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第六集的觀后感
《大國崛起》能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迪,《大國崛起》講述的是近五百年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并總結大國崛起的規律的影片。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大國崛起第六集的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大國崛起第六集的觀后感(篇1)
這一周,我閱讀了《大國崛起》這部書,雖然沒有讀完,但這本書的內容已經深深地吸引了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國崛起》講述了十五世紀以來的9個世界性大國的崛起歷史和衰敗過程。其中既有如日中天的美國、日本,也有昨日黃花的法國、英國。這些國家都是從不斷汲取外國的優點、增強本國的軍事實力開始,不斷發展、不斷壯大的,其中不少國家還通過侵略戰爭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但往往也是在戰爭的引導下,其中的不少國家由此走上了衰敗之路。
通過《大國崛起》這部書我們可以看出:決定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存亡的因素有三個:一是經濟,二是軍事,三是人民的信仰。這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沒有強大的經濟,國家便會像蘇聯一樣四分五裂;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就會像近代中國一樣被分得千瘡百孔;如果沒有一個足夠團結全國各地人民的信仰,就會像早期德國一樣先后出現一千七百余個獨立政權。而今天的中國正在一天天走向崛起,如果沒有通過總結其他大國得來的經驗去前進,那么中國也很有可能會沿著其他國家的老路走下去。所以說,我們在發展自身的同時,汲取他人的長處,能幫助自己更加快速、高效的發展。
一個國家的發展是這樣,而說到我們自身的發展,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我們在學習上,在自己努力學習的同時,還要多汲取別人的經驗來幫助我們自己更好的學習生活,學習別人的長處來不斷完善自我。
《大國崛起》不止是針對中國,不只是針對國家發展的好書,而且是針對全世界各國、各民族、所有人的一部好書。它讓我們懂得了通過怎樣的方式才能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走向日趨完美的明天!
大國崛起第六集的觀后感(篇2)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歐洲中部最大的國家,這里飽受古典音樂的浸潤滋養,散發著古典哲學的理性光芒,這里曾經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祥地,以現代大學和科技發明聞于世界,也曾經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以驚人的破壞力,傷害了世界也傷害了自己,而這一切,都源于這個民族對長期分裂和戰亂的集體記憶,統一和強大成為德意志發展的最大動力。其文化和科技以領先全球的水平的速度在不斷的發展中,也是今天世界科技大國之一。
歐洲各國紛紛建立民族國家之際,歐洲大陸中部的一片國土始終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對分裂有著痛苦記憶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喚著一個統一的國家。通過不懈努力,碰了無數次的壁,遭到的各個聯邦的驅逐,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的通過經濟統一實現政治統一的方式得到了最大的聯邦普魯士的認可,得以實施,關稅同盟的建立使貿易壁壘被打破,德意志經濟快速發展。鐵血宰相俾斯麥則在歐洲列強環伺的夾縫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準備后,最終以三場對外的戰爭:1864年初挑起對丹麥的戰爭,1866年挑起對奧地利的普奧戰爭,1870年的普法戰爭;在1871年完成了德國統一。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二戰后,德國再次分裂。通過對戰爭的深刻反省,德國最終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國家的再次統一。
在歐洲王室奢靡之風盛行之時,幾代普魯士統治者為了國家的強大,過著近乎自虐的清教徒式的生活。這種以身作則,頑強取進的精神我們應該學習。當德意志民族從毀滅性的災難中清醒過來后,它會立即堅定地從過去的錯誤中發現不足并糾正過來,正是這種善于省視自身讓德國贏得了世界的諒解。
大國崛起第六集的觀后感(篇3)
這個暑假,我又看了一遍十二集的電視紀錄片,名字叫做《大國崛起》。這部片子不光讓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的歷史知識,也告訴我怎樣從歷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義的問題。
歷史,原來是這么充滿趣味!這么深奧奇妙!
《大國崛起》這部記錄片分別講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格蘭、法蘭西、德意志、日本、俄羅斯(前蘇聯)、美國九個曾經在世界歷史舞臺上擁有輝煌經歷的風云大國的興衰故事。它們的強盛都離不開那些改變國家命運的重要人物和領導人。從哥倫布、威廉姆·伯克爾斯宗、瓦特、莎士比亞、亞當·斯密、盧梭到伊沙貝爾女王、拿破侖、戴高樂、郫斯麥、彼得大帝、華盛頓。在每個國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個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真正的治國之道從是這里產生的。
每一個經歷過風風雨雨的大國,都可以當作我們的老師。西班牙與葡萄牙告訴我們:要有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和好奇心才能使我們擁有別人不會擁有的東西;荷蘭告訴我們,無窮無盡的資本力量可以創造奇跡;英格蘭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崛起還得需要科學與文化思想的支持;法蘭西告訴我們: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使征服者長時間地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則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更加深刻地證實了法蘭西的教訓;德意志還告訴我們只有統一完整的國家才能走上強國之路;日本告訴了我們:要使國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學習,不停地完善自己;前蘇聯的興衰告訴我們:偉大的社會變革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智慧;美利堅合眾國告訴我們:要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前進道路。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一千年以前的中國》,這里面談到了中國唐宋的強盛時期,它是這樣描述的:
“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國有超過百萬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一千年前的中國城市就已經有很多的福利設施;一千多年前歐洲很亂很窮很落后,美洲未開發、非洲很原始。一千年前中國遙遙領先于世界。
一千多年前的中國正朝著成為海上強國的方向發展。
一千多年前中國華北的鋼鐵業年產就達一百二十五萬噸,而公元1788年歐洲工業革命開始時英國鋼鐵業年年產才有七萬六千噸。
一千年前的中國農業、商業、制造業、手工業、娛樂業都是世界最發達的……
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不是一點半點,不是幾倍而是十幾倍。一千年前中國遙遙領先于世界。”
一千年以前的中國令中國人無比自豪,但晚清時,清朝政府的卻讓中國飽受外國列強的欺辱。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得挨打,人民就會陷入痛苦與憤怒之中。
現在的中國終于像巨人一樣從世界舞臺的底端再次站了起來,但我們卻沒有一千年以前的中國人的那份驕傲與自信,因為,我們還沒有站在最頂端。
怎樣才能使中國在歷史的大舞臺上再現雄風?
看完《大國崛起》以后,我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第一點,全國的人民要萬眾一心地為國家努力,不管是當官的還是老百姓,都要力所能及地為國家出力,要記住:“國家興亡,我的責任。”大家團結協作,才能讓我們的祖國走向勝利。第二點,國家領導人應該注重對少年兒童的教育,應該多多建設免費的小學與中學,要讓所有的人都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樣國家才能培養大量的人才,才能實現成為強國的夢想。第三點,英明的領導人與有智慧的百姓一樣重要。國家領導人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優秀的領導人才能制定正確的制度和戰略。第五點,即使擁有了以上四點,沒有歷史機遇,那么崛起的道路還是非常漫長的,重要的歷史機遇可以使一個國家迅速崛起,這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另外,在大國崛起的過程中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影響力,那就是悠久的文化歷史,它的優點是可以讓人們從前人做過的事情中獲得經驗與教訓,它的缺點是容易在向別的`國家學習并改善自己的時候與自己本身的傳統發生一些矛盾與沖突。
“國家興亡,我的責任”。讓我們大家都努力成為優秀的人才,將來為祖國創造光明的未來,讓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二十一世紀騰飛,再次遙遙領先于世界!
大國崛起第六集的觀后感(篇4)
這一周,我閱讀了《大國崛起》這部書,雖然沒有讀完,但這本書的內容已經深深地吸引了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國崛起》講述了十五世紀以來的9個世界性大國的崛起歷史和衰敗過程。其中既有如日中天的美國、日本,也有昨日黃花的法國、英國。這些國家都是從不斷汲取外國的優點、增強本國的軍事實力開始,不斷發展、不斷壯大的,其中不少國家還通過侵略戰爭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但往往也是在戰爭的引導下,其中的不少國家由此走上了衰敗之路。
通過《大國崛起》這部書我們可以看出:決定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存亡的因素有三個:一是經濟,二是軍事,三是人民的信仰。這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沒有強大的經濟,國家便會像蘇聯一樣四分五裂;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就會像近代中國一樣被分得千瘡百孔;如果沒有一個足夠團結全國各地人民的信仰,就會像早期德國一樣先后出現一千七百余個獨立政權。而今天的中國正在一天天走向崛起,如果沒有通過總結其他大國得來的經驗去前進,那么中國也很有可能會沿著其他國家的老路走下去。所以說,我們在發展自身的同時,汲取他人的長處,能幫助自己更加快速、高效的發展。
一個國家的發展是這樣,而說到我們自身的發展,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我們在學習上,在自己努力學習的同時,還要多汲取別人的經驗來幫助我們自己更好的學習生活,學習別人的長處來不斷完善自我。
《大國崛起》不止是針對中國,不只是針對國家發展的好書,而且是針對全世界各國、各民族、所有人的一部好書。它讓我們懂得了通過怎樣的方式才能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走向日趨完美的明天!
大國崛起第六集的觀后感(篇5)
影片中的九個國家,全部具有以上特點。相比之下,中國在近代為什么會成為西方列強踐踏的對象?而在當前也不能稱作一個世界強國呢?
通過影片的啟示,或許能從我們的文化中找到些端倪。
中國是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傳統的古國。然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們很難發現無畏的探所精神和法治觀念。
受到孔孟之道的中庸思想的深遠影響,中國人,無論哪個朝代或是時期,總是因循守舊,認為祖宗的東西是萬年真理,不知變革為何物。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的發展,這也是中國為什么擁有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卻在進入近現代過程中遠遠落后于別國。
法治雖說是政治學中的上層建筑,但卻是一個社會的基石。一個國家光有完備的法律系統是沒用的,重要的是要擁有法治的精神與契約精神。什么是法治精神和契約精神呢?法治精神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尊重法律,沒有人可以超越法律。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是缺乏的。遍地的貪官與“土皇帝”不正是堅信手中的權利就是“法律”,才敢于勇于胡作非為嗎?契約精神其實就是誠信。無論是口頭或是書面,只要形成契約就要履行,而中國現在恰恰缺的正是誠信。
歸根結底,中國的落后在于教育的落后。
首先,我們接受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是個不爭的`事實。無論是西方大國的崛起,還是德國、日本在戰敗后的迅速復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礎的雄厚。而我們在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落后地區缺乏人才。
其次是,再教育重視程度低。一些省份,無論是在城鎮、還是鄉村,圖書館都很少,麻將館倒是比比皆是。打麻將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了,人們一有時間就去賭錢,卻不愿意買兩本書看一看。像這樣下去,這個民族還有什么希望呢?
其實,大國崛起這部影片也給我們提出了一些崛起的途徑。比如,德國與日本這兩個后發國家的崛起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研究。例如,他們都很重視教育的崛起作用,德國在一戰以前的初等教育普及率已達到百分之九五以上。他們還強調國家對經濟崛起的主導作用,以國家為旗號去促進民間企業的發展和國家經濟的騰飛。
了解西方列強崛起的歷史,一方面能使我們警覺,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了差距。中國現在要和平崛起,而電視片《大國崛起》,正是從這兩個方面為我們提供了生動的歷史資料與深刻啟迪,它不僅對我們成年人具有教育意義,而且也可以作為學校歷史課的有益教材。
大國崛起第六集的觀后感(篇6)
一個國家的外部崛起是它內部強大實力的外延。
英國,第一個邁進現代社會的國家,自稱為“日不落帝國”。我認為,英國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環境發展成熟的必然結果。
它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推崇“重商主義”政策;在新航路的開辟后,英國利用其地理優勢,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并且注重發展海軍,奪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到了19世紀末,其殖民地幾乎已遍布所有大陸板塊,統治著當時世界上三億多的人口。(可惜,后來殖民地紛紛獨立,以致于英國受到了一些打擊,失去了昔日榮光。)
丘吉爾曾說過:“大英帝國即時失去一個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由此看出,英國對科學的尊重以及對培養人才的重視,使得英國成為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在工業革命上取得許多優秀成果,以此為英國崛起打好了基礎。
而美國于1876年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以此來慶祝其獨立100周年。當時,清政府派出了展覽團,他們展出的是小腳繡花鞋及純銀打制的器具,而西歐國家展出的卻是符合時代潮流的,科技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如:英國展出的是蒸汽機車,美國展出了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的是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這就是當時的中國與西歐國家的差距啊!
盡管現在的中國向西方學習了許多的高新科技,并因此取得了經濟上的快速發展。但是,現在的中國只是在復制,模仿,而非創造!這樣的中國,注定是會落后于那些積極創新科技的國家。我覺得,我國只有重視教育,善于借鑒別國經驗,提高國民素質與生活水平,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強國之夢。當“中國制造”成功轉化為“中國創造”時,就是趕超它們的有利條件。我相信,中國會靠自己變得更強大!
大國崛起第六集的觀后感(篇7)
《大國崛起》中所謂大國是指葡、西、荷、法、英、俄、美、德、日九個資本主義國家,雖然它們都是“以血腥積累資本”的資本主義國家,也無一不帶有侵略性,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是值得中國借鑒的。
葡萄牙與西班牙是最早開辟新航路的兩個國家,它們也最早從事黑奴貿易,從中獲得了暴利,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他們掠奪了無數的資源,將美洲廣袤的大地變為他們的殖民地,使得至到今日拉美文化仍然折射出葡西文化的影子,但是葡、西著實是輸了,輸在了落后的封建制度上,掠得的大量資源被皇室揮霍,資本主義并未獲得充分發展。從這一點上來說,葡、西也不能算是大國。
商業文明的代表荷蘭,在不知不覺中崛起了,17世紀上半葉是荷蘭海上貿易的黃金時代,荷蘭取代西、葡成為頭號貿易強國,有“海上馬車夫”之稱,其貿易范圍包括西北歐的海域貿易,以及對亞洲的遠洋貿易和對西方新大陸的貿易。
荷蘭人通過組建大型商業公司來進行國際競爭,這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商業頭腦。荷蘭人的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通過貿易壟斷的方式,累積了大量財富,簡直稱得上富可敵國。荷蘭還占領了很多殖民地,連我國的臺灣也曾落入他們的魔爪,直到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出現才扭轉局面。
然而法蘭西的崛起打破了荷蘭人的美夢。在路易十四的權杖下,法蘭西迅速成為一個封建強國,但是此時在海的另一邊,英國資產階級已經掌握了絕對的優勢,1688年光榮革命產生的《權利法案》,使英王淪為資產階級的工具,在英國,議會至上。法蘭西在路易十四“朕即國家”的專制統治下,看似強大,其實早已軟弱無力。于是英法七年戰爭充分顯示了工業文明的優勢,法軍潰敗,英國成為“老大”。經過百余年的經營,英國已成為日不落帝國。
此時的世界,葡、西、荷早已顯得微不足道了,世界舞臺主要是英法兩國之間的爭斗。
當法王路易十六熱心幫助北美殖民地獨立于英國之后,法國內部的階級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了。1789年7月14日是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日子——法國大革命爆發了,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獄。歐洲封建勢力遭受了致命打擊,路易十六無奈地悲嘆:“是盧梭毀了法國”,只能走上斷頭臺,得到查理一世的下場。西歐各國封建勢力(包括資本主義的英國)紛紛對法國進行武裝干涉,法國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從丹東到羅伯斯比爾都接二連三地被推上斷頭臺,直到一位偉大將星——拿破侖的出現,法國大革命的果實才得以維護,拿破侖憑借出色的才能,以及資產階級的支持,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拿破侖帝國不僅打退了封建勢力的入侵,還四處擴張,使之盛極一時。
其實法國大革命如同英國光榮革命一樣,都是人類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它是歷史潮流,是誰也阻擋不了的。
英國和法國,作為世界上兩個最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盡管它們的發家建立在侵略之上,但它們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是做出了貢獻的,它們給我們的啟示是:人類社會的進步歸根結蒂是人類的生產力的進步,而思想文化往往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至于繼英法之后,主要是美、德、日、俄等強國,它們也無一不是繼承了英法的變革精神。
德、日、俄是三個封建殘余比較多的國家,它們在以后發家的過程中無一不吃過“封建”的虧,只有美國與封建界限劃分得清,這可能是美國至今仍是一個超級大國的原因之一吧?
作為一個強國,其經濟實力強自然不必說,可是往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是它們的文化競爭力也很強,它們之政府對科技及教育的重視也是它們能成為大國的原因。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德國的洪堡大學,那么多震古爍今的偉(名)人,例如馬克思和愛因斯坦,均出自該校。德國人對教育的重視使得德意志民族成為一個“盛產詩人與哲學家”的民族,但是普魯士的封建殘余及軍國主義傳統卻使德國兩次挑起世界大戰并“兩敗涂地”。日本也有相似的經歷。
大國的發家史看似很曲折,很復雜,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一個國家只有做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并重才,有機會成為所謂大國。
大國崛起第六集的觀后感(篇8)
上次黨課我們認真觀看了紀錄片《大國崛起》英國崛起的部分。它描述了自18世紀后,英國如何從一個弱小島國成長為世界性大國——“日不落帝國”的歷程。它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了大英帝國的興衰成敗。這些歷史史實給予了我深深的震撼。在了解我國歷史的同時,對其他世界強國的近代歷史的了解與學習尤為重要。我們要發展要富強,就必須去借鑒那些成功的歷史。學習歐洲強國的歷史,了解他們成功的原因對于我們入黨積極分子顯得額外重要。
在怎樣的歷史條件下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在怎樣的歷史條件下大英帝國迅速崛起?我發掘出一系列關鍵性字眼:開放、自由、科學、技術革命、教育、民主革命。正是因為英國相對開放、自由的宗教環境,為優秀科學家的誕生提供了空間。正是由于開放的心態,英國人擁抱海洋成為一代海洋霸主。正是由于科技的不斷進步、技術的不斷革新,瓦特的蒸汽機推動著英國走向崛起。
站在今天我們反觀歷史,反思我們的過去。造成中國近代歷史悲劇的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我們不夠開放,我們關起門來沾沾自喜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
歷史雖然已經塵封,但我們不能忘記這些血的教訓。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我們新一代黨和國家的接班人,我們要牢記歷史,牢記使命,以史為鏡,用自己的雙手去建造偉大祖國崛起的明天。讓歷史的經驗與教訓指引我們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發展的道路。努力完成前人們未完成的歷史任務,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祖國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