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媒體特別關注最美孝心少年李可新事跡材料:聽得到的希望
聲音是很多人能聽到的,但對于來自天津的李可新來說,卻是最大的希望,對于先天性耳聾的她來說。原本孕育著希望的生命變得艱難,但樂觀堅強的她勇敢笑對生活,讓我們感到。下面讓我們一起走入2017孝心少年李可新:聽得到的希望材料匯總。
今天的《尋找最美孝心少年》,我們來認識一位先天性聽力障礙,卻自強不息的女孩,她就是來自天津河西區土城小學的李可新。
天津河西區土城小學 李可新:(這是)《畫扇面》的演出服。
還有兩天就要去德國參加合唱節比賽了,可新和媽媽一起在做臨行前的準備。
李可新:我把這幅畫送給德國(組)委會。
或許我們看不出太多異樣,但每一個在我們看來非常簡單的讀音,要想說清楚,對可新來講都絕不是件容易的事??尚率莻€一出生就被確診為先天性耳聾的孩子,醫生說只有給可新植入人工耳蝸,將來才有可能開口說話。爸爸媽媽東拼西湊借來二十幾萬元。讓可欣在出生15個月后,就接受了人工耳蝸手術。
雖然可新能聽到聲音了,但植入人工耳蝸和正常聽力還有很大差別。而能把話說清楚,可以和普通孩子一樣正常生活,是全家人對可新唯一的期待。小小的可新從那時起似乎就能讀懂家人的擔心,說不準的發音反復聽,聽完再反復模仿。雖然進入了正常學校上學,但如果跟不上,可欣就只能去聾啞學校,她知道,這是爸爸媽媽最大的擔心。
李可新:反復聽,反復念,反復背,因為我要把發音發準確。
201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可欣參加了“天津小海豚聽障兒童合唱團”——這是一個公益組織,以訓練聽障兒童說話、提高聽障兒童生活自信為目的,教他們唱歌和表演。
剛入團時,因為聽不出音符的高低,可新完全找不到音準。需要無數次地反復練習,形成對每一個音準的肌肉記憶,才能準確地唱出每一個音符。
李可新的媽媽 于珍珍:我們也不能說,拿她是一個聽障孩子來特殊對待她,我們也要跟她講,也不要給她壓力,就是她戴耳蝸就像媽媽戴眼鏡一樣。
李可新:我媽在那,一邊跟著我(一邊)小聲跟我唱,老媽像指揮家那種感覺,家里的氣氛就變得熱鬧起來了。
因為開始學唱歌,家里的氣氛一天天變得熱鬧起來,爸爸媽媽的臉上也開始有了笑容,可新決定放下心里的包袱,刻苦練習。
在合唱團張老師的建議下,可新又開始學習京韻大鼓。可新說,她知道,這些年來,家人最大的擔心就是她的未來。而她能做的,就是說清楚每一個字、唱好每一首歌,這也是可新能給家人的最有溫度的孝心。
李可新榮獲2017“媒體特別關注最美孝心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