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在藝術中會發現真、善、美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我們應該關注孩子,教育好孩子。&ld;美育者,應用美學之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rd; 讓兒童獲取&ld;美的態度&rd;,學會觀照生活,以實現美的人生。孩子的教育很重要,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目前,書法課還不是所有中小學必設課程。而在清華附小,書法課程已在學校開設了三四年時間,現在每個班每周都會有一節35分鐘的書法課。
不過,在清華附小美術兼書法教師聶焱看來,教孩子&ld;寫字&rd;,僅僅是書法課的次要目的,讓學生借助書法課感受什么是美,此激發對中國文化乃至東方文化更深地探索,才是第一位的。
清華附小的書法課,并不單單只是&ld;書法&rd;,而是一次又一次嘗試與其他藝術課程的融合。清華附小藝術組組長吳躍猛說,尋找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門類之間共通的審美要素,讓學生體味到藝術間相互融通的聯系,就是課程探索的方向之一。
因此,清華附小提倡合,將書法、美術、音樂都歸為&ld;審美與藝術&rd;的課程板塊,教學過程中既保持學生獲得基本的學科素養,同時借助合獲得豐富的體驗。清華附小音樂老師李寶倉與書法老師賀軍峰就合作探索了一節音樂書法合課。&ld;音樂有節奏和強弱,書法里也有急緩與收放,兩者之間有共通之處。&rd;李寶倉說,自己與賀軍峰決定大膽嘗試一次,書法老師在臺上演示書寫每一種筆畫的同時,音樂老師依據書寫力度的特點,為每一種筆畫配上一段旋律,以便使學生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不僅用眼睛,而且用耳朵,乃至用心靈,感受書法之美。
聶焱認為,情感的陶冶應該是美育的首要任務,其次才是技能傳授。美術教育中的美感培養十分重要,首先要使得孩子們能辨別什么是美,然后才是如何表現美。
基于教材但不受教材的拘泥,適當調學習內容,放大學生可能感興趣的部分,以便使課程主題更為鮮明地呈現,讓學生深刻體會學有所獲‐‐這種在國家基礎課程上的進一步優化的美術課,也受到不少學生歡迎。
張婷婷是去年才進入清華附小的美術老師。在接觸教材的半年時間中,她發現美術課本中有大量的欣賞內容,如果可以在欣賞、點評的同時,適當增加可讓孩子&ld;動手&rd;的教學環節,可能會使得孩子對美的感悟更為深刻,也更符合孩子好動的天性。
3月16日,三年級(4)班的一節美術課上,重點了解《20世紀的藝術大師‐‐馬蒂斯》,張婷婷就進行了這種嘗試。
為了加強學生對這位野獸派靈魂人物的解,張婷婷這節課的后半段安排了學生&ld;動手&rd;的環節‐‐用剪紙&ld;繪&rd;出一張圖畫,表現幸福、平靜、悲傷、熱鬧等內心感受,而這種剪紙不需要學生提前在紙上繪制任何圖案,只需信手剪來即可。
在剪紙開始前,張婷婷先簡要介紹了畫家的生平故事,讓學生們欣賞了畫家不同時期的幾幅代表作品。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對這些作品的感受:熱烈、冰涼、抑郁、熱鬧……同時說出對畫家創作風格的體悟:大膽、抽象、夸張、震驚……
在隨后15分鐘的剪紙活動中,學生們借助老師提供的少量素材,自創作剪紙。海底世界的熱鬧、戰爭的悲傷等等都出現在學生的剪紙作品里。
美術教育的價值之一,就是激發孩子的創造潛能。在附小校園,窗臺、墻壁、書架……教室內外處處都可以看到孩子們的手工、畫作、剪紙、書法。
在清華附小,美術給了孩子們更為充分表達的窗口,讓他們可以盡情揮灑。
在清華附小&ld;1+X課程&rd;體系中,為了更好地落實國家課程&ld;1&rd;,每個學生每周除了有一節音樂、一節美術以及一節書法課外,還有一節長達一小時的&ld;大課&rd;,學生可以利用大課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藝術門類。
如果說每周3節35分鐘的小課時是讓學生對美有初步體驗;那么大課時則是鼓勵孩子尋找興趣。而在此基礎上,清華附小豐富的&ld;X&rd;課程,以及具有一定專業性的學生社團,則是鼓勵孩子將自己的某一個興趣堅持培養下去,并為之創造一個同伴間相互激勵的學習環境,讓興趣能開花結果。
3月18日下午,清華附小的二胡&ld;X&rd;課程時間,外聘教師魏虹早早來到音樂教室,一邊調試樂器,一邊等待二胡班的學員。
魏虹說,&ld;X&rd;課程所有學琴的孩子,初進班時都是零基礎,&ld;只要唱歌不跑調,基本沒什么其他要求。&rd;老師要從二胡的構造開始講起,指導孩子先能拉出聲音,再到能拉出音調,再到能演奏一段旋律……
對于多數零基礎的孩子,每周的&ld;X&rd;課程是他們學習樂器的主要時間。雖說每周學習時間短暫,但只要能夠一直堅持,多數孩子都會有巨大收獲,很多最后被吸收到學校金帆民樂團的孩子就是如此。
六年級學生仇思琪和程熙玥,是清華附小金帆民樂團的兩個小干部,私下也是好朋友。從二年級開始,她們參加了嗩吶興趣班。
在五年學嗩吶的過程中,動搖也是難免的。隨著課業的增加,以及樂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瓶頸,不少人會選擇放棄,或者轉學其他類別。
而另一種動搖,則來自好朋友的離開帶來的影響。程熙玥說,四年級前后,自己最好的朋友離開了樂團,讓她一度也有了放棄的想法。在母親的鼓勵下,她咬牙堅持下來,而且幸運地在樂團里找到了新的好友。
清華附小藝術組組長吳躍猛一直負責清華附小金帆民樂團的指導。他說,金帆藝術團的很多孩子,綜合協調能力非常強,這與樂團在日常的鍛煉關系密切。參與樂團的訓練,需要他們提高學習效率,做好時間安排;協調樂團不同年級成員間的各種事務,需要他們的溝通能力;樂團的表演本身就是一項需要高度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務;業余時間學生還要練習修樂器,這其中充滿了互幫互助。
在吳躍猛看來,當學生對藝術的欣賞上升為一種興趣的培養以及技能的習得上時,其過程中往往都會貫穿著對學生個人品格的錘煉、習慣的養成、情商的提升、合作能力的鍛煉、精力與時間的協調掌控……藝術的學習過程,既是一次學生個性發展的旅程,也是一段學生人格培養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