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兒童玩具存在安全隱患你知道嗎
玩具陪伴著小朋友走過完的童年,都說玩具是孩子歡度童年時光的美好玩伴,有些玩具會一直伴隨著孩子,引領著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你們看現在市面上各種色彩鮮艷、造型新奇的玩具吸引著孩子的眼球,然而,在誘人的玩具背后,卻暗藏著安全隱患。下面就來跟隨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日前,有讀者向記者反映,其購買的組裝玩具于零件周邊做得不平,小孩在拼裝過程中劃傷手指,流了血。為此,記者對玩具市場展開調查。
在一家母嬰商鋪,記者看到玩具貨架上有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機器人、玩具車出售,這些玩具的材料大都是硬塑料,一些零部件制作得比較粗糙,摸起來很扎手,很容易劃傷人。
在記者走訪時,有一位家長正在給一款音樂電話機試音,每按一個按鍵,電話機都會發出對應的聲響,有的按鍵按下去,電話機就會播放出動感的音樂,聽起來頗為刺耳。記者仔細觀察后發現音樂電話機上沒有聲音高低調節鈕,記者提醒這位家長,孩子長期近距離把玩這些玩具,會對聽力會造成潛在的傷害,但家長說家里的小孩喜歡能發出聲音的玩具,像音樂話筒、玩具電子琴,已經購買過不少,不認為這些玩具會對小孩聽力產生多嚴重的后果,只要小孩玩得開心就會買。
在幾處公園門口,記者看到有不少商販推著車在出售玩具,玩具種類繁多,但基本都是用廉價材料制作而成的,價格在5至20元之間。于公園有很多家長帶小孩去游玩,所以商販的生意不錯,其低廉的價格也使家長容易接受,有的家長甚至一次就購買了幾樣玩具給小孩。記者問商販這些玩具的來源是哪里、為什么沒有任何包裝和認證標識,商販只解釋說進貨渠道是合法的,自己是薄利經營,所以無法對玩具進行包裝。
在某模型玩具店,一些玩具包裝得十分精美,但是這些玩具上面只標注著英文,卻沒有相應的中文說明,至于其它應該讓消費者知道的東西,如廠名、廠址,根本就沒有。記者問商家,這些玩具是哪兒生產的?怎么沒有中文標識?商家卻不予睬。
記者調查中發現的這些無廠家、無說明書和無合格證的&ld;三無&rd;產品,容易對兒童造成傷害事故,存在安全隱患,但大多消費者及經營者對此都似乎關注不足。
當前兒童玩具存在的安全隱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零部件易脫落。玩具上的小零部件易脫落,容易被兒童、特別是三歲以下嬰童誤吞食而導致窒息。
二是化學物質或重金屬超標。市面上銷售的熒光棒、含漆積木之類的,可能含有苯二甲酸二甲酯或鉛,小孩玩過之后不洗手就拿東西吃,容易把這些有毒物質吃進體內。
三是部分毛絨玩具表面或填充物不衛生。有的毛絨玩具沒有進行任何包裝,任顧客隨便捏摸,容易將細菌存留在表面;填充物如果是纖維性工業下腳料、醫用纖維性廢物、再生纖維性物質等不符合國家標準的&ld;黑心棉&rd;,則會造成嚴重的衛生隱患,經常接觸這些不衛生毛絨玩具,兒童出現會濕疹及哮喘等疾病。
按照《國家玩具安全技術規范》規定,從2007年6月起,對童車、電動玩具、塑膠玩具、彈射玩具、娃娃和金屬類玩具等6大類玩具產品強制執行&t;3&t;認證制度。日前,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玩具安全系列標準,計劃于2016年1月1日起實施。新標準明確限用增塑劑,擴大標準適用范圍,與國際標準接軌。系列標準第一部分是基本規范,要求所有供14歲以下兒童使用、具有玩耍功能的產品都應符合本標準要求,消除安全&ld;死角&rd;;第二至四部分是通用安全要求,針對玩具機械與物性能、易燃性能、特定元素遷移等危害類型,提出更為具體的安全要求和檢測方法,技術指標更為&ld;貼身&rd;適用。
家長在購買玩具時,要認準&ld;&rd;認證標志,千萬不要貪小便宜在街邊攤檔購買&ld;三無&rd;產品。玩耍后應督促孩子及時洗手,避免細菌殘留在手上給孩子身體帶來傷害。毛絨玩具買回來后要定時清洗,填充物若不能清洗,也要拿到太陽底下拍打暴曬,還可以經常用吸塵器吸去上面的灰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