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世界盜夢危機 中國式教育的反思
&bsp; &bsp; &bsp; &bsp;&bsp;
&bsp; &bsp; &bsp; &bsp;究竟什么是&ld;中國式教育&rd;?
&bsp; &bsp; &bsp; 長期以來,在很多教育專家的筆下,&ld;中國式教育&rd;更多地體現在中國式媽媽和爸爸身上,其本質是對孩子不尊重、管制過嚴、期望過高、急功近利等等。
&bsp; &bsp; &bsp; &bsp;在盒子世界的兒童微博(https://thei/)上,很多的爸爸媽媽在他們的孩子眼里,的確形象不佳,甚至是&ld;比鬼還可怕&rd;。‐‐
&bsp; &bsp; &bsp; 孩子們調侃道:
爸爸媽媽是&ld;如來佛&rd;,做任何事都逃不出他們的&ld;五指山&rd;;
爸爸媽媽是&ld;會計師&rd;,計算好了我的每一分鐘,根本不給休息喘氣的機會;
爸爸媽媽是&ld;變色龍&rd;,我考了滿分他們睡著了都會笑醒,考差了就會大發雷霆;
爸爸媽媽是&ld;大偵探&rd;,每次出去玩總被他們準確地堵回來;
媽媽更是&ld;母老虎&rd;,看一會兒電視她就會發作;
媽媽還是&ld;嘮叨大神&rd;,芝麻大點的小事嘮叨半天,超煩……
&bsp; &bsp; &bsp; &bsp; &bsp;在眾多&ld;中國式爸爸媽媽&rd;的背后,其實是種種中國式教育體制的驅動,應試教育的束縛,教育資源的不平衡,教育公平的缺失……
&bsp; &bsp; &bsp; &bsp; &bsp;當個社會的大環境都在急功近利,中國式教育又怎能為我們的孩子合定義出&ld;成功&rd;與&ld;幸福&rd;的關系?這也是盒子世界推出&ld;盜夢危機&rd;主題活動的意義所在。‐‐誰偷走了中國孩子的興趣與夢想?
&bsp; &bsp; &bsp; &bsp; &bsp;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很多的中國教育者和中國媽媽,都不認同,甚至非常反感這位華裔虎媽的育女方式。
&bsp; &bsp; &bsp; &bsp; 寫過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尹建莉認為,&ld;虎媽&rd;沒資格代表中國媽媽,沒有幸福的童年,很難有幸福的人生。另一位教育專家孫瑞雪則說,被恐懼脅迫的孩子,會充滿抱怨?;屵@種教育方式在今天這個時代被提出來,更像是一個噱頭。
&bsp; &bsp; &bsp; &bsp;而在眾多中文網站上的跟貼評論中,大部分的父母也都持反對意見。其中不乏辛辣的點評:&ld;這樣的母親大概就是極度自負卻缺乏人生成就感的人吧,只能在自己女兒身上找安慰了。&rd;
&bsp; &bsp; &bsp; &bsp;盒子世界認為,教育孩子并沒有定則,各種家教方法都無所謂對錯,只要彼此適應就好。家庭環境的不同,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同。家庭教育沒有絕對的衡量標準,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因此教育方式也不可以完全復制。正如教育學者熊丙奇所言:&ld;家庭教育的個性比學校的辦學個性更重要。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不同家庭可以采取適合其孩子的教育模式,不可簡單地拷貝其他家庭的做法。&rd;
&bsp; &bsp; &bsp; 事實上,這場一位虎媽引發的中西教育大討論,為中國式教育帶來的最好反思,應該是‐‐中西教育各有優劣,如果能夠優勢互補,將中國人注重的扎實基礎與西方人看重的創新能力相結合,將會是一種較為完美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