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應該養成哪些好習慣
好習慣是一種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事,并長期堅持,直到成為習慣性的行為。家長們從小給孩子養成好習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培養好習慣的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教孩子應該養成的好習慣
習慣一:做事有計劃
做事有計劃的人才會贏得信任。有些孩子每到期末復習就一團亂麻,做作業時總是被別的事情打亂,早晨起床上學常常找不到襪子,零用錢花不到月底就一分不剩……您的孩子會被這樣的問題困擾嗎?您知道怎樣才能讓孩子避免這些麻煩嗎?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學會做事有計劃,即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具體的時間規定,有準備、有措施、有安排、有步驟。
習慣二:堅持每天鍛煉身體
考一所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開拓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為了實現這些夢想,孩子們每天埋頭于功課,卻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這件事,就是“堅持每天鍛煉身體”。即每天安排一定的時間,做一些適合他們的運動,長期堅持,以達到強健體魄、促進心智的效果。
生命在于運動。每天鍛煉身體,能強身,更能強心。
習慣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要憑借自己的力量和經驗,完成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完全屬于自己必須面對的事情,而不是想方設法地尋求他人的幫助。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已經習慣了讓父母當自己的保姆,起床讓父母叫,衣服讓父母收拾;在學習上,也已經習慣了讓父母和老師當自己的拐杖,讀書讓老師催,寫作業讓父母陪。試想,一旦父母離開了他們,誰來幫他們做這些事情呢?他們會不會變得手足無措,寸步難行呢?
習慣四:說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
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只要說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這關系到一個人的誠信。一個人要形成好的人格,受到眾人的愛戴和歡迎,再也沒有比誠信更重要的了。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父母要教育孩子,無論什么事情,說了就應該努力去做,否則就等于是告訴別人他是一個沒有信用的人,是個“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言而有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習慣五:在錯誤中反思自己
在學習中,錯題意味著孩子在學習上的錯誤、在知識掌握上的漏洞。對待錯題,絕不僅僅是將其“改正”那么簡單。這就需要孩子養成一種新的好習慣:在錯誤中反思自己。我們發現,那些善于在錯誤中反思自己的孩子,常常能對自己做錯的題進行深入分析,及時總結。
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
1、“起跑線”是父母難逾越的門檻
對于菲菲的教育問題,菲菲媽心里一直很糾結,菲菲今年讀小學一年級了:一方面,看到身邊大部分的孩子都在上各種興趣班,她又感到無比的焦慮。可是另一方面,菲菲媽很想孩子有一個輕松快樂的童年,讓孩子在愉悅的氛圍下健康成長.到底應該給孩子“增負”還是“減負”?菲菲媽感到非常矛盾。“我也常常勸慰自己,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應該是父母最看重的事情,而不是看待一時的排名。但是每想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我又無法釋然,那條無形的‘線’是為人父母者難以逾越的心理門檻,我擔心因為自己的‘慢養’、‘放養’而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2、給孩子多一些空間
黑幼龍的4個孩子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兒子在外面跟同學打架,女兒小學期間就忙著化妝、交男朋友。沒想到長大后孩子們都上了大學,還都是世界名校。黑幼龍相信“孩子是慢慢養大的”,如今回顧那段艱難歲月,黑幼龍慶幸自己當時沒有像傳統的家長那樣對待青春期的孩子,而是選擇了“慢養”。面對他們的缺點、錯誤,他從不簡單打罵、斥責,而是本著“支持與包容”的原則耐心與孩子溝通;有時甚至放手讓孩子們犯錯,這樣他們才能切身體會到錯誤的后果。
不要現在就替孩子的一生下定論。孩子的教育應該要慢慢來,給他們多一些空間,讓他們慢慢描繪自己的人生藍圖。父母管得太多,孩子沒有了自由選擇的空間,對成長反而不利。而且家長不應該用一時的狀況來判斷孩子的未來,現在小孩功課可能很好,不能保證未來就會功成名就;現在孩子功課很爛、留級,將來他也許會成為一個很杰出的人,
但是家長們能做到這一點確實是不容易的。對于家長、來說,不管孩子比管孩子更難。總是對孩子有操不完的心。擔心孩子這樣那樣。還進行阻止。家長的擔心幾乎都是認為孩子成長的時期,任何閃失都可能造成遺憾。不管是一種心理煎熬,盡管這樣不好。
教育孩子的誤區
誤區1:“迷信”智力測試
智力測驗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據這個分數而貼上“笨孩子的標簽”,那么就會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對這些孩子的成長發展造成傷害。目前很多智力測驗已經落后于心理學的發展實際,只能測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長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測驗的分數低,就容易產生放棄心理,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從而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指導和幫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殺了他們在其他能力方面的發展。
誤區2:“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學一件事情比別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個新環境很長時間不適應等,這些行為都容易被家長和老師認為是“笨孩子”的表現。孩子學習或做事的速度慢,這些都是適應性低的表現,但這并不代表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這類孩子的一種行為方式。
“慢孩子”可能學一首詩的速度比較慢,但他們一般相應地會記得比較牢、比較久,這是他們學習事物的一種習慣方式。建議家長讓孩子學會控制節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這個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怎么去控制他的行為和一些語言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