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蝸牛爬過的地方會留下一條涎線
蝸牛我們都經常可以看到,它在爬行時,會留下一條涎線,那么你知道原因嗎?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了蝸牛爬過的地方會留下一條涎線的原因,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蝸牛留下一條涎線的原因
蝸牛是軟體動物大家族中的一員,它在爬行時,總是用足緊貼在別的物體上,通過足部肌肉做波狀蠕動,就能緩慢向前移動了。蝸牛的足上生有一種腺本,叫做足腺。足腺能分泌出一種很粘的液體幫助它爬行,所以它爬過的地方,都留有從足腺分泌出來的粘液痕跡。這種粘液痕跡干了以后,就形成一條閃閃發光的涎線。
在冬眠或夏眠時,足腺分泌出來的這種粘液,干涸以后在殼口形成一層薄膜,把身體嚴密地封閉起來,待外界環境適宜時即破膜而出。
在標本室內貯藏的蝸牛標本,于這層薄膜保護,所以蝸牛能數年不死。^
另外,有一種像蝸牛而沒有殼的蛞蝓,也叫蜒蚰,俗稱鼻涕蟲,它爬過的地方,也會留下一條白色發光的涎線,只是蛞蝓分泌的粘液和蝸牛分泌的粘液性質有些不同罷了。蛞蝓在紙或布上爬過后所留下的涎線痕跡,會使紙或布的質地變脆;蝸牛在紙或布上爬過后所留下的涎線痕跡,卻不會使紙或布脆弱變質。
蝸牛的種類
陸地上生活的螺類,約22,000種。大多都屬于腹足綱。肺螺亞綱(Plata),少數屬于前鰓亞綱。取食腐爛植物質,產卵于土中。在熱帶島嶼(如古巴)最常見,但也見于寒冷地區(冬天蟄伏)。樹棲種類的色澤鮮艷,而地棲的通常單色。非洲的瑪瑙螺屬(Ahatia)體型最大,多超過25公分。歐洲的大蝸牛屬的幾個種常作佳肴,尤其在法國。[1]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雖然它的嘴大小和針尖差不多,但是卻有26000多顆牙齒。在蝸牛的小觸角中間往下一點兒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科學家們稱之為“齒舌”。
蝸牛并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一般指大蝸牛科的所有種類動物,廣義的也包括腹足綱其他科的一些動物(包括蛞蝓等)。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只指陸生種類,雖然也包括許多不同科、屬的動物,但形狀都相似。蝸牛有一個比較脆弱的,低圓錐形的殼,不同種類或者dal基因[2] 突變會有不同的左旋或右旋的殼,頭部有兩對觸角,后一對較長的觸角頂端有眼,腹面有扁平寬大的腹足,行 動緩慢,足下分泌黏液,降低摩擦力以幫助行走,黏液還可以防止螞蟻等一般昆蟲的侵害。蝸牛一般生活在比較潮濕的地方,在植物叢中躲避太陽直曬。在寒冷地區生活的蝸牛會冬眠,在熱帶生活的種類旱季也會休眠,休眠時分泌出的黏液形成一層干膜封閉殼口,全身藏在殼中,當氣溫和濕度合適時就會出來活動。蝸牛幾乎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不同種類的蝸牛體形大小各異,非洲大蝸牛可長達30厘米,在北方野生的種類一般只有不到1厘米。一般蝸牛以植物葉和嫩芽為食,因此是一種農業害蟲。但也有肉食性蝸牛,以其他種類蝸牛為食。
蝸牛的外形特征
蝸牛的個軀體包括眼、口、足、殼、觸角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貝殼,其形,顏色大小不一,它們的貝殼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煙斗形等等。現國內養殖的白玉蝸牛、蓋罩大蝸牛、散大蝸牛、亮大蝸牛、褐云瑪瑙蝸牛等都有自己獨特的外形。蝸牛的眼睛長在頭部的后一對觸角上。
蝸牛有甲殼,形狀像小螺,顏色多樣化;頭有四個觸角,走動時頭伸出,受驚時則頭尾一起縮進甲殼中;蝸牛身上有唾涎,能制約蜈蚣、蝎子。六、七月熱時會自懸在葉下,往上升高,直到唾涎完了后自己死亡。
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但它們的牙齒并不是“立體牙”。盡管擁有數萬顆牙齒,但它們無法咀嚼食物。這是因為它們用齒舌——一個帶狀結構,上面布滿牙齒——碾碎食物,以便消化。一生之中,它們的微小牙齒會慢慢磨損鈍化,而后被更鋒利的新牙取代。蝸牛排泄是在靠近呼吸孔的地方排泄的,叫氣孔。它會把糞便排在自己的身上,通過腹足和粘液最終將糞便留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