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感人的母愛故事
母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溫暖如春;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世界上最感人的母愛故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界上感人的母愛故事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英國前首相希思、英國歌唱家埃爾頓·約翰、電影演員史泰龍、國際象棋大師加里·卡斯帕羅夫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里并非都是最聰明、最富創造性或最佳之人,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即生活在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或者父親是個百依百順的男子。是母親幫助兒子樹立雄心壯志,并為他們的成功傾注了全部精力。
《美國麗人》導演讓母親感受歡呼:
當《美國麗人》的導演山姆·門德斯3月26日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金像獎時,他的右手牢牢抓著奧斯卡金像獎,而左手則扶著他母親瓦萊麗的肩,因為他要讓母親和他一起接受人們的歡呼。門德斯激動地說,是母親讓他樹立了堅持不懈的決心,是母親的無盡推動力使他成為最優秀的導演。
出生在英國的門德斯5歲時父母離異,是母親撫育他長大成人。他深情地回憶說,當他請求擔任電影導演的70封申請遭到拒絕時,是母親聆聽了他近乎絕望的痛苦訴說,鼓勵他更加努力,繼續應試。門德斯的同事、導演蒂姆·弗思說:他的母親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避風港、他信心的創造者。
名人母愛的故事
國際象棋大師加里·卡斯帕羅夫,在22歲時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國際象棋冠軍,是國際象棋史上的奇才。卡斯帕羅夫能講15國語言,是一位有造詣的數學家、計算機專家、紐約華爾街雜志的定期撰稿人。
卡斯帕羅夫7歲時父親不幸去世,自此以后,他的母親克拉拉成了他前進的指導力量。在他的自傳《變化的童年》中,卡斯帕羅夫把童年對象棋的興趣歸結于觀看母親下棋。是母親鼓勵他樹立強烈的自我,這對他走向國際象棋世界級大師起了關鍵作用。
名人母愛的故事
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的錢學森從小天資聰穎,悟性極高,3歲時就能背誦百首唐詩、宋詞。錢學森的母親章蘭娟性格開朗、熱情,心地善良,而且計算能力與記憶力極強,具有很高的數學天賦。應該說,錢學森的超人天賦有來自他母親的遺傳。
章蘭娟在錢學森很小的時候,就讓其置身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中。錢學森最愛聽母親給他講岳飛精忠報國、陸游仗劍去國、杜甫憂國憂民、諸葛亮忠于漢業,為輔佐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故事。每當聽到這些故事時,錢學森是那么認真、投入,稚氣的臉龐上充滿了對古人的崇敬。他們的高風亮節在幼小的錢學森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長期浸潤在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中,錢學森的心底滋生了對民族燦爛文明的崇敬和熱愛之情,同時也激發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深厚的民族自豪感。
1936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赴美學習,他渴望以自己的知識來改變祖國貧窮落后的現狀。臨行時,家人特意為他買了《老子》、《莊子》、《墨子》、《孟子》以及《論語》、《綱鑒易知錄》等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典籍。母親囑咐他:“熟讀這些書籍,可以對祖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摸到一些頭緒。”母親和父親一樣,還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觀,都具體體現在它的.歷史中。因此,精讀史學的人,往往是對祖國感情最深厚、最忠誠于祖國的人。”父母的勉勵,給錢學森極大的力量支撐。
在美國的日子里,錢學森學習起來游刃有余,但生活上他有些不習慣,特別是某些美國人瞧不起中國人的傲慢態度令他生氣。一次,一個美國學生當著錢學森的面恥笑中國人裹腳,錢學森立刻向他挑戰:“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是比你們美國落后;但作為個人,你們誰敢和我比。”周圍的美國學生聽了這話后,都伸了伸舌頭,再也不敢小看中國人了。錢學森懷著一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只用一年時間就拿下了飛機機械工程專業的碩士學位。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辦學宗旨,各專業學科的學生都要在學期內到對口的工廠、科研部門實習。錢學森本來應該去飛機制造廠實習。可是,他沒有想到,美國的飛機制造廠只準許美國學生去實習,不接納外國學生。這種民族歧視是錢學森在美國遭受的又一次沉重打擊。但是,挫折和困難并沒有動搖他為祖國強盛而發憤學習的決心。既然學習航空工程走不通,他決定改學航空理論,并大膽地毛遂自薦,投奔到加州理工學院任教的世界航空理論權威馮·卡門教授門下。不久,錢學森在導師的培養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雖然美國方面為錢學森提供了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物質待遇,但身在美國的錢學森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始終沒有忘記報效祖國的愿望。遠在國內的母親每次在給錢學森寫信時,都提醒他早日回國。錢學森始終把母親的教誨牢記在心頭。多年后,錢學森幾經輾轉,終于回到了祖國,投身于“兩彈一星”的研究,為我國的航天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勛。
現代母愛偉大的故事
雨果說: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母親是堅強的。
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母愛,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曾經被評為201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的陶艷波,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陶艷波的兒子楊乃斌不到1歲的時候,因為一次發燒導致他失去了聽說的能力,這無疑給他們幸福的家庭帶來沉重的打擊。他們帶著孩子奔波于各大醫院,但總是徒勞無功。
為了讓聾啞的兒子,能夠接受教育,母親陶艷波專門去北京學習唇語,學完后再一點點教兒子學習說話和識字,一遍兩遍三遍,直至好多遍,她總是不厭其煩地教兒子,這一教就是3年,直到兒子喊出了一聲“媽”,陶艷波興奮地流淚了,功夫不負苦心人,兒子終于能開口講話了。
兒子到了學齡期,母親陶艷波索性辭去工作,開始了她的陪讀生涯。
這一陪就是16年。16年中,母親成了兒子的同桌,也成了一個最認真的學生。學課程,記筆記,還要像個真正的學生那樣,課間陪著孩子蹦蹦跳跳,常常累得她腰酸腿疼。
有時兒子在課堂聽不懂老師的口型,急的直冒大汗,陶艷波就做詳細的記錄,回到家再把兒子聽不懂的內容,慢慢地重新講給兒子聽,直到他消化理解。
陶艷波一邊幫助兒子學習功課,同時還要對兒子進行聲音訓練。初中以后的課程越來越難,復雜的習題和各種公式,陶艷波硬是逼著自己學會弄懂記牢,然后再教給兒子。
從小學一直陪到大學,這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母親陶艷波付出多少辛勞和犧牲啊。
陶艷波除了陪兒子學習,為了生活,她曾在學校里賣過早點,送過快遞,每天都很辛苦,不到四點就得起床忙碌,然后還要像個學生一樣回學校上課。
16年的風風雨雨,母子共同經歷,一個多么漫長又艱辛的過程,含辛茹苦的母親,用一份執著和堅持,十幾年如一日,硬是把兒子培養成一個211的優秀大學生。
母親陶艷波用她無私的愛帶兒子走出了無聲的世界,同時,也為兒子撐起了一片蔚藍的天空,改寫了兒子的人生。
是母愛的力量,讓陶艷波心甘情愿的付出了16年,16年間,她做了兒子的耳朵,讓兒子聽到了世界的聲音,感受到了愛。她說她只想讓兒子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如今,她的夢想實現了,兒子大學畢業后順利地找到了工作。
母性的力量勝過自然界的法則。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
關于母愛的歷史典故
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在他年幼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仉氏不再結婚。孟子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這個地方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集市。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至屠場附近,這次,孟子又學起屠夫宰殺豬羊,孟子媽媽知道了,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后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這個地方。
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畫荻教子
北宋時候,有個杰出的文學家和史學家,叫歐陽修,文章寫得很出色,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難。他的母親鄭氏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哪里有錢供他上學呢?鄭氏左思右想,決定自己教兒子。她買不起紙筆,就拿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代替紙筆,教兒子認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畫荻教子”的故事。
斷織之誡
孟子年青時,在外求學中途回到家來,孟子的母親正在織布,問孟子:"學習進展到了什么程度?孟子說:"還是像原來一樣。"孟子的母親就用刀割斷了正在紡織的布,孟子很害怕,忙問母親這樣做的原因,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就像我割斷這些織物一樣。"有德行的人總是以求學來顯親揚名,通過虛心求教來獲得廣博的知識和智慧,這樣居家就能得到安寧,出門做事、做官也能避開禍害。今天你荒廢了學業,這就不可避免要成為一個只會做粗活而供人驅使的人,從而也就無法遠離禍患了。孟子很恐懼,日夜不斷地勤奮學習,效法老師子思,終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學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