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足球導致學生受傷率普遍較高
近些年來,我國大力發展校園足球,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是,雖然孩子們的足球水平上去了,但是孩子們在學校發生的受傷事件卻越來越多,并且多半都是因為踢足球而受傷。想要了解更多最新兒童資訊嗎?請看學生受到流浪狗驚嚇 學校將流浪狗活活打死。
請足球明星當“副校長”專教孩子們足球技巧
4月13日下午,成都市錦江區第一屆中小學足球聯賽在成都市沙河堡小學正式啟動,前國足隊長馬明宇、老全興球星鄒侑根、前四川女足總教練李曉峰等,分別受聘成為成都市沙河堡小學、四川師范大學[微博]附中、成都七中育才學校三圣分校的“足球副校長”。
在觀看了孩子們的足球比賽后,有著13年學生足球教育經驗的馬明宇感觸頗深,“作為學校的足球副校長,我并不愿意做一個名譽上的校長,而是準備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定期來學校,對老師和學生進行足球技巧的訓練。”馬明宇說,他對學生足球教育的理解,就是要讓孩子們能夠快樂玩耍,“我不能將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足球明星,但是我必須親自指導,不能讓有特長的孩子流失掉。”
錦江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錦江區各校足球隊將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進行292場比賽。
傷害現狀
足球對抗激烈 卻比體操田徑安全
早在2009年,國家體育總局就在官網發布過《實施“陽光體育運動”過程中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規避與處理研究》的數據報告,這份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心血的報告,有許多有價值的“干貨”。
對于這份數據報告,記者進行了走訪和勘查核實,得到大部分家長和專家的認可。“合格的體育老師上的體育課或足球課,受到傷害的可能性不大,即便是受傷了,問題也不會特別嚴重。”成都市足協青少部主任劉剛說,“前提是,這些訓練課和練習賽是在同齡人之間進行,即便有身體對抗或造成了傷害也是他們能承受的,但以大打小就很危險了。”劉剛有著10多年的青少年足球訓練經驗,他的第一反應是,同齡人之間不會有大傷。
一些家長也認同這樣的觀點,在他們心目中,孩子受傷的另一個原因是場地,一位家長說:“我兒子在俱樂部踢球幾年,在人工草坪上摔跤,拍拍屁股就爬起來了。在學校的硬場地上比賽,摔一次就骨折了。”
體育老師也認為,場地條件不好確實容易導致傷害。一位體育老師說:“在硬場地上踢足球,加大了膝蓋、踝關節的受傷幾率。可現實情況是,你知道鋪設人工草坪,一平米要花多少錢嗎?除了場地問題,現在的大多數孩子很少運動,運動時的自我保護能力很差,體育老師壓力很大。”為了減少傷害,這位老師透露該校一度禁止學生自帶足球,并且不允許在體育課和足球訓練之外、在體育老師不在場的情況下踢球,這一規定導致的結果是,小學生們動手用膠帶纏裹報紙,踢紙足球之風盛行。
數據顯示
校園運動傷害發生率比發達國家高一倍左右
2012年6月,上海市教委以整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10歲以上的學生3250名,分別發放家長問卷和教師問卷1700份和340份,調查了解學生體育運動傷害發生率、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處理現狀,隨后公布了《學生校園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處理機制研究》的調查報告。統計結果顯示:當年小學及初中學生發生傷害人數共為398人,年人次發生率為13.9%,發生傷害大于或等于兩次者占傷害總人數的13.8%,而美國與德國的相關報告分別為6%、7.7%,因而就國際比較而言,我們的校園運動傷害發生率確實比較大。
這份研究報告還談到了另一個問題,校園運動發展的主要瓶頸是“校方醫療能力不足和家長過分維權,且比例均占到一半以上。”
該報告談到的一個現象是,“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推出之后,孩子的情感性價值或意義性價值得到強調,家長有‘傷不起’、‘不能有閃失’的感覺。且部分家長缺乏體育運動常識,不認可體育活動與生俱來的的風險性。有了這樣的心態和知識基礎,就很難正確面對體育運動風險或體育運動傷害,出現過分維權傾向也不足為奇。”
對此,劉剛說,他常年聽到體育老師們抱怨,“經常聽到體育老師們跟我說,頭天上課娃兒跑熱了把衣服給他們脫了,回去感冒了,第二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起就殺過來了,‘哪個喊你脫衣服的!’”不過,劉剛也認為,年輕父母的態度和觀點正在改變,特別是那些經常陪著孩子一起運動或自己要運動的家長,他們往往對運動傷害有理性的認識和心理準備。
走訪了法國、日本等多個青少年足球發展較好國家的劉剛,一直認為家長對于足球運動的認識還不清晰。“其實足球是一種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培養娃兒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精神,提高他們的協調性、靈敏性、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傷害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只要孩子在球場上比賽,市民袁先生必定在場下觀戰,以便隨時處理突發情況。對于孩子踢球時發生的意外,年輕時也喜歡踢球的袁先生稱做好了思想準備:“運動難免會受傷。我兒子三年級的時候在學校踢球摔得左臂骨折,大半個學期沒能上課,我也沒去學校‘鬧事’,醫院該怎么治療,保險公司該怎么理賠,一切按部就班,好了繼續踢球。”
如何管控
商業保險+防護教育第三方服務亟待加強
如何才能“解除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后顧之憂”?官方聲音表達的態度很明確,制定管理辦法和完善保險機制兩條腿一起走路。記者走訪的情況,大部分學校都為學生購買了保險,而且家長購買意外傷害險的意識正在加強,一名分管體育的副校長切身體會,家長和學校購買保險的意識已經有了,但保險的手續和險種還需要完善:“除了學平險和意外傷害險,希望把學生進行所有體育運動可能出現的傷害做成一個險種,統一購買。這樣會大大減輕學校、家長、孩子的負擔。”
一位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說,其實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開始重視體育運動和意外傷害了。“像我們公司推出的產品里,有意外傷害和運動的,而且價格都不貴,分長期和短期,最短可以只買一天,算下來也不過幾塊錢。在線自助購買,對家長學校或第三方賽事組織者來說都很簡單。”去年,鐵人三項夏令營的組織者成都拖家帶口鐵三俱樂部就為所有“小鐵人”購買了一天的保險。
在上海市2012年的調研中也提到:“目前我國對校園運動傷害事故缺乏有一定權威的第三方介入。調研顯示,所有學校都希望由專門的機構(部門)幫助處理法律咨詢、評估、理賠、司法鑒定等有關事務,幫助處理、跟蹤整個事件的發展,學校不用花費太多的精力在處理意外傷害事故上,尤其是重大事故,93.6%以上的學校認可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方式取得專門機構的協助。”
除了保險機制和賠付機制還需完善以外,體育圈的專家們認為,從源頭上減少傷害還需加強安全運動的教育。成都體育學院運動醫學系副主任廖遠朋結合病例分析,中小學生在足球運動中受傷,原因大致是三個方面:專業技術不熟練,力量不足,防傷防病意識不強。他希望中小學體育老師首先要有防傷防病的意識,其次要有這方面的知識,比如那些危險動作不能做,孩子摔倒后第一時間怎么處理。(記者 陳甘露 見習記者 曾潔)
背景
足改方案第二十一條明確提出:“完善保險機制,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提升校園足球安全保障水平,解除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后顧之憂。”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去年也曾表態,教育部已經啟動了“校園運動風險管理辦法”,將制定有關校園體育安全風險管控的方案,幫助老師規避校園安全隱患,完善體育保險制度,打消學校和家長的顧慮,鼓勵孩子們大膽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