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諸葛亮火燒赤壁時要“借東風”
&ld;萬事俱備,只欠東風&rd;,這一成語估計大家都有聽說過吧,它源于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是諸葛亮的一項非常不錯的計謀,最終他們的軍隊也因為這個計謀打敗了曹軍,獲得了勝利。可是有誰知道為什么諸葛亮火燒赤壁時要&ld;借東風&rd;嗎?下面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東吳都督周瑜欲對江北曹操軍營實施火攻,但連日西北風使這個策略根本無法實施,氣得他大口吐血,臥床不起。諸葛亮猜透了他的心思,給他寫了&ld;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rd;,并自己成功地&ld;借來&rd;東風,隨后才發生了火燒赤壁的故事。但為什么風助火勢,火就能燒得特別大呢?這就屬于燃燒科學研究的范圍了。
盡管人類使用火已有近萬年的歷史,但正確認識到燃燒的原僅有200多年的時間。1777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燃燒概論》中首次闡明&ld;燃燒是一種氧化反應&rd;。我們一般認為的燃燒是指可燃物與氧化劑(通常為氧氣)之間所發生的一種以發光發熱為特征的、劇烈的化學反應。只有可燃物、氧化劑和足夠高的溫度這三個條件都具備時,才可能發生燃燒。赤壁之戰中,曹營的木質大船就是可燃物,空氣中含有充足的氧氣,而東吳水軍熊熊燃燒的戰船就是高溫的點火源。既然條件已經具備,可是為什么還&ld;只欠東風&rd;呢?這是因為能否徹底燒光曹營,還涉及一個&ld;火焰傳播&rd;的問題。
所謂火焰傳播,就是指火焰一層一層地向可燃物推進的過程,火焰傳播的方向始終是指向可燃物的。當風向與火焰傳播方向相同時,火焰移動的速度將提高;當風向背離火焰傳播的方向時,火焰移動的速度將降低,甚至火焰會因風速過高而從可燃物表面吹脫熄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用嘴吹熄生日蠟燭的火焰就屬于這種情況。
這樣,我們就知道為什么周瑜 &ld;只欠東風&rd;了:曹營建在長江北岸,而東吳水軍南岸出發沖入敵營,只有起了東南風,風向與火焰傳播的方向相同,正所謂風助火勢,火借風威,火焰移動速度大大提高,才能一舉燒毀曹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