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個體募捐公不公平”這一話題引發網友熱論
&bsp; 愛心,公益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更要付之行動。近日,&ld;為個體募捐公不公平&rd;這一爭議引發了眾多網友及社會的關注,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問題。
近日,以&ld;個體救助&rd;為主要業務的公益組織&ld;施樂會&rd;被指多次向求助者收取高額置頂費用。求助者交錢置頂,以便求助信息在網站的突出位置顯示,進而獲得更多善款。
&ld;收錢置頂&rd;的做法引發了社會的廣泛討論,在質疑其&ld;借公益斂財&rd;后,人們開始更深入地思考:為何個體救助狀況屢出?如何保證公共資源的公平使用?針對個體救助,公益組織又該如何介入?
為個體募捐不公平?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ld;微公益&rd;念的推廣,近年來個體救助的極端案例頻發:2012年5月,微博名人薛蠻子為白血病女孩魯若晴籌集善款,活動發起16個小時,便籌集善款40萬元;2013年7月,為了救助因患再生障礙性貧血而瀕臨死亡的23歲女孩白雪,黃偉夫發起&ld;白雪可樂&rd;的活動,活動上線6天,就賣出了24萬瓶虛擬可樂,募款72萬元;2014年6月,廣西隆林德峨鎮14歲男孩楊六斤的故事在被廣西衛視報道后,不到1個月的時間,楊六斤就收到了500多萬元的捐助……
一方面,這些受助者得到了廣泛關注,命運有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善款井噴過后,這些案例又無一不陷入紛爭:其背后提供公募渠道的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等基金會也難逃公眾質疑。
對此,北京大學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曾在&ld;楊六斤事件&rd;后發聲:公募慈善基金會應慎入特定個體救助。在她看來,&ld;公募基金會發起或參與個人救助,這種做法實際上動用了公共資源有傾向性地選擇了特定受助人,造成了另一種不公平&rd;。
她表示:&ld;許多基金會加入網絡微公益活動。公募基金會更應該為公益事業服務。判斷公益與私益的標準是受益對象的范圍。只有為不特定社會公眾或社會公眾的一部分服務時,才可被認為是公益目的。當為某一個特定人發起公開募捐,就違背了初衷,導致公益資源被不公平使用。&rd;
&ld;個體救助不是公益募捐行為,而是私益的求助程序,所有的捐款可以被認為是捐贈,但不是公益捐贈。所以像&ls;楊六斤事件&rs;的個體募捐我是反對基金會提供渠道的。&rd;金錦萍說。
金錦萍的說法并非一家之言,在臺灣,&ld;公益勸募條例&rd;明文規定&ld;公益&rd;是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
2013年9月,臺灣東森電視臺主持人俞嫻通過東森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為患有罕見病的女兒潤潤募款,在網上發起&ld;搶救潤潤,臺灣人民動起來&rd;的活動,并公布募款賬號。后臺灣媒體報道:臺灣&ld;衛生與福利部&rd;指出,該案違反&ld;公益勸募條例&rd;第2條規定,&ld;公益&rd;指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故不得為特定個人發起勸募案件。官方于2013年8月底,要求東森福慈基會撤除相關勸募訊息及賬號,依法向社會公眾返還非法勸募所得善款1000多萬新臺幣。
公益組織該怎么做?
雖然針對&ld;公益組織是否應該為個體募捐&rd;的話題存在一定爭議,但現實是個案救助的社會需求量巨大,因此探討&ld;公益組織該怎么做&rd;似乎更有意義。
在北京春苗兒童救助基金會秘書長崔瀾馨看來,公益機構應該在執行過程中制定嚴格的制度,規避上述問題發生。她介紹,為了避免個案善款&ld;井噴&rd;情況的出現,春苗基金會采取&ld;募集資金池&rd;的方法。以&ld;小苗醫療項目&rd;為例,主要救助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的貧困家庭患兒及孤兒,一年計劃救助200個孩子,一個孩子大約需要3萬塊錢,那么該項目的資金池就要籌募600萬元。
&ld;我們不會先推個案進行募捐,而是通過向愛心企業或個人募款,先把池子建立起來。一般的個案,就直接從資金池撥款;如果個案的情況比較復雜,3萬塊錢不夠,醫院說要10萬,那我們再進行個案的網絡募捐,來補充7萬塊的缺口。&rd;崔瀾馨解釋。
同時,她還強調,進行個案募捐一定要設置上限:&ld;需要多少籌多少,哪怕不夠,再進行二次募捐或其他渠道募捐,也必須設置上限。&rd;于春苗基金會是非公募基金會,在進行網絡公募時只能與公募基金會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合作。
中華兒慈會的9958兒童緊急救助項目是我國目前最活躍的兒童個案救助平臺。與春苗類似,9958也有項目儲備金的設置。項目負責人王昱介紹,救助對象被劃分為兩部分:常態救助和意外傷害緊急救助,救助中心從核實到醫療評估再到撥款資助,制定了嚴密的救助流程。其中最快速的緊急救助案例,可在2個小時內完成全部過程。
&ld;常態救助通常按時間先后順序,從核實到完成撥款大約需要2天左右。&rd;對比施樂會的置頂事件,王昱表示,9958頁面上的個案按照上線時間不同排序,此外,有更新的案例會排到前面:&ld;每個患兒一個平臺,重要的節點都要更新,比如有支出、手術、結案等等,都要持續更新,全程公示。&rd;
同時,王昱也補充,9958的網絡頁面主要作為信息公示平臺,籌資效果并不好,個案的網絡籌款主要來自騰訊樂捐、微博微公益等合作平臺。2013年,9958共為408名大病貧困患兒提供幫助,募款總計超過1000萬元。而2014年至今,已經募集善款超過2000萬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出現意外(比如患兒在救治過程中死亡),針對個案剩余善款的歸屬問題,崔瀾馨表示,事前均已經與患兒家屬簽訂協議,善款將流回資金池。網絡募款的部分則會聯系大額捐贈人,尊重捐贈人意愿。
行政經費從哪兒來?
在施樂會的&ld;置頂事件&rd;中,會長方路解釋施樂會之所以收取置頂費是因為施樂會從成立到現在,一直靠外界支持才能維持運轉。自從資助了施樂會6年半的企業停止資助后,機構只能自己想辦法籌錢維持網站運營和推廣,也就是說收取置頂費用于行政經費。
網絡個體募捐,通過&ld;一對一幫扶、透明化&rd;來吸引捐贈人,不少機構更是承諾100%用于受捐方,那么對于公益機構而言,行政經費該從何而來?
王昱介紹,9958是中華兒慈會的自主項目,行政經費轉嫁給基金會,基金會從非定向捐款里撥出。&ld;每年會從我們年度捐贈收入里算一個10%的額度,作為行政經費撥給我們。&rd;
&ld;同時,9958也發展子項目,跟企業合作,定向針對一些病種。比如有一個企業家患有強直性脊柱炎,被稱為不死的癌癥,他捐給我們20萬,專門救治得了這個病的患兒。他愿意從這20萬里分出10%作為管費用。&rd;王昱強調,針對大額捐贈,籌資官員談項目時會盡量爭取企業支持行政經費。&ld;9958的項目一定是越做越大,籌資金額也就越來越多,如果一直靠基金會支持,那么轉嫁給基金會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這不是一個良性循環,所以我們必須嘗試自己解決。&rd;
而作為獨立基金會,春苗基金會的行政經費則是&ld;單獨籌集&rd;。崔瀾馨解釋,基金會的行政經費會被拆分為多個板塊:行政人員工資、醫療社工補貼、項目管費用等等。企業的大額捐贈在與捐贈人協商好的情況下,會拿出相應比例放到行政經費的資金池,行政人員包括財務、辦公室等人員的工資就從這個池子里出。同時,針對項目進行籌款時,也會把項目進行拆分,分為醫療款項和項目執行人員成本,捐贈人可以自主選擇捐贈哪一板塊。
&ld;劃分得越細越清楚,捐贈人的選擇就越多,可以只支持機構發展,可以只救孩子,我們也會根據捐贈人善款的不同去向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rd;崔瀾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