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北極沒有臭氧洞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一些科技開始應用在人們生活中,方便了人們,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破壞。像北極地區的臭氧就在不斷地減少,但迄今為止,還未出現過像南極那樣的臭氧洞。這是為什么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大氣中存在氟利昂和溴化烴等消耗臭氧層的物質(人為因素),以及春季南極平流層極地渦旋中較長時間的低溫(自然因素),是南極春季臭氧洞形成的兩個必要條件。在低溫(溫度低于-78℃)條件下,平流層會形成冰晶云或液態硫酸氣溶膠,表面吸附了大氣污染物質,在太陽光照耀下,會激發氯和溴的活性,通過光化學反應大量消耗臭氧,從而形成臭氧洞。也就是說,只有這兩個必要條件合起來,才會形成臭氧洞。
北極雖然更接近人類活動的地區,與南極相比污染更為嚴重,但是它很難滿足形成臭氧洞的第二個必要條件——平流層低溫。
南極地區是一塊由海洋包圍的冰雪大陸,而北極地區卻是一片由大陸包圍的冰雪海洋。海陸分布的差異,對大氣環流產生了很大影響。因此南極的平流層溫度低于北極。雖然北極冬季平流層的溫度也能低于-78℃,但在極夜過后的春季,北極平流層極地渦旋中的溫度大多在-78℃以上,很難形成冰晶云。北極春季大氣臭氧通常為400多布森單位以上,比南極地區高100多布森單位,低溫持續時間也較短,很難達到形成臭氧洞的標準。所以北極春季沒有臭氧洞出現。
雖然當前北極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臭氧洞,但是,在1997年和2011年,由于北極地區春季平流層溫度偏低,與氟利昂等有關的臭氧“化學虧損”也很大,臭氧的異常低值接近出現臭氧洞的標準,讓大家也緊張了起來。如果北極平流層溫度更低,時間持續更長,那么在極端情況下,也有可能出現北極臭氧洞。對此,除國際社會繼續積極淘汰氟利昂等消耗臭氧層物質,加強保護臭氧層的國際合作外,各國科學家也正在用多種手段,密切地監視南北兩極的大氣臭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