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花花語 平凡中的高潔(2)
相關故事、傳說:
幽人竹桑園,歸臥寂無喧
物情今已見,從此欲無言
這首詩出現在子不語一卷木芙蓉篇中,是這個故事的主線,串聯著每一幅如詩一般美好的畫面。
經查出自「寄趙正字」
正字蕓香閣,幽人竹素園。經過宛如昨,歸臥寂無喧。
高鳥能擇木,羝羊漫觸藩。物情今已見,從此愿忘言。
作者是待考證的,一說是孟浩然,一說是王昌齡,但是前者的說法似乎是要多一些。
很美的句子,名字卻并不高雅,只是簡單的以一個應用文的名字--《寫給趙正字》作為標題
首聯與頷聯寫的甚美,于是被夏達,這個有著一雙那雙能發現美的眼睛的女孩收錄了下來放進這個美好的故事里。
正字兄的蕓香閣,門前是幽靜的竹林桑園。一切事物一如昨天,都歸于寂寞沒有喧囂。
頸聯和尾聯突然筆鋒一轉,物是人非的悲愴感頓生。
良禽會擇木而棲,羝羊會試探藩籬的松牢,一切的情致今天見了,從今以后已是無言。
曾經友人已另謀高就,道不同不相為謀,罷了,就讓曾經把酒竹桑的時光隨風散去吧…
當然在夏達的故事里,并沒有那層意思。
根據夏達的文后小記,故事里&ld;芙蓉花精&rd;的傳說來自一個叫&ld;龍標&rd;的小鎮,看到這里,我想已經能判斷夏達筆下的少伯即是王昌齡而不是孟浩然了,當然博學一點的讀者也許根據字少伯就能推斷了。淺薄如我雖不知,卻也知道李白的那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記》,太白的詩如同現今的口水歌一般,當然我是指的傳唱度。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太白對于好友少伯左遷龍標憂慮萬分,但是少伯應該會慶幸吧,若是沒有這一場遷徙,便無緣遇見芙蓉花精,哪怕只是鏡花水月,一面之緣。
龍標便是湖南黔陽縣了,如果她現在依然是一座安靜古樸的小鎮,怕是會因為夏達要開始熱鬧起來了。
后文夏達又給了更為明確的提示。&ld;和芙蓉花精產生傳說的這位詩人,字少伯,爺爺最愛他那句&ls;一片冰心在玉壺&rs;&rd;。
那不正是王昌齡留世為數不多的詩中傳唱度最高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中學大家都有學過這是一首送別詩了,可是我總覺得最后一句特別美,如海誓山盟一般。
等等,芙蓉樓,芙蓉!!
只是這里的芙蓉樓是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時值開元二十九年少伯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
他家境比較貧寒,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官汜水尉校書郎),后貶龍標尉,世稱王龍標。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少伯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于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為江寧丞。
可是少伯&ld;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rd;(《唐才子傳》)。&ld;不護細行,屢見貶斥&rd;(見《舊唐書》)。
回到《子不語》中,小語聽了芙蓉花精的傳說,追問媽媽,后來呢,后來呢。。。媽媽說,后來啊,少伯被妒才的刺吏殺害,那時候廢園里開滿了木芙蓉異常鮮艷,那時候的廢園有個很美的名字叫緋園。
少伯才華橫溢,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可是一生輾轉顛簸,最后卻連龍標尉這樣一個小小的職務也未能保住。&ld;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rd;(《唐才子傳》)離任而去,迂回至毫州,卻也不能逃過一劫。嗚呼哀哉,天妒英才!!!
少伯過世后,后人為紀念他建了芙蓉樓。想必是小語媽媽口中的緋園了。
也許少伯真的在龍標與芙蓉花精有一個美麗的邂逅,也許并沒有。這些并不重要,只需留有一個美好的念想便可,就像夏達筆下每一個故事未盡完滿,留給讀者一個無限遐想的空間。
而芙蓉花精并不一定一個美麗的女子,也許是一個一閃而過的靈感,也許是一處稍縱即逝的美景,也許只是一個美麗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