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戲骨版《紅樓夢》9.3分好評無數(shù) 向87版老戲骨們致敬
小戲骨版《紅樓夢》93分好評無數(shù) 向87版老戲骨們致敬。憑借對經(jīng)典作品的神還原,該劇評分高達93分,虜獲大批粉絲。不少網(wǎng)友稱,“小演員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簡直看迷了眼”、“演員出彩,制作精良,每一幀都像一幅畫”。
為了高度還原經(jīng)典,小戲骨版《紅樓夢》劇組請了專門的禮儀老師,來指導孩子們在劇中的一舉一動,包括每個角色的站位和走路姿態(tài)。另外,87版《紅樓夢》中賈寶玉的飾演者歐陽奮強也對孩子們進行了指導。劇中的音樂和服飾,也接受了87版《紅樓夢》音樂作曲人王立平、服裝設計師史延芹的建議。
潘禮平稱,小戲骨劇組最大的特點就是排練時間長。“成人劇組可能不怎么排練,上妝就拍了。我們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劇組在準備服化道、場地時,小孩子們就在排練。”多則三、四個月,少則兩、三個月,小演員們反復地看原劇、比較自己,等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臺詞都精準了,才去上妝拍攝。劇集的正式拍攝是在七、八月份最熱的時候,這期間,戲服全部濕透,小演員們化的妝沒多久就會被汗沖掉。“但就是這種環(huán)境,他們每天還是安下心來靜靜地去磨那幾分鐘的戲,真的是鐵打的演員。”
在原著中,黛玉、寶玉、寶釵這些人物第一次出場時,大多在十歲左右,而小戲骨版《紅樓夢》中扮演寶黛釵三人的小演員分別為11、10、12歲,有“考據(jù)黨”稱,他們的年齡與原著更吻合。單從年齡上來說,“小戲骨”版將會是最接近原著的一版,甚至被認為在年齡上“彌補了87版的唯一遺憾”。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小演員們的片酬非常低,對比當下一線演員,不到其1/5000。該劇的制作成本約為250萬元至300萬元,平均每集制作成本30萬左右,遠遠低于市面上其它電視劇作品。近期熱播的《那年花開月正圓》的單集制作成本就達600萬元。
潘禮平透露,該劇是他心中的年度大戲,劇組向87版《紅樓夢》買了版權(quán),在服裝、道具、配飾等方面也都向前輩學習,“雖說拍的是網(wǎng)劇,但幾乎就是用電影的規(guī)格在做。”對于最終的成果,潘禮平表示:“它帶給大家的到底是什么心感受,觀眾最清楚。”
小戲骨版《紅樓夢》共9集,以87版電視劇《紅樓夢》為模仿依據(jù),以劉姥姥三進大觀園為主線,保留了原著中寶黛共讀西廂、黛玉葬花、黛玉焚稿、寶釵撲蝶等精彩情節(jié),同時刪減弱化感情戲部分。
林黛玉的扮演者周漾玥出生于2007年,今年不過10歲,卻用神似“87版黛玉”陳曉旭的表演祭出了一記重磅“回憶殺”,引得觀眾紛紛點贊。導演潘禮平表示,小孩不容易受干擾,他們一旦進入角色,會認為自己就是那個人物。小黛玉進入拍攝環(huán)境,穿上服裝,她就認為自己是林黛玉。“在拍攝期間,我感覺到生活中和我們打招呼時,她也是黛玉的氣質(zhì)。”
劇中的小演員均是通過大面積甄選,幾位主演更是經(jīng)過嚴格篩選,除了年齡、身高、形象要符合,還要求自然、走心和投入,有表演天賦。《紅樓夢》需要的演員多,拍攝時間緊,在挑選時劇組側(cè)重有一定表演經(jīng)歷、在心素質(zhì)方面有一定基礎的小演員。潘禮平稱,小元春在元妃省親那一場戲中就表演得很好,“那么大的場面,她不緊張,大人都很難做到。”
對于小演員們來說,如果要把《紅樓夢》仔細讀一遍需要很長時間,而且也很難讀懂。因此,潘禮平并不要求他們?nèi)ネㄗx原著。 “《紅樓夢》的文學水平很高,但它也接地氣,它講的是生活里的故事,是其中的人際關(guān)系、生活場景、人物故事,我們導演組很詳細地把需要拍的部分拆分、拆碎,講到小孩們都能聽懂、能解。”
據(jù)了解,多個執(zhí)行導演會分頭去給不同角色的孩子開小灶講戲。另一方面,小孩的模仿能力強。除去導演組不停講戲說戲、把他們往角色情景里推之外,潘禮平也會要求他們不斷地觀摩學習87版劇集,模仿其中的動作和神態(tài),幫助充分解角色。
“小戲骨”團隊的出發(fā)點是通過演繹經(jīng)典,讓孩子更好接受傳統(tǒng)文化。“翻拍《紅樓夢》,我們是想把它做成一部小孩讀紅樓的啟蒙作品。把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作品變成少兒喜歡看的,所以用了兒童自身出演來做一個橋梁,想辦法用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東西滋潤孩子。”
這群小戲骨并非首次亮相熒屏。早在去年夏天,他們主演的《白蛇傳》就曾經(jīng)瘋狂刷屏,在豆瓣上獲得84分的評價。《小戲骨》作為湖南電視臺潘禮平團隊推出的一檔原創(chuàng)節(jié)目,首創(chuàng)“小孩演經(jīng)典、學經(jīng)典”的藝術(shù)模式,將經(jīng)典影視作品改編成獨立的系列劇集。節(jié)目的立意核心就是弘揚經(jīng)典文化,向老戲骨們致敬,讓小戲骨在學習中接受文化的傳承。
目前為止,可以看到“小戲骨”系列作品選題都非常嚴格,推出的作品以教育作用為主,寓教于樂。其改編的作品多為經(jīng)典為主,例如《焦裕祿》《劉三姐》《白毛女》《白蛇傳》《放開那三國》等。導演潘禮平也表示,拍攝這些作品的初衷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傳承經(jīng)典,在市場效益這方面只要能夠保持運作就可以了。
有好評,自然也會有質(zhì)疑的聲音。有觀眾認為,讓兒童演成人角色是一種拔苗助長。潘禮平則表示,這只是在演戲,在搞一種藝術(shù)形式,對小孩而言是在努力專業(yè)地表演。“他們通過演戲,心智更成熟,意志更堅強了。說是噱頭也好,不是也好,做小戲骨就是為了給大家打開另一扇窗戶,帶來另一種欣賞性的美感。”
同時,潘禮平對這些涌向孩子們的名氣也頗為警惕。“年少成名不一定有益,熱鬧了,誘惑多了,心就亂了。要做有價值的事,有價值的人,不要去搞什么追名逐利的東西。如果確實愛表演,那就在表演方面用心,哪怕只有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別人都不會遺忘。希望他們有平常心,還是那份赤子之心。”而“小戲骨”也并不是為了包裝童星,而是培養(yǎng)真正演技精湛的小戲骨。不少網(wǎng)友評價:“這些小演員演技好,吊打很多小花小鮮肉。”
小戲骨版《紅樓夢》向87版《紅樓夢》致敬,也收獲了觀眾的敬意。正如評論指出:“不捧殺,更不棒殺,愿這群孩子演技更上層樓,帶給世人更多驚喜。”小而戲骨版《紅樓夢》的成功也證明,流量明星配合大IP就能輕松帶來高收視率的時代已經(jīng)悄然過去,影視劇行業(yè)正在呼喚“匠心精神”,唯有用精品才能打動觀眾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