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身邊的手機就可以做“慈善”
現代科技發展快速,網絡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公益活動也逐漸的改編了其傳統的公益模式,網絡慈善的手段已經成為了現代慈善的主流。拿起手機,就可以做起慈善。想要了解更多公益活動的資訊嗎?請看
當網絡,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遇上慈善,對后者來說,可謂是如虎添翼。
以救助普普為例。主要步驟有三。第一,上網發起項目。北京彩虹橋慈善基金會的張昀,在騰訊公益樂捐平臺上,發起了&ld; 堅強的彝族小男孩&rd;項目。事實上,只要提供身份、資質的證明,個人與組織,均可擔任募捐項目的發起方/執行方。
第二,項目要等待公募支持方的認領、審核。公募支持方,均為在騰訊公益注冊過的具有公募資質的機構,以公募型基金會為主。&ld; 彝族男孩&rd;項目就是被中國扶貧基金會認領下來的。
第三,項目上線后,微信用戶點開微信錢包中的騰訊公益板塊,就可以查看項目詳情,想捐款,點&ld;我要捐款&rd;進行微信支付,還能分享到朋友圈,邀好友一起捐。手指一動,善款捐出。
這,就是掌上募捐的基本模式。有具備公募資質的基金會等機構,進行信用背書,讓人捐得放心;有網絡公益平臺,提供便捷的支付渠道,不必因為額度小、銀行遠而卻步,讓人捐得省心;想知道錢花哪兒了? 還能在網上及時查看動態,讓人捐得舒心。
&ld;這個世界的改變,不能只靠少數人的大努力,還要靠多數人的微付出。&rd;騰訊公益產品運營總監孫懿認為,&ld; 這就是掌上募捐的念&rd;。
騰訊基金會副秘書長李玉霄介紹,目前,在騰訊公益注冊的公募機構有50多家,每天遞交申請的項目在30個左右。2014年,共有1018個項目借助掌上募捐,募得善款超過1億元。
&ld;項目審核分三步。&rd;中國扶貧基金會項目合作部項目主管介紹,&ld; 一看發起方、受助方是否具有資質、證明;二看內容是否合乎法規、公序良俗;三看項目預算是否合。這三步下來,審核通過率約在80%左右。&rd;
李玉霄表示,騰訊公益上各基金會認領的項目,審核通過率在50%以上,&ld;沒出現過經審核的項目因造假而被叫停的情況。&rd;根據不同項目的情況,中國扶貧基金會設立了不同響應機制。比如&ld;彝族男孩&rd;項目,其響應機制為二級,即通過微信朋友圈、電腦端騰訊公益樂捐平臺進行推薦。響應機制最高可達四級,將追加新浪微公益、支付寶等基金會可用的全部渠道。
像&ld;彝族男孩&rd;這樣的項目,騰訊公益樂捐平臺上有上千個。每個項目的籌款額度,少則數千,多則數十萬。這些錢誰在管?怎么用?咋監督?
第一道關,必須是公募基金會。&ld;所有善款首先進入基金會唯一指定的賬戶,并錄入基金會財務系統。&rd;中國扶貧基金會項目合作部主任助王毅說,&ld;根據票據、緩急,將善款逐次撥付。&rd;
2014年6月24日,北川抗震英雄沈遠奎,不慎墜入沸水鍋。中國扶貧基金會得到線索后,聯合了綿陽市青年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綿陽晚報等多家機構,在騰訊公益樂捐平臺發起掌上募捐。僅僅一夜,40萬元的籌款目標就已經過半,但募捐卻戛然關閉‐‐ 沈遠奎因傷重不幸去世。&ld;有網友說,自己捐的錢是救命用的,人已過世,就該退款。&rd;王毅說。
王毅等基金會工作人員,與家屬、發起方等共同商量善款用途。最后,決定建立遺屬遺孤的贍養與成長基金。然后,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方連發4 則公告,對協商情況進行說明,同時開放了退款渠道,但&ld;沒有一個網友要求退款&rd;。&ld; 有人說社會冷漠,沒有愛心。但一個個掌上募捐項目卻說明,社會并不缺溫情。&rd;王毅說,&ld;關鍵還是看怎么做,怎么把正能量調動起來。&rd;
掌上募捐,早在蘆山地震后就開始出現了。
2013年4月19日,成都的一些慈善工作者建立了&ld; 成都公益圈&rd;微信群。次日,發生了蘆山地震。兩個月后,重建工作啟動。群里一位同仁,見仁加村還缺一間志愿者宿舍和社工活動室,便在微信群發起掌上募捐。僅過兩天,6000元的籌款目標即告達成,兩間板房有了著落。
作為那次募捐的執行人,王毅感慨:&ld;我們開始意識到,移動端與公益結合,將煥發巨大的活力。&rd;
2014年初,微信支付在微信紅包的助推之下興起,掌上募捐的能量也此被進一步激活。&ld; 掌上募捐,既可信,又易行,適應了公眾的心和習慣。&rd;中國扶貧基金會項目合作部項目主管丁潔說,&ld;我們從網絡平臺了解到,2013年蘆山地震,手機捐款者占三成;2014年魯甸地震,手機捐款者占八成。&rd;
借助掌上募捐,中國扶貧基金會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2014年,基金會在騰訊公益樂捐平臺共支持項目149個,籌款近1600萬元。
李玉霄介紹,樂捐平臺上的項目,個人、草根組織、公募型組織發起的,分別占35%、20%、45%左右。&ld;今后的致力方向,一是要擴大個人、草根組織的參與空間;二是要進一步開發&ls; 一起捐&rs;這樣的互動功能,讓正能量可以人際傳遞,產生連鎖效應。&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