸(7%)的受訪者只有在沒有人帶養孩子,并且夫妻一方必須犧牲工作的情況下才會選擇放棄工作。
調查顯示,工作日,幼兒父親有效陪伴孩子的時間平均為223小時/天,工作時間平均為84小時/天,花費在路上的時間為169小時/天;雙休日,有效陪伴孩子的時間平均為668小時/天。
配對樣本中,工作日,幼兒母親有效陪伴孩子的時間平均為307小時/天,工作時間平均為716小時/天,花費在路上的時間為174小時/天;雙休日,有效陪伴孩子的時間平均為1053小時/天。
兩者比較的結果顯示,在工作時間和花費在路上的時間這兩項上,幼兒父親和母親的差異并不顯著,但是在工作日和雙休日陪伴孩子的時間這兩項上,幼兒母親顯著高于父親。
調查中,父親們的工作狀態有四種且分布均衡:176%工作彈性很大,可以比較自支配自己的時間;23%的受訪者工作彈性較大,可以通過調休、公休或年假(帶薪)等能有較多自時間;312%的受訪者工作彈性不大,可以通過請假等方式來獲得自支配的時間;256%的受訪者工作彈性很小,工作很緊張,基本不能離開工作崗位。
結合參與行為來看,工作彈性越小,受訪者參與中的互動性越低,可及性越低,組間差異顯著。并且,工作彈性最小的一組受訪者在互動性、可及性、責任性方面的得分都顯著低于其他三組。
妻子怎么評價丈夫育兒?
調查顯示,在孩子的養育方面,家庭分工比較明確。父親主要負責在經濟上支持孩子的養育、帶孩子外出游玩、陪孩子游戲;母親主要負責照料孩子日常生活、陪伴孩子學習/閱讀、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為孩子選擇合適的興趣班/幼兒園;祖輩主要負責照料孩子日常生活。
報告認為,雖然父親在陪伴學習/閱讀,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等方面參與度低于母親,但統計上差異不顯著。而在現實生活中,過于強調父親與母親的差異,會忽視了父親和母親照顧兒童中的相似性,使得父母角色受限。父親除了是孩子與家庭的經濟提供者和保護者,孩子的朋友和玩伴之外,也可以是照顧者、老師、角色榜樣、管者和支持者等。
此次調查還讓幼兒父親和母親對自己、配偶、祖輩參與孩子養育的行為進行總體打分。結果發現:總體評分上,丈夫自評低于妻子對其的評分;丈夫對妻子的評分高于妻子的自評;兩人對祖輩的評分一致。在總體評價得分上看,雙方的不一致是妻子給丈夫總體評分稍高。
結合具體參與行為選項打分和總體評分,妻子對丈夫具體參與行為評分不高,總體評價卻較高,可能帶著一些鼓勵成分,也或許是女性依然較多地為性別角色規范的社會刻板印象所制約,故對丈夫親職的總體水平給予高估。
在此次調查中,受訪者認為在成為父親之后,最擔心的事項前三名為:家庭與工作的平衡(554%)、育兒知識和技能的缺乏(416%)、父親角色不稱職(314%),&ld;經濟負擔過重&rd;占202%。
成為父親后,受訪者比較大的變化有&ld;家庭的責任感增強了(626%)&rd;、&ld;生活的重心轉向孩子(55%)&rd;、&ld;更加努力賺錢(478%)&rd;。并且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絕大部分父親體會到了愉悅感和成就感。
對此,報告認為,父親與孩子之間并非只是單向的產生作用,親子互動也會給父親自身帶來很多收獲,促進其成長。一方面,父親在參與孩子教養的過程中,能夠更了解自己,使自身更加成熟、更有責任心以及個性更加健康和完善;另一方面,后喻文化背景中的反向社會化會使父親收益頗豐,并在與子女的互動中學習到更多&ld;為人父&rd;的養育方法和親子溝通方式,這些收獲和進步會激勵父親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來參與教養。
另外,調查顯示,半數幼兒父親認為孩子早期家庭教育應&ld;順其自然不過多干預&rd;,更多地依賴網絡來獲得育兒知識,近三成的家長認為家庭教育不需要任何幫助。
多少父親想要育兒假?
本次調查顯示,454%的幼兒父親沒有享受過陪產假。
當前中國男性享有的假期為陪產假,各地各單位企業標準不一,除此之外,則無其他假期。陪產假即依法登記結婚的夫妻,女方在享受產假期間,男方享受的有一定時間看護、照料對方的權利,各地規定有所不同。育兒假是指除產假外,父親可享有的其他陪伴孩子成長的假期。從國外的政策來看,歐美國家的男性在孩子出生后,一般享有2到 10 天的父親假。
對&ld;孩子的父親應享有育兒假&rd;這個說法的看法,有718%的幼兒父親非常支持,176%期望但會有就業、生活壓力等問題。在配對樣本調查中,也有835%的母親非常支持父親享有育兒假。
陳彩玉表示,此次調查發現,不管是幼兒父親,母親還是祖輩,都對育兒假抱有特別高的期望,這說明育兒假的需求是存在的,但是具體如何實現需要更多的考證。育兒假并不是單純為了讓幼兒父親多出幾天時間來陪伴孩子,這體現的是社會政策對父親參與的支持,政策的頒布和實施將使父親參與成為義務,也讓父親角色成為男性愿意去爭取的權利。所以,對育兒假的探索和考證是非常必要的。
本次最新發布的調查以上海市長寧區五個街道500名4-6歲幼兒父親與母親為被試對象,通過《4-6歲幼兒父親參與養育狀況》調查問卷父親卷及匹配的母親卷,來測查父親參與幼兒養育的程度。
如何提高父親的參與度?
陳彩玉認為,當代社會評價成功男性的標準更多的是事業成就,在這樣的社會導向下,父親從家庭教育中淡出也是很自然的。所以,有必要大力宣傳父親參與幼兒教育的重要性,提高父親參與的積極性。推動性別角色多元化、彈性化的現代性轉變。
她還表示,在家庭關系中,夫妻關系第一,親子關系第二。夫妻關系是家庭的根基,親子關系是家庭的枝葉。沒有好的夫妻關系,不可能有完善的親子關系。而父親的參與行為,不僅使得父子、夫妻的關系更加和諧,他們也在育兒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愉悅感和成就感。父親的積極參與行為,收益的不僅僅是孩子,也是個家庭。
在父職教育訓練方面,她建議幼兒園和社區可以發揮自身的作用。幼兒園有專業的師資,可針對本園幼兒父親的現狀開設有針對性的父職教育課程或活動,幫助男性學會與孩子互動溝通和處矛盾和沖突。社區則可以面向本區域內的家庭,開展體驗式親子活動,一方面讓父子在活動中增進感情,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就近的家庭熟悉了解,產生朋友圈輻射效應,讓父親之間能多做交流,相互影響。長寧區婦聯與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合作的&ld;好爸爸親子課堂&rd;是社區開展父職教育實踐活動的實例,正在進行模式探索,如果條件成熟,有望向上海全市甚至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