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有哪些
國外父母有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與我們中國的不同,他們的那些好方法很值得我們去借鑒。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了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和好念,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韓國流行“自然育兒法”
韓國父母開始重視自然育兒法,這種育兒法的重點在于將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戲等都回歸于大自然,最大限度的讓孩子們在自然的狀態下成長。
1、從小讓孩子單獨睡覺
不管孩子多大,韓國習慣讓孩子單獨睡。這樣不但可以增強父母和孩子間的親近感,還利于健康,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性。
2、不于約束孩子玩泥巴沙子
不管孩子玩泥土、沙子或玩水,只要他們玩得愉快,就算弄臟了衣服也沒關系。醫生們也建議,適當的讓孩子臟一點,不但對他們情緒有好處,而且可以提高孩子們的抵抗力。有利于他們與細菌、病毒作斗爭,預防各種疾病。
3、母乳喂養,并用布當尿布
喂母乳在韓國是很自然光榮的事。
用布制作尿布的父母慢慢增多。雖然用布制作尿布與喂母乳會有些麻煩,但是,這樣對孩子很有好處。
4、不隨便讓孩子吃藥
孩子90%的疾病是病毒引起的,所以就算不吃藥,過段時間也會自然康復。這樣還可以防止藥物引起的其它不良反應。
有的父母因為孩子吃的少而煩惱,其實孩子需要的量是一定的,大家不能只追求量,而需要多關心質。就算吃得少,只要身體的各種營養價值都有就可以了。
5、讓孩子緩慢成長
家長們需要要等到孩子想學的時候才讓他們開始學習,如果發現孩子對一些事很好奇的時候,可以鼓勵他去做,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快的成長。
6、鼓勵孩子參加冒險活動
鼓勵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冒險活動,可以培養和鍛煉孩子的堅強意志與勇敢精神。
7、在大自然里陶冶情操
只有大自然才是教育孩子最豐富、全面的教科書。大自然可以開闊了孩子們的視野,豐富了孩子們的知識。讓孩子們慢慢學會了分析、比較各種事物,找出不同事物間的關系,從而啟蒙他們的智慧。
日本:公共場所控制情緒
在公共場合,與中國孩子的自活潑、天真爛漫相比,日本孩子則顯得沉默、老實。記者注意到,日本孩子坐公車時不會來回走動,在餐館吃飯時不會大聲哭鬧或喧嘩。有時有的孩子明明搶了別人的玩具,但對方父母會趕緊上來道歉,并要求自己的孩子與小朋友分享玩具。其實,孩子的心智都差不多,不同的是家庭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孩子“內外有別”,指的是對家庭和公共場合要區別對待。在家庭里,小孩子可以完全放開,因為身邊都是父母等可以接受你的親人,而公共場合周圍都是“別人”,沒有接受你所有表現的義務。所以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表現有所收斂和控制,表現出好的一面才不會給別人添麻煩、惹人厭惡。這是日本家長教育孩子公共場合言行的基礎論。
日本父母還會手把手教孩子,在公共場合怎樣的表現才是好的,老師也會教孩子學禮儀和規矩。一般素質良好的日本中產階層的父母,會讓孩子從控制自己的情緒開始:無論高興、難過都不能不分場合地宣泄,更不能大聲叫喊。在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之后,日本父母會教孩子怎樣和別人談話、相處。包括盡量站在對方的立場,說讓對方寬慰的話,不必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若是觀點不一致,更不用直接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而是為避免更進一步的對立暫時展現出低姿態,但保留自己的想法,等條件成熟時再向對方表達自己的觀點。
美國:校車有30條規矩
美國是個自國度,但這并不意味著孩子們可以不懂規矩。拿坐校車來說,學生們需要遵守的規矩就達30條之多。據美國交通局的統計資料顯示,每天坐校車的學生占中小學生總數的54%,美國目前有44萬輛校車穿梭在居民區和學校之間,每天要接送2500萬名中小學生。一年下來,這些校車接送的中小學生就高達100億人次。
每學期開始之前,學校會對需乘坐校車的學生進行統計,并發給家長和孩子乘坐校車的規章制度,具體包括:在校車來之前,必須提前五分鐘在指定地點排隊候車;當校車靠近時,必須站在離路邊至少6英尺處,且排隊不能延伸到街邊;在校車停靠之前必須等待,只有當車停好,門開了并且司機說可以上車后才能上車;如果要從車頭前繞過,需確保自己和校車保持10英尺距離,確認自己和司機都在相互能看見的范圍內;禁止從車尾穿過;如果學生的東西掉在校車附近,告訴司機幫忙來撿,禁止私自去撿,避免司機看不見學生而發生悲劇……
對于以上嚴格的規矩,多數孩子都能遵守,不過也有少數孩子做不到。因為涉及學生的安全,老師會先對他進行嚴肅教育,讓他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再通知家長共同教育。對于屢教不改的學生,可能會禁止乘坐校車。
英國把餐桌當成課堂
孩子在一周歲至一周歲半時,就開始喜歡自己用湯匙吃東西了。英國父母則認為,這是一種“人格獨立”的標志,這個時候應該要鼓勵。孩子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大多數是幼兒父母遷形成的,餐桌上對孩子遷就,不但會影響孩子的營養攝入量,還會讓孩子養成任性的性格。
學習法國父母育兒
法國沒有經常抱寶寶的習慣,在嬰兒幾個月大時,就會被安置在一個安全的嬰兒區,讓他們自主的在里面滾、爬、玩耍,當嬰兒大一點就可以讓他們在地毯上來回爬。這樣可以鍛煉他們的肌肉,還能培養獨立的性格。
法國父母對待孩子很平等。就算是小寶寶在吵鬧,父母也只是用平等的口氣說,你要安靜一點。法國父母經常會蹲下來,用平和的語氣和孩子聊天,認真的回答孩子的問題。孩子在從小就被尊重,這樣會讓他學會尊重別人。
如果不是很正式嚴肅的場合,法國父母都會帶孩子一起參加。這樣可以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人,認識不同的事物。
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好念
1、從小培養責任感
教育典范:在1920年,美國11歲的小男孩在踢足球的時候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里的玻璃,需要賠償別人1250美元。男孩子闖了大禍后就主動像家長認錯后,但是家長卻讓小男孩子自己對這個過失負責。小男孩子很為難:“可是我沒有錢賠可以人家。”家長說:“我可以先借給你這批錢,但是你需要通過一年時間還我。”所以,小男孩在以后每至周末或假日的時候,就出去辛勤的打工,終于經過了半年多的努力,掙夠了1250美元還給了家長。這個小男孩后來就努力成為美國總統里根。里根在回憶這件事的時候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責任。”
點評:父母需要教育孩子從小就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替孩子承擔一切后果,否則會慢慢淡化孩子的責任感,這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2、恰當應用期望效應
教育典范:愛迪生在小時候曾經被班主任老師當成“笨”學生來看,但是愛迪生的媽媽卻認為,老師當面罵學生“笨”,則恰恰說明了這個老師的無能。所以媽媽把愛迪生接回家,按照兒童心特點來進行教育,并且用各種方法來鼓勵愛迪生做各種各樣的實驗。愛迪生后來之所以變成了世界的大發明家,這與他媽媽的教育與恰當地應用期望效應是分不開的。
點評:父母的期望需要和子女實際情況相適應,要根據孩子的心特點來教育。父母的期望在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因素。
3、捕捉成才的敏感區
教育典范:19世紀著名數學家、物學家麥克斯韋在很小的時候,父親讓他對著插滿秋菊的花瓶,畫靜物寫生。在麥克斯韋的筆下,花瓶卻變成了梯形,菊花變成了大大小小的圓圈,葉子卻用一些奇怪的三角形來表示。這個時候,父親細心的發現小麥克斯韋對數學會很敏感,所以始就開始教他一些幾何學與代數,培養他在數學上的才能。
點評:如果發現孩子在五六歲時對某一方面表現出很敏感與好奇心。父母需要及時捕捉孩子的“敏感區”,再正確的進行引導,為孩子打開成才的通道。
4、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教育典范:在德國,6-10歲的孩子會主動幫助父母洗碗、掃地或買東西;10-14歲的孩子會參加修剪草坪之類的勞動。而在美國,1歲左右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吃飯,很少看到有父母端著飯碗追著孩子喂飯的情景。
點評: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對孩子過于保護。所以家長一定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