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玩具,寶寶為什么總是喜新厭舊呢
好多媽媽都反應寶寶是個典型的喜新厭舊的人,平時買的玩具剛開始還是很喜歡的,一旦有了新玩具就把以前的玩具丟一旁了,對于這樣的現象,大家都非常的頭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方面的資訊吧。
案例1:剛給孩子買的玩具,沒幾天就扔在一邊
每次去商場,都會帶著寶寶去逛玩具店,每次看到新玩具,寶寶也是相當喜歡,愛不釋手,可是買回來沒多久,就會丟在一邊不玩了。現在家里堆放了超多玩具,大多都是九成新的。當廢品處置,舍不得;送人,又拿不出手。感覺這樣非常浪費。
案例2:不玩自己的玩具,總覺得別人的玩具好
經常帶孩子去公園玩的時候,都會給寶寶帶各種玩具,但到公園后,她總是喜歡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有的小朋友愿意交換分享還好,有時候,其他小朋友不愿意讓她玩,她就會哭鬧。
家長們不要為寶寶的這種厭舊情結擔心,孰不知,寶寶的這一特點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適應性所造成的。小寶寶接觸過一個新事物以后,便會表現出失去注意和興趣,這確實表示寶寶對這件事物暫時失去了興趣,但要記住,這只是暫時。在這種情況的同時,這也是寶寶適應了新情況的一種體現,如果一個寶寶對任何新情況沒有這種迅速適應的能力,那么它將會變得非常敏感和焦慮,感覺身邊都是不熟悉的事物時,寶寶的安全感自然會降低很多,它們極有可能會有終日惶恐的感覺。
出現在寶寶身上的這種現象,發展心學上稱之為習慣化(habitati)。即對某個刺激的反應,于該刺激的重復出現而逐漸減低。也有研究者提出人類可能最原始的學習方式正是習慣化的現象所展示出來。
嬰兒的習慣化依賴于這樣的事實:給嬰兒呈現一個新刺激的時候,它們會有一個定向的反應(rietig respse)。它們可能會安靜下來,全神貫注,然后經歷一段它們遇到新異刺激時都會有的心率降低。當它們重復多次暴露在這個刺激面前的時候,嬰兒就不再出現最初的定向反應。如果出現另一個新的不一樣的刺激,嬰兒又會重新出現定向反應。當這一現象發生時,我們就可以說嬰兒已經學會識別最初的那個刺激,并且能夠把它和其他的刺激區分開。
在嬰兒知覺研究中,最有效的行為測量是注視行為,范茨的&ld;偏好方法&rd;開始了嬰兒知覺研究的革命。在嬰兒知覺偏愛的實驗中,同時呈現兩個圖案并測量嬰兒注視各個圖案的時間,如果在各次實驗中,嬰兒對某一對象的注視時間系統長于對另一對象的注視,就說明嬰兒對這一對象表現出了&ld;偏好&rd;。這一實驗結果的意義在于,揭示了嬰兒對外界環境并不是無能為力的,至少在自己注意什么這方面具有一定的主動性和選擇性。習慣化‐去習慣化方法的實驗程序為:當出現一個新異刺激時,嬰兒最初是一個強烈的反應,然后刺激重復出現,嬰兒對之逐漸熟悉,不再新異時,他們的興趣下降,反應減少,即為習慣化;當刺激發生了改變,再次變得新異時,嬰兒興趣重新出現,即為去習慣化。這些研究方法進一步說明嬰兒不僅具有知覺偏好,而且還具有知覺上的辨別能力和再記憶能力。借助這些敏銳的實驗方法,研究者發現:在聽知覺、視知覺、數的知覺、空間位置等方面,甚至對因果關系的認識方面,嬰幼兒的認知水平均高于以往研究得出的結論。
研究者們得出的結論是,嬰兒每種感覺系統都有可能出現習慣化,研究者們通過多種形式來考察習慣化。一種是考察吸吮的變化,當新異刺激出現的時候,嬰兒的吸吮會暫時停止。該反應和成人在進餐過程中對別人有趣的言論,表現出放下刀叉的反應大同小異。其他對于習慣化的測量還包括心率、呼吸頻率,以及嬰兒對特定刺激注視時間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