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烊千璽國家寶藏是哪一期 守護的文物是什么
傳聞易烊千璽會上《國家寶藏》,不少心急的粉絲就在問,易烊千璽國家寶藏是在哪一期呢?易烊千璽在國家寶藏里守護的文物是什么呢?一起隨小編了解下吧。
易烊千璽國家寶藏是哪一期
在本周最新一期節目中易烊千璽將會作為國寶守護人來帶領觀眾了解歷史。
近日,易烊千璽《國家寶藏》人物海報正式公布,易烊千璽挽發束裝,溫潤公子形象躍然紙上。節目組預告“‘禮’正天下定,講述一塊祭肉平內亂的故事”,易烊千璽將在節目中揭秘西周大克鼎的前世今生,帶領觀眾一起感知文物背后的文化傳承。
國家寶藏易烊千璽守護的文物是什么
西周大克鼎(Big Grams Tripod)又稱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時期)一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的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陜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收藏于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腹徑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口有大型雙立耳,口沿微斂,方唇寬沿,腹略鼓而垂,稱斂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著地點比上端略寬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變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證。
大克鼎于1890年出土于陜西扶風縣法門寺任村。出土后,首先被天津人柯劭態買下,潘祖蔭又用重金從柯氏手里購得,成為大克鼎的主人。
抗戰時,潘達于請家人和兩個木匠師傅幫忙,連夜把克鼎、盂鼎和一批青銅器裝箱深藏到屋子底下,抗戰勝利后,寶藏再次“出土”。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達于贈寶于國,大克鼎此后收藏于上海博物館至今。而大克鼎的銘文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文獻,具有史料價值和書法價值。
此次曝光的易烊千璽古裝形象,也讓眾多網友聯想到易烊千璽以往在《青云志》、《思美人》等眾多影視劇形象,紛紛評論“少年初長成,易烊千璽的古裝扮相也很有少年氣”“四字弟弟的古裝造型一直沒失手過”。
而易烊千璽正在熱拍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也正是古裝造型,他在劇中飾演殺伐果決靖安司司丞李泌,這一突破的形象也受到眾多網友的期待。究竟易烊千璽會怎樣在節目中擔任國寶守護人來講述西周大克鼎的前生今世的故事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