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中的許多海山頂為什么是平的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爬山嗎?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一步一個腳印爬到山頂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其實這樣不僅可以欣賞到美麗的風景還有利于自己的健康。細心的你估計會注意到大部分的地方山頂都是尖尖的,可是為什么太平洋中的許多海山頂是平的呢?下面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海底不僅像陸地上一樣有廣闊的平原、縱橫的溝壑和連綿的群山,還有一種陸地上十分罕見的平頂山,稱為蓋約特,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地質系教授赫斯在太平洋中首先發現和命名的。它們或是孤峰,或成串排列,被削平的頂部直徑達5~10千米,裝得下一個國際機場的跑道,底部直徑是頂部的兩倍,你可以繞著它跑兩個馬拉松。
當時正處戰時,誰也沒工夫去深究。戰爭結束后,科學家在平頂山上找到大量玄武巖,證實它們是火山熔巖噴發堆積的產物。讓人納悶的是,平頂山的頂是被什么力量削平的?
赫斯認為,平頂山曾是露出海面的火山島,它們的頂部是被海浪長年累月侵蝕磨平的。后來人們果真從平頂山頂部找到一些圓溜溜的玄武巖礫石,證明海浪曾經的作用。赫斯假設形成平頂山的火山要不高不矮。伸出海面太高,成為島嶼,海浪力量再大也奈何它不了;低于海面太矮,則海浪作用不到。
由于許多平頂山上部覆蓋了厚厚的珊瑚礁體,也有人認為,平頂山的頂部曾是接近海面的火山口,珊瑚在四周繁衍形成環礁,經過漫長歲月,死去的珊瑚堆積在火山口,最終將它填平。
無論是磨蝕還是填平,平頂山的形成必須在海面附近,可是為什么如今的平頂山大都在海面1000多米之下?赫斯后來提出了著名的海底擴張理論,不僅解釋了平頂山下沉的現象,還解釋了諸如“為什么海底只有薄薄一層沉積物”之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根據這個理論,當洋殼從大洋中脊向兩邊擴張推移時,平頂山也一起側移,逐漸下沉。越老的平頂山移得越遠,下沉越深。比如太平洋中部較年輕的平頂山一般距海面1500米左右,而阿留申海溝附近的平頂山,已在海面2700米以下。海底擴張理論被稱為“地球的詩篇”,引起了地球科學的大變革,從此板塊構造理論才開始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