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寧夏孤殘兒童家庭寄養第一村
&bsp; 永寧縣惠豐村就是寧夏遠近聞名的孤殘兒童家庭寄養第一村,這個村上的家庭背后,卻有著一個個感人的小故事,這些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的存在著某些缺陷,然而他們的卻生活的一場幸福,這都是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個溫馨美滿的寄養家庭里,寄養媽媽用她們無私的愛與關懷呵護著這些幼小的生命。
新華社銀川2月4日電(記者 艾福梅)窗外寒風刺骨,11歲的呼延榮榮坐在臥室里溫暖的炕上,抱著小電腦看動畫片。客廳里,50歲的&ld;媽媽&rd;劉桂俠正護著7歲的弟弟寧祥軍圍著茶幾慢慢踱步。
這是一個溫暖的家庭,也是一個獨特的家庭。姐姐榮榮患有先天愚型,到現在也只能喊&ld;爸爸&rd;&ld;媽媽&rd;,其他的交流全靠手勢;弟弟軍軍精神發育遲滯,7歲了也只有正常兩歲兒童的身高,不會走路,生活也不能自。
劉桂俠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的一名寄養媽媽,包括榮榮和軍軍在內,十余年時間里她先后寄養了5個孩子。&ld;都這么長時間了,也不覺得辛苦,早就習慣了。&rd;她微笑著說。
寧夏兒童福利院的社工王榮告訴記者,因為家庭寄養的都是殘疾兒童,這些寄養媽媽付出的心力是看護正常兒童的數倍。
&ld;8年前榮榮剛到我家時,就像個小不點,氣管又不好,動不動就生病住院,把我都愁壞了。聽說銀川市里有個中醫看得好,我就抱著孩子坐中巴倒出租車去那里看,光吃中藥就花了2000多塊錢,大半年才把她的身體調得好點。&rd;劉桂俠說。
同樣是寄養媽媽的王鳳俠告訴記者,7歲的寧中軍剛到家里那會,她夜夜不敢睡覺,時不時起來聽聽孩子的心跳,探探孩子的呼吸。&ld;中軍來家里時已經6歲了,可頭都撐不起來,看著弱得很。&rd;
能吃才能長,王鳳俠相信這個古。孩子不吃面條,她就把面壓成薄薄的面片;吃不下水果,她就切成薄片或者打成水果汁……&ld;娃娃現在跟剛來的時候完全是兩個樣子。&rd;王榮說。
家庭寄養是中國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探索的一種新型孤殘兒童養育模式,政府出資,將部分孤殘兒童寄養在有條件的家庭,以便他們感受家的溫暖。
永寧縣惠豐村就是寧夏遠近聞名的孤殘兒童家庭寄養第一村,寄養工作開始于2002年。目前,這里有寄養家庭54戶,101個孤殘兒童在此生活。因為相對集中,寧夏兒童福利院還在這里建立了家庭寄養工作服務站,就近為孩子們提供康復訓練、特殊教育等。
&ld;我們曾做過對比研究,與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相比,生活在寄養家庭的孩子情感更充沛,因為他們擁有過完的家庭關系和情感,這是他們一生的財富。&rd;寧夏兒童福利院院長杜勇說。
對于像劉桂俠這類寄養媽媽來說,孩子生病固然難熬,但與孩子的分別才&ld;像是要了命&rd;。根據家庭寄養規則,當這些孤殘兒童年滿16周歲后,他們將離開寄養家庭回到福利院生活。
&ld;去美國的太遠,我看不到,但送到福利院的兩個孩子我每年都要去看看。我都不敢想榮榮走了我該怎么辦?&rd;劉桂俠說。
杜勇告訴記者,剛開始做家庭寄養工作時,惠豐村還是農村,可現在因為城市擴建,她們都成了拆遷戶,家家都是幾套房。
&ld;如果說剛開始還有經濟刺激的話,那么現在這些寄養媽媽已經把這當成了一份事業來做,他們真的很偉大。&rd;他說。據了解,目前一個孩子每月的寄養費用是1000元,主要用于孩子的日常生活。
在劉桂俠的家里,與孫子孫女照片擺在一起的是榮榮十歲時拍的藝術照,身著公主裙的榮榮臉上是燦爛的笑容。她的手機里,也滿是兒子女兒帶著榮榮去游樂場、公園的視頻和照片。
&ld;8年了,她已經是這個家庭的一員,有爸爸媽媽,有哥哥姐姐,我們會讓她幸福快樂地生活。&rd;劉桂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