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文化作文800字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承中華文化作文800字(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傳承中華文化作文800字(精選篇1)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臺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圣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么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李商隱有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乃至不少報刊雜志中,這句話被用來贊頌人民教師的無私奉獻。贊美教師本無可厚非,問題在于鋪天蓋地地頻繁使用在學生心中埋下根深蒂固的觀念:李商隱的這句詩只能被用來歌頌教師。殊不知原詩的意境與教師風馬牛不相及,“春蠶”一句緊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含一語雙關之意,絲與思諧音,表達著詩人對心上人的思念,而蠟炬的意象與人流淚相似,傳遞出詩人因思念而心力交瘁的狀態。因此,這一句的最正確用法是形容思念,與原詩最為貼切。中學生寫牽掛親人,懷念故土的文章時皆可借用此詩句,事實情況卻是鮮有出現,可見以訛傳訛地誤解古語抑制了年輕作者的發揮。
凡事有利必有弊,在古人思想中優秀的固然比比皆是,思想糟粕亦不少,人們如果不假思索地亂用,無異于讓古人的謬誤與自己的歪理疊加,錯上加錯。儒家思想中有“三綱五常”,其中“五常”為仁、義、禮、智、信,屬于中華傳統優良品質,值得我們代代相傳。相比之下,“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由于時代的局限,在自由民主的今天則顯得格格不入。在小部分家庭中,大男子主義的丈夫一心要凌駕于妻子之上,自恃為一家之主,處處專制獨裁,美其名曰遵循中華傳統的綱常之道,結果往往是導致妻子不堪重負,情感破裂。
郁達夫在紀念魯迅的一文中說:“一個沒有偉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憐的民族;而一個有了偉大人物卻不知用正確的方法去敬畏去紀念去珍惜的民族,則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我想改用這句話煞尾:“一個沒有悠久文化的民族是可憐的民族;而一個有了悠久文化卻不知用正確的方法去珍惜去傳承去發揚的民族,也是一個沒有活力的民族。”
傳承中華文化作文800字(精選篇2)
由媽祖健身操、媽祖健身舞、媽祖健身功組成的“媽祖頌”健身系列項目表演,二十六日亮相福建省莆田學院舉行的運動會開幕式,在“媽祖故鄉”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此間媽祖文化研究人士稱,“媽祖頌”健身系列項目的演出成功,預示著“媽祖故鄉”莆田著力構建“媽祖文化體育圈”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當天成功演出的“媽祖頌”健身系列項目,是莆田著力推進“媽祖文化體育圈”建設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媽祖健身操分為“萬眾祈福”、“四海安瀾”“普濟眾生”、“和諧社會”四個部分,旨在展示媽祖信眾對媽祖的無限懷念和崇敬之心。表演者身著象征大海的淺藍色服裝,在偌大的操場舞臺上翩翩起舞,蔚為壯觀。
媽祖健身舞由三個舞段組成,即拜神舞、紅扇舞、神棒舞,集中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現代舞于一體,充分表達了人們對媽祖無限崇敬的心情。而媽祖健身功是以媽祖生平、媽祖文化內涵、媽祖品質、媽祖精神等為主,吸收傳統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太極養身功各流派之所長,遵照中國傳統養生、保健理念,結合現代生命科學理論,集集體智慧編創而成的一套能體現媽祖神韻、閩文化特色的健身功法,共有十一式。
據了解,建設“媽祖文化體育圈”的課題由莆田學院提出,目的是打造一個以媽祖信俗為紐帶的跨國“化育圈”,促進兩岸三地及世界各地媽祖文化信仰區的民間體育文化交流,繁榮與發展媽祖文化事業和體育產業。
目前,莆田學院組織了五位教授、十一位副教授以及多位相關專業人員共同承擔這個課題,并不斷有研究成果出現,“媽祖頌”健身系列項目就是最新的成果之一。
圍繞“媽祖文化體育圈”的建設,莆田還將進行多方面的研究,包括媽祖體育賽事研究、媽祖文化體育元素研究與開發、媽祖發源地民俗體育研究與開發、“媽祖文化體育圈”民俗體育調查研究、“媽祖文體體育圈”構建與海西經濟建設的互動研究等,并著力推進構建媽祖文化體育陳列館(媽祖文化體育研究基地)、成立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體育分會、組織與開展“媽祖國際體育文化論壇”、“媽祖國際運動會”、“媽祖體育用品博覽會”等。
傳承中華文化作文800字(精選篇3)
在我們的中國,越來越多的年輕的一代他們追求韓劇美劇,喜歡漢堡泡菜。他們在情人節的時候示愛表白,在圣誕節的時候互送禮物。在我們中國,這些外來節日的氣息是非常濃厚的,反觀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卻越來越不被本國人民所認識。這個時代需要我們關注中國傳統文化。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傳統文化經歷了歲月的考驗和提煉,留下來很多精華,閃耀著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燦爛光芒。這也是它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我愿意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盡一份力。我愿意多多地與朋友們分享中華文化的精華,愿意奮力探索已經被淡忘的遠古文明,愿意接近每一個樸素的古老民族。我的視野縱貫千古,橫及八荒,遨游馳騁,此樂何及?
傳承中華文化作文800字(精選篇4)
幸福是什么?我覺得幸福其實可以很簡單,開心就好。但是能夠真正開心又似乎很困擾人的問題。其實不是這樣的,如果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細細地去感受生活,感受周圍的人和事,或許會找到絲絲的愉悅。
明媚的陽光透進窗紗,斜斜地投入房間里面,聽見了窗外逐漸熱鬧的聲音,睜開眼,微笑告訴自己:今天又是一個好的開始。褪去了身上的勞累,感謝昨晚寧靜的夜晚,感謝燦爛的陽光,帶著好心情出門吧。
電梯門打開,發現同是出門的鄰居,相互問候,以微笑傳遞微笑,是一個不錯的做法。與其在冷冰冰的空間中面無表情,一言不發,不如給別人一個微笑,一起構造和諧的氣氛。可能在某一個不開心的時刻,別人向我投以一個微笑,可能我也會跟著松開緊繃的神經。
看到社區里面的蔥蔥郁郁的紅花綠草和高長的大樹,會發現空氣清新,心情舒暢。它們在微風中搖曳,揮動著小手,為我加油鼓勁。能夠生活在如此美麗的環境中,真是我的幸運。
看見了在耍太極的老奶奶像活寶一樣活潑,看見了剛學會走路的小朋友笑得十分燦爛,看見了上學結伴的小學生開開心心出門……迎面走來的阿姨依舊笑容甜美地與我說早,和我談話,談話的內容可以是社區里精彩的活動,可以最近令人開心的事。說了再見后,我開心地出門了。感謝我們的社區總是洋溢著溫馨的氣息,給我家的感覺。
我的幸福是什么?開心就好!
晚上接到同學的電話,熟悉的聲音勾起了我們曾經一起奮斗的日子。細細地訴說著,最近干的事以及遇到的一些人,還有社區里面一些有趣的人和事。拿著電話,真的恨不得飛奔到好友面前用力地抱住她。“我也很想見你呢。”發自內心的笑容一直掛在臉上,遲遲沒有退去。“最近怎樣?”“很好,不錯。”謝謝我的好朋友,在百忙之中也不忘關心我。一句溫馨的問候洗去了心上的塵埃,給心情掛上了晴天娃娃。
我知道沒有人能夠一直保持愉悅的心情,甚至有人會覺得自己是個觸碰不了幸福的人。幸福可以是件小事,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吧。帶著感恩的心向世界微笑,做一個善良笑的人,做一個堅強勇敢的人,做一個給他人帶來微笑的人,做一個開心的人,做一個真真正正幸福的人。
傳承中華文化作文800字(精選篇5)
中華民族是一個屹立在東方強大的民族,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近現代更是蓬勃發展。當今世界,中國正起著巨大作用,但卻也面臨巨大危機。在今天,中國雖然在國際上起著重要作用,中國文化卻也遭到西方文化的重大沖擊。傳統文化的沒落,西方文化的盛行。這卻也不得不讓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中華傳統文化真的正在消失嗎?
1977年,盧溝橋事變以后,中華民族便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有多少革命先烈為了中華民族的傳承而犧牲,那些被人記住了的,那些沒被人記住的,數也數不清。今天的中國是他們用鮮血換來的,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什么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然而在今天,多少人忘記了那段悲痛的歷史,忘記了今天的中國是無數先輩用生命換來的,如果,一個民族失去了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那么這個民族也失去了戰斗力,將會變的不堪一擊。在這個崇洋媚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守住底線,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繼承下去,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著每一行的學問,這些學問就是我們中華文化的表現,不管哪一行,我們都應該很好的傳承下去,不要讓它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中國是禮儀之邦,禮貌是我們中國每個人都具有的美德,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會告訴我們要做一個講禮貌的好孩子,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傳承。民族精神,更表現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當我們中華民族危難之時,無數熱血青年挺身而出救我中華民族于水火,他們代表的是民族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的民族,在過去的歷史中我們共同抵抗外族侵略者,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們會更加團結的生活在一起,中國由千萬個家庭組成,中國是千萬個小家的大家,既然是家人,我們更應該團結在一起互幫互助,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在這個世界有很多好心人,在別人需要幫助時幫助過別人,他們不求回報,他們傳遞的是正能量,是民族精神。
在當今社會,中華文化雖遭到西方文化的沖擊,但卻依然默默地傳承。民族精神也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在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真的正在消失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