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壓抑會有什么表現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心理健康很重要,他們各種的表現我們都要給以正確的教育,首先家長們要知道孩子心理壓抑的5種表現,這樣才可以對癥下藥及時采取預防措施。
孩子心理壓抑的5種表現
1、亂扔東西愛打人
一般而言,孩子的攻擊性在2―3歲左右開始體現,比如沒輕沒重地隨手把東西扔在地上,或莫名其妙地推別的孩子。這是因為,幼兒是不會約束自己的。對孩子的這些行為,有的家長覺得好玩而放任不管,反而會固化其攻擊行為。據研究,攻擊行為有一定程度的遺傳傾向,但后天的養育也很重要,如果父母或家人過于粗暴,對孩子的關愛不夠,更有可能固化其先天的攻擊傾向。
2、總是不愿意睡覺
目睹同學被老師責罰,或許被責罰的人心里沒當回事,可看到的孩子卻被嚇壞了。這其實與孩子天生的氣質類型不同有關。有的孩子天生憂郁、敏感,情緒易受影響,容易受到創傷性事件的影響。有的孩子區分不開想象與現實的世界,會被想象中的怪物嚇到,會因白天看到的動畫片、聽到的故事中有一個嚇人的怪物,而認為怪物就在身邊。還有的孩子對公平和溫暖的要求很高,一旦老師和家長冷落了他們,或對他們有所不公,就會內心受傷。因此,家長一定要讀懂孩子的心,關注孩子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有時候,許多困難在家長眼里不值一提,但卻會讓孩子受到傷害。
3、經常性地說個謊
說謊是孩子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在成長中,孩子發現自己的某些行為能引起父母的重視,有時會靠撒謊來吸引父母注意。成人常會使用善意的謊言來處理人際關系,可許多家長不注意回避孩子,會被他們模仿。因為某些愿望無法實現,類似吹牛、說大話這樣的謊言,在孩子成長經歷中也屢見不鮮。
4、哭哭啼啼招關注
孩子的有些哭泣是有心理需求的,表現一般是,偷偷抹淚,哭聲較小,哭泣中穿插一些行為來吸引大人的注意,比如發出聲響或做小動作等。出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家長一般不鼓勵孩子哭出來,導致他們的情緒無法釋放和表達。不少家長在孩子哭泣時,會采取3種錯誤的處理方式。
5、上學就喊肚子疼
有些孩子一提上學就喊肚子疼、頭暈,甚至嘔吐、暈厥,可到了醫院又查不出原因。這就是孩子的軀體障礙。焦慮時,人常常會呈現出一些軀體性癥狀,如肚子疼、發燒、腹瀉、出虛汗等。比如有的孩子害怕上學,就會每到周日晚上開始肚子疼,這并不是裝出來的,而是一種軀體障礙的表現。還有的孩子心理壓力很大,不但會壓抑他們的發展能力,扼殺創造性,還會降低自尊和自信,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導致身體上的障礙。
孩子心理壓抑家長該怎么辦
1、起床是人生的天敵
起床是人生的天敵,對于貪睡的孩子來說就更是如此。有句話說得好,毀掉一句好歌的方式就是把它設置成起床鈴聲,足見,人們對起床的憤恨。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孩孩優小編建議家長別自己去喊孩子起床,而是把叫孩子起床這件事教給鬧鐘,給鬧鐘設置一段優美的,孩子喜歡的音樂,當孩子醒來就聽到自己喜歡的歌聲,雖然起床是一件讓孩子憤恨的事,但是動聽的音樂能相對抵消孩子對起床這件事的怨恨,相對的也能減輕孩子的壓力。當然,最主要的是,如果你希望孩子討厭你的話,就別去當這個起床的鈴音。
2、都說質比量重要,其實兩者都挺重要的,尤其在陪伴過程中
雖然主流觀念認為,家長每天抽出一些時間陪伴孩子,只要保證了高質就足夠了,時間短點沒關系,但真實情況是,很少有家長能做到在短時間內保證質的,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如果你要陪伴孩子,幫助孩子減少心理壓力那陪伴他的時間可以稍微延長一些,除非你真的能在短時間內做到高質,否則其余免談!
3、人是需要通過接觸才會產生安全感的動物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多跟孩子接觸一下。很多家長在孩子長大后都不抱孩子了,于是,親子關系自然而然也就疏遠了,有位教育家說,要一天4次擁抱你的孩子。雖然沒有這么夸張,但是一些接觸還是有必要的。
如何減輕心理壓力不但影響著孩子的健康也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成績,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如果你的孩子也出現了一些異常狀態,請記得及時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保證他身心都能維持在一個良好的狀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