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一個為慈善唱京劇的黑幫大佬(2)
日本的野蠻侵略,激發起中國人民洶涌澎湃的抗日怒潮。在國民黨上海市黨部的支持下,早已今非昔比的杜月笙聯系虞洽卿、王曉籟等上海灘風云人物,成立了&ld;上海市反日救國會&rd;,后改名為&ld;上海市抗日救國會&rd;。
救國會成立后,杜月笙首先提議抵制日貨,這得到了大家一致的支持。于是,救國會一面呼吁上海市民行動起來,拒絕日貨,一面在市內各個地點設立檢查所和保管所,一旦發現日貨立即沒收。有一次,杜的一個門生還把上海市有名的紗布同業公會事長陳松源的商號給封了,原因是從里面搜查出了兩大箱日本棉布。這是最好的宣傳,經此一役,抗日救國會威名頓起,&ld;連陳松源都會被抓&rd;,那誰還敢囤積或者買賣日貨?
與此同時,杜月笙還牽頭積極組織募捐,并將募到的第一筆十萬元匯到黑龍江,慰問在第一線孤軍抗戰的馬占山將軍的隊伍。杜月笙還組織了&ld;東北難民賑濟游藝會&rd;,邀集名角名票及各路演員義演募捐,更舉辦了轟動一時的&ld;名媛選舉&rd;,歷時一個月,募得二十多萬元,全部用以救濟難民。
1932年&ld;一&iddt;二八&rd;抗戰,蔡廷鍇血戰淞滬。杜月笙和著名報人《申報》總經史量才等人組織了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杜任副會長,辦公地點就設在杜月笙開設的賭場里。他在學生界和文藝界組織起戰地服務團,又在工商界帶頭募捐,并親自在戰火中驅車到十九路軍軍部,送去大量罐頭食品和生活用品。
蔡廷鍇曾動情地說:&ld;35天血戰,十九路軍永遠不會忘記一個人,這就是杜月笙先生。&rd;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在戰爭期間共募集了93萬元捐款,不僅為前線軍隊提供了大量物資,還開辦了65個收容所,收容了3萬多難民。據當時《申報》報道,&ld;該會救濟組所開辦的7處臨時醫藥所中,其中有4所為杜月笙出資興建;為救濟崇明難民,杜月笙又捐資1000元,占總捐款額的四分之一。&rd;
淞滬抗戰時,杜月笙與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史量才領導上海的救護捐濟活動,但當時蔣介石主張&ld;攘外必先安內&rd;,對十九路軍抗戰每每掣肘,因而對史、杜領導的捐款接濟,其實是不滿意的。杜月笙曾親自陪史量才去見蔣介石,以求消除矛盾,但分手時仍不歡而散。后蔣介石終不能容史,于1934年11月 13日派特務暗殺之。
9天后,杜月笙即接替了史量才之職,成為第八屆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在僅有的兩名副會長中位列第一,一當就是15年。時任會長為王正廷,蔣介石任名譽會長。黑幫頭子當上紅十字會副會長,放眼全球大概也算是絕無僅有了。
1937年8月13日,日寇全面進攻上海,上海守軍奮起抗戰。身為紅十字會副會長的杜月笙把&ld;慈善&rd;重心轉向了戰時救護,聯合各團體組織上海市救護委員會,成立多支救護隊;創立24所臨時救護醫院,征集救護汽車98輛,并特約16所公、私醫院收容受傷軍民。據資料統計,杜月笙所領導的救護醫療機構,共救護了抗日受傷軍民44398人。
此后,杜月笙又籌劃在松江、昆山、蘇州、無錫、杭州、南京等地設立重傷醫院。南京淪陷之后,中國紅十字會及各地工作人員大多撤退到漢口,杜月笙也乘飛機趕到漢口部署救護工作。他在漢口成立臨時救護委員會,設置的醫療隊后來發展到178隊,共有工作人員近3000人。至抗戰結束,紅十字會所救護的軍民總數統計達260萬人。杜月笙在其中起到的領導作用不容忽視,救護工作所需的物資、車輛,許多都出自他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他還曾動員旗下幫會組織捐助抗戰。
除捐款外,杜月笙也直接創辦了一些慈善性質的機構,如醫院、學校。1931年,杜月笙和金廷蓀各捐資10000余元在浙江創辦了寧波市時疫醫院、仁濟醫院。1933年5月,他又與虞洽卿等人創設虹口平民時疫醫院。當時如有重癥病人留院醫治,一概免費,并免費為百姓注射防疫針。
有感于家鄉沒有學校,杜月笙在家祠附近建了一所學校,費用全免。1931年7月,杜月笙又在上海法租界創辦了私立正始中學,自任董事長,常年贊助學校經費,直到1935年學校完成最后一次招生。數額較大的是1933年6月他一次就捐給學校20000大洋。
雖然是黑社會出身,但杜月笙頭腦聰明,很有想法。他注重教育,學習書法,外貌文質彬彬。他很會審時度勢,知道憑自己干的違法勾當永遠都上不了臺面,不可能獲得當局的公開賞識。杜月笙想改變自己的形象,得到當局和民眾的認可,而改變的途徑,就是慈善。
于是,他一邊積極參與慈善事業,一邊利用租界內復雜的人事關系、上海社會的紊亂局面等等客觀因素,與社會各階層多方接觸。
他是青幫大亨,又有煙賭的巨額收入作支撐,他可以募款,也可以捐款,更可以充當募捐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也因為他的這些獨特條件,每次臨時賑災機構的發起人中總少不了他,籌募組主任也多他擔任。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慈善行為,他順利地洗刷干凈了自己,身份也得到了提升,1936年當選為上海市總商會的常務事,一直留在市商會的最高領導層。1935年,為了表揚杜月笙的&ld;慈善&rd;功績,國民政府還授予他&ld;三等采玉章&rd;一枚,蔣介石和汪精衛還分別為其題詞&ld;樂善好施&rd;和&ld;仁民愛物&rd;以示恩贊。
新中國成立后,杜月笙并未追隨蔣介石去臺灣,而是避居香港。晚年的杜月笙仍舊看淡錢財,把多年來別人寫給他的各種欠條付之一炬,并告誡后人不得追討余債。杜月笙一生掙錢無數,捐款無數,去世時只給家人留下10萬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