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炮彈可以長上“眼睛”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子彈是不長眼睛的,它出膛后就無法調方向,只會受到風向、溫度變化、地球自轉等因素的影響。但是炮彈真的僅僅只滿足現狀嗎?隨著科技的進步,如今炮彈也能&ld;長&rd;上&ld;眼睛&rd;,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5068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普通炮彈出膛后無法調方向,而且只能攻擊發射前定位好的目標,不能中途轉向。那么,能不能給炮彈安上一雙&ld;眼睛&rd;,讓炮彈能緊追敵人,進行精確打擊呢?這就導致了制導炮彈的誕生。
制導炮彈和導彈不同,自身沒有動力,全靠火炮賦予的初始動能飛行,發射后會彈出彈翼,制導系統控制彈翼來調炮彈的方向和姿態,彈翼還可以提供升力,讓炮彈滑翔得更遠。制導炮彈發射后的運行軌跡稱為彈道,彈道分為初始段、中段和末段。在初始段,制導系統并不進行制導,只是展開彈翼穩定炮彈,并解除保險。在越過彈道最高點后的彈道中段,一般采用慣性制導,即采用慣性測量裝置對炮彈運行數據進行校正,使其接近目標區域。在彈道末段,采用激光、毫米波、GPS等多種制導方式對炮彈做最后的導引,使其命中目標。制導炮彈不僅有較高的命中率,還能越過障礙物打擊被遮擋的敵人。
第一代制導炮彈主要是通過人工進行激光指示實現精確制導的激光制導炮彈,如俄羅斯的152毫米口徑的&ld;紅土地&rd;系列制導炮彈、美國的155毫米口徑的&ld;銅斑蛇&rd;制導炮彈等。使用這些制導炮彈時需要用激光器持續照射目標,操作不太方便,危險性也較大。目前,第二代&ld;發射后不管&rd;的制導炮彈已經問世,如使用GPS制導的美國155毫米口徑的&ld;神劍&rd;制導炮彈,采用主動毫米波制導的德國155毫米口徑的&ld;伊夫拉姆&rd;反裝甲制導炮彈和英國82毫米口徑的&ld;灰背隼&rd;反裝甲迫擊炮彈,采用紅外制導的瑞典120毫米口徑的&ld;斯特里克斯&rd;反裝甲迫擊炮彈等。這些制導炮彈,特別是反裝甲炮彈通常在發射時并不需要確定具體目標,只需將彈藥帶到目標區域上空釋放,彈上的探測裝置會主動搜索目標,一旦發現目標,就能進行跟蹤和攻擊。隨著技術的發展,更多的制導方式被引入制導炮彈的制導系統中。今后,有望在戰場上實現全自動化制導,對移動目標進行精準的打擊,同時,這些制導炮彈將具有更高的抗干擾性及更遠的射程。
需要注意的是,還有一種彈藥叫炮射導彈,很容易和制導炮彈混淆,目前只有俄羅斯等少數的幾個國家裝備。前者一般只裝備于坦克,利用坦克原有的觀瞄、火控和指揮系統,從坦克的炮管中發射。發射后發動機點火,制導系統引導導彈飛向目標。這個過程中需要射手用激光照射目標。炮射導彈利用了坦克原有火控系統反應快速、精確的特點,增大了坦克的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