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的好詞好句摘抄
邊城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也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下面是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邊城》的好詞好句,希望大家喜歡。
《邊城》的好詞
欣喜 安詳 坦然 靦腆 害羞 優美 努力 愛心 甜蜜 積極 友好 自信 勇敢
堅定 整齊 俏麗 端莊 文靜 動人 典雅 豁達 美滿 和諧 尊敬 快樂 舒心
整潔 溫暖 舒服 稱贊 簡潔 秀麗 嫵媚 可愛 勻稱 標致 喜悅 感激 欣慰
甜美 魅力 優秀 幸福 興奮 英俊 關切 堅強 清凈 歡喜
《邊城》的好句
1.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
2.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
3.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
4.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5.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于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只方頭渡船。
6.老船夫不論晴雨,必守在船頭,有人過渡時,便略彎著腰,兩手緣引了竹纜,把船橫渡過小溪。
7.有時疲倦了,躺在臨溪大石上睡著了,人在隔岸招手喊過渡,翠翠不讓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一切皆溜刷在行,從不誤事。
8.風日清和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閑,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巖石上曬太陽。
9.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向水中拋去,嗾使身邊黃狗自巖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
10.或翠翠與黃狗皆張著耳朵,聽祖父說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戰爭故事。
11.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作成的豎笛,逗在嘴邊吹著迎親送女的曲子。
12.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墻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
13.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余地設碼頭,灣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時運桐油青鹽,染色的棓子。
14.這些誠實勇敢的人,也愛利,也仗義,同一般當地人相似。
15.不拘救人救物,卻同樣在一種愉快冒險行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見及不能不為之喝彩。
16.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里。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
17.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
18.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
19.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
20.黃泥的墻,烏黑的瓦,位置則永遠那么妥貼,且與四圍環境極其調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實在非常愉快。
邊城好句好段摘抄
1、 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為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沈從文 《邊城》
2、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 明天 回來 ——沈從文 《邊城》"
3、 “照理說: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聽。可是人家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爺爺,懂歌里什么意思?” “自然是他那顆想同你要好的真心!不懂那點心事,不是同聽竹雀唱歌一樣了嗎?” ——沈從文 《邊城》
4、 時候變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不再坐江山,平常人還消說!楊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馬夫時,牽了馬匹到碧溪岨來對翠翠母親唱歌,翠翠母親不理會,到如今這自己卻成為這孤雛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 ——沈從文 《邊城》
5、 他們生活雖那么同一般社會疏遠,但是眼淚與歡樂,在一種愛憎得失間,揉進了這些人生活里時,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輕生命相似,全個身心為那點愛憎所浸透,見寒作熱,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處,不過是這些人更真切一點,也更近于糊涂一點罷了。 ——沈從文 《邊城》
6、 一個對于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厭煩,正因為處處有奇跡,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無一處不使人神往傾心。 ——沈從文《邊城》
7、 翠翠每天皆到白塔下背太陽的一面去午睡,高處既極涼快,兩山竹篁里叫得使人發松的竹雀和其它鳥類又如此之多,致使她在睡夢里盡為山鳥歌聲所浮著,做的夢也便常是頂荒.唐的夢。 ——沈從文 《邊城》
8、 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 ——沈從文 《邊城》
9、 翠翠依傍祖父坐著,問祖父: “爺爺,誰是第一個做這個小管子的人?” “一定是個最快樂的人,因為他分給人的也是許多快樂;可又象是個最不快樂的人作的,因為他同時也可以引起人不快樂!” ——沈從文 《邊城》
10、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 ——沈從文 《邊城》
11、 日子平平的過了一個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長長的白日下醫治好了。 ——沈從文 《邊城》
12、 人事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著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生存真是一種可憐的事情。 ——沈從文 《邊城》
13、 水是各處可流的,火是各處可燒的,月亮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 ——沈從文《邊城》
14、 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沈從文 《邊城》
15、 像我這樣的女人,總是以一個難題的形式出現在感情里。 ——沈從文 《邊城》
16、 人的寂寞,有時候很難用語言表達 ——沈從文 《邊城》
17、 一個人記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體會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沈從文《邊城》
18、 日頭沒有辜負我們,我們也切莫辜負日頭。 ——沈從文 《邊城》
19、 照規矩,一到家里就會嗅到鍋中所燜瓜菜的味道,且可見到翠翠安排晚飯在燈光下跑來跑去的影子。 ——沈從文 《邊城》
20、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于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只方頭渡船。 ——沈從文 《邊城》
21、 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沈從文 《邊城》
22、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黒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切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 ——沈從文 《邊城》
23、 翠翠問:“后來怎么樣?” 祖父說:“后來的事長的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首歌唱出了你。” ——沈從文 《邊城》
24、 要自己作主,站到對溪高崖竹林里為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是馬路——你若歡喜走馬路,我相信人家會為你在日頭下唱熱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溫柔的歌,一直唱到吐血喉嚨爛! ——沈從文 《邊城》
25、 每一只船總要有一個碼頭,每一只雀兒得有一個巢 ——沈從文 《邊城》
點擊下頁查看更多邊城讀后感相關內容
p副標題e
邊城讀后感篇1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感情,但是感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向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制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濕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里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游離世外的土地上,時光仿佛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夫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著詩意的色彩,完美地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卻也讓我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完美人性的信仰
我最向往《邊城》里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忙,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相比之下,我們每一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期望,有那么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著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邊城讀后感篇2
連日的陰雨,心情本就有些郁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隨之侵襲而來。不想陷入一種空洞和無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讓自己溫熱和活力起來。然后端坐在電腦前,慢慢地閱讀起數日前朋友推薦的沈從文先生的《邊城》。
初讀,許是習慣性的讀小說的方式,急切的想尋讀里面的人物或情節,故對于小說開篇大段的景物描寫似乎看不進去,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隨著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翠翠就是在這樣一個淳樸、天然、優美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自然之女。
就是這樣一個懵懂、嬌憨、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美女孩,卻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開始就已結束了的綿長而憂傷的愛。也許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難道這就是宿命么?“那個人明天會回來么?”故事的結尾以這樣的反問戛然而止,讓人唏噓不已。掩卷,腦海中似乎浮現翠翠燈下托腮喃喃自語的神情:“那個人明天會回來么?”她的糾結讓人生生的心疼起來:這漫長的日子她是否能夠靠著那個初見時的甜美回憶安然度過呢?
很久沒有讀到這樣使人驚艷的文字了,這驚艷不是華麗。而是不染塵世的純美愛情遭壓抑帶給人的一種柔軟、一種憐惜,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對命運不解的扣問。不由感慨有時男子如何竟有比女子還極致的細膩,沈從文先生如何知曉那樣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子那么隱微的心理,難道真如他所說:“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女子?”
有時間,有合適的心情,再讀《邊城》。
邊城讀后感篇3
在喧鬧的城市,被鋼筋和水泥包圍的世界,被霓虹燈照耀,夜如白晝的世界,很難想象那副農村特有的畫面,很難想象還有湘西這個美麗樸素的小鎮,不被世俗浸染,過著艱苦樸素卻快樂的生活。湘西一直以來在外界是神秘的,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更是讓湘西染上的神秘魅力的色彩。我們忘不了那個單純善良的翠翠,忘不了翠翠和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場景,忘不了沈從文筆下湘西那美麗的風景,忘不了天保和儺送的那無堅不摧兄弟情,忘不了翠翠和儺送那凄美純潔的愛情。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于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只方頭渡船。”也許我們不曾想象,在這“世外桃源”中有著如此凄美傷感的愛情故事。愛情,同那啞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蕩在寂靜的空氣里,使那條安靜的小溪有了一絲熱鬧的氣息。
故事的開始與結束都圍繞著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義。它孕育了勤勞的茶峒人民,也讓渡船這一線索變得理所當然。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里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身不由己的沉浸其中,無法自拔,不由自主的憂傷,心如刀割。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與一個十幾歲的小孩,靠渡船為生。他們的生活是拮據的,但他們也是快樂的,有了歌聲的陪伴,他們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幫助,他們沒有被社會所忘記,他們也容入了社會。
文中的人都淡化了錢,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里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里,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熏染變質。
翠翠和順順的兩個兒子,翠翠的父母的愛情,讓整個小說變得帶有淡淡的憂傷。“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在小說中始終沒有得到體現。也許這是作者那個時代的悲哀。愛上一個人沒有錯,但兄弟兩沒有與別人一樣,哥哥為了弟弟,毅然放棄,一人將痛苦承擔。然而,他的死亡給翠翠,翠催的爺爺,他的兄弟造成了難一挽回的悲痛。他的弟弟將一切責任都歸到自己身上,從此,白塔下在也沒有蕩漾著那動聽的歌。曾經兄弟兩在百塔許下的諾言最終被溪水沖刷的無影無蹤。
端午節,在小說中有被作者賦予了新的含義,二老在那天結識了翠翠,有在那天大老與翠翠相遇。愛情在端午這天開始,鴨子,這一普通的動物,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小說中的人物,也在作者筆下刻畫得栩栩如生。翠翠,一個封建時期女性的代表,”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說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于職守的劃船人一點敬意”。
而順順的兩個兒子,他們崇尚愛情,又有兄弟情,鄙視金錢,敢愛敢憎,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著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脫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讀后感篇4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它展示了一個和諧、純凈的湘西世界。在這桃花源式的理想世界里,沈從文先生為我們展現了山城茶垌碼頭團總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然而能夠破碎的人們必定真正地活過,那些美麗的“錯誤”幻化成一株株虎耳草,造就了這一段凄美動人抑或是刻骨銘心的故事。
純真——“錯誤”卻又美麗的誕生
翠翠從小與爺爺和黃狗生活,她父母的相識、相知再到翠翠的誕生,給我的感覺都是一個遺憾,一次錯誤。由于父母的相繼離世,翠翠生活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里。然而在沈先生筆下,這個遠離都市喧囂與浮華的湘西世界卻憑著青山綠水,自然地養育并教育著翠翠。“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和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是她純真的自然人性。一次美麗的錯誤更生了一個美麗的可人兒,樸實的自然給予了女主人公恬靜、溫柔、純凈、忠貞的性格。
誤想——“錯誤”卻又美麗的邂逅
當十三歲的翠翠端午節在碼頭偶遇到“二老”儺送時,一切的故事逐漸開始。翠翠在一個對的時間里遇到了一個對的人,然而卻做了看似不對的事:在夜幕降臨的朦朦朧朧的河面上,翠翠等著早已回到家的爺爺。在她焦慮的等待過程中,翠翠與“二老”偶遇,然而,他們的邂逅毫無爛漫可言,有的只是那種湘西特有的自然樸實和兩個人小小的誤解。沈先生以極其合理平淡的生活畫面嵌入兩人的相識,在“錯誤”去又美麗的邂逅之下,頗有幾分活潑的氣息,毫無矯揉造作之風。
誤聽——“錯誤”卻又懵懂的變化
翠翠斷章取義地聽鄉紳太太們說“二老”與碾坊主人的女兒講親時,心里的醋意油然而生。這是一個十五歲少女懵懂的心事,“到河下時,小小心腔中充滿了一種說不分明的東西。是煩惱吧,不是!是憂愁吧,不是!是快樂吧,不,有什么事情使這個女孩子快樂呢?是生氣了吧,——是的,她當真仿佛覺得自己是在生一個人的氣,又像是生自己的氣。”文章的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或許,這正是翠翠從未有過的母愛與做為女性的涉世,內心的孤獨,和不知所措的表現吧!所以,誤聽后,翠翠的生氣讓人更覺得是一種心痛,一種少女春情朦朧卻不知所措的心痛。
誤認——“錯誤”卻又凄美的虎耳草
相信那種淳厚的人性美對每一個人都有極大的吸引力吧。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后,“大老”天保和“二老”儺送都與翠翠一見鐘情,深深地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的推辭中,也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 ,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在農歷十四的那天夜晚,“二老”儺送便在對溪高崖上為翠翠唱起了山歌,而翠翠誤以為是夢中靈魂幻化成的美妙歌聲,隨著旋律在夢中輕輕飄著,有復飛竄過對山懸崖半腰去摘虎耳草。而爺爺卻張冠李戴誤以為是“大老”天保既走“車路”又走“馬路”。懵懂的翠翠在等待的季節里容顏雖沒有如蓮花般的開落,卻因爺爺事后的只字未提,錯失摘現實中的虎耳草的機會。
翠翠的誤以為,爺爺的無心不說,雖如水一樣淡薄,明澈純凈,卻在冥冥的羞澀、遠遠觀望和小心翼翼的探問中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這個“錯誤”是凄美的,歲月輪回,母親的悲劇將在女兒身上再一次上演。
低吟——“錯誤”卻又執著的等待
當翠翠、儺送、天保還處在“剪不斷,理還亂”的境地時,“大老”天保坐下水船到茨灘時出了事,淹壞了。對于小說中的人物來講,這無不是個晴天霹靂。順順失去了長子,“二老”儺送失去了大哥,老船夫失去了孫女可以依附的人,而翠翠還不知怎么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二老”因為家庭的阻力,舍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愛情破滅了,爺爺死了,白塔倒了,只剩她與黃狗來弄渡船。在這一幅平靜滄桑的圖畫中,因為那些突如其來的變故,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和重量。
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的結局最終未完待續,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會茶垌。“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凄涼樸素,當所有的憂傷凝結在這山中小城時,它厚重的背景是否還會像山川日月一樣沉靜?美的化身翠翠是否還會執著地等下去?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幃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