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級朗讀者觀后感作文
《朗讀者》其新穎的創意在于把文字和閱讀者通過閱讀的方式緊密地連結在了一起,融合在了一起,是人與文字的和諧統一,也正是《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這些深藏文化內涵的節目,如一股股清泉,喚醒了人們許久未被觸摸的文化脈搏。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1年級朗讀者觀后感作文”,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1年級朗讀者觀后感作文(篇1)
《朗讀者》第十二期的大家們對青春有各自的見解,我覺得很簡單,青春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發。
只要心中有夢,有目標就應該出發。當我發現兒子內心里有一種憧憬的時候,他已經不是處在十七八歲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正青春年齡了。我在后悔的同時也為兒子作出了一個決定:“放下應考的書本,放棄你不喜歡的工作,出發吧。”兒子聽到這樣的話,我明顯感到他的兩種思想在打架。一方面他向我喊著:“媽,我已經25歲了呀,我不是十七八歲呀,更何況我沒有上藝校,你知道每年全國畢業的藝校生有多少嗎?”另一方面我發現兒子開始注意看電影了,開始瀏覽一些專業知識了。我的腦子里不停地閃現出兒子曾經給我描述的初中演課本劇的情景,耳畔不停地響起兒子曾經給我學過的老師的話。也正是在那個時候,《開講啦》不同凡響的兩個人,他們的話讓我堅定了信心,敦促我的兒子買下了那張車票。我每每在回憶這些話的時候,總是慶幸自己按時收看了這么重要的節目。今天我當然要重溫一下了,余秋雨說:“去尋找遠方的自己。”李稻葵說:“丟掉選擇,義無反顧。”就這樣,兒子的第一次出發,沒有經過修煉,沒有做任何準備,只有手里攥著的那張車票。現在我再回想兒子當時說的話,他的膽怯,他的憂慮,我很能理解,因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在這張白紙上畫上怎樣的圖畫。現在,盡管每次我進行聯想的時候,總要吵自己:“你是普通人,你的兒子現在雖然能寫稿子,能策劃,能執導晚會,這和大導演李安相比還有十萬八千里呀,你怎么敢往一塊兒套呢?”心里這樣數落著自己,還是擋不住要想。李安學成很長時間沒有事做,當他要去學習一技之長準備養家糊口的時候,他的太太阻止了他,告誡他要去做自己夢想中的事。我很慶幸,是我讓兒子踏上了尋找夢的道路,是我讓兒子去為自己的夢想去搏擊,我讓兒子的人生沒有遺憾。
今天是5月9號,兒子又出發了。今天兒子手里攥著的這張車票,與三年前的那一張一樣,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正像17歲的王源說的那樣:“青春需要修煉,通過修煉才能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兒子現在的說法和三年前完全不一樣了,他這樣評價自己這次的離開:“我在這里把該學的東西都學到手了,這里不適合我了,我就要離開。”內心已經充盈了,羽毛已經豐滿了,底氣就顯得十足。
很少出現在朋友圈里的兒子,昨天在朋友圈里說話了:“感謝這一站遇到的每個人!”一向低調的兒子僅僅附了兩張照片,一張是公司大樓的正面,另一張是幾句話:
向前走就這么走
就算你被給過什么
向前走就這么走
就算你被奪走什么
向前走就這么走
就算你會錯過什么
——平凡之路
雖然兒子故意說的很輕松:“媽媽,不用擔心,我一個人拉起箱子,背上書包就走了。”想到兒子向下一站出發的時候,沒有告別,沒有爸媽送行,心酸的`同時給兒子附上了幾句話:“兒子,說的好!這是你人生的寶貴一站,多拍幾張,和同事朋友拍一些照片,記住它,記住他們,記住你在這里成長的點點滴滴吧!”盡管嘮叨吧,因為這時候,也許媽媽的話能夠撫慰兒子那顆孤獨的心,惆悵的心,傷感的心。
親愛的兒子,盡管不知道下一站的風景怎樣,盡管不知道下一站將會面臨什么樣的曲折與挑戰,你敢于尊從內心,敢于打起行囊,勇敢前行,用你們的話說:“兒子,棒棒噠!”
出發吧,兒子,無限風光在險峰!
1年級朗讀者觀后感作文(篇2)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朗讀那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說它只屬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讀屬于每一個人。”
這段作為《朗讀者》的開場白,擊在了每位觀眾的心里。
“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這是這檔節目的自白,也是出彩之處。重點放在挖掘人的百態——每位嘉賓帶來的不是干巴巴的選取片段,而是自身的真實寫照,自己的人生感悟。
既然名為“朗讀者”,那讓誰來朗誦就顯得尤為重要。節目的嘉賓設置沒有一味地追求大牌,而是采用“明星+素人”這樣葷素搭配的巧妙結合。在2月18日第一期節目中,明星陣容包括表演藝術家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聯想創始人柳傳志、著名翻譯大師許淵沖,還有鮮花夫婦周小林殷潔,無國界醫生志愿者蔣勵這樣的普通人。
在節目設置中,更是看出了節目組的獨具匠心。每一期設置一個主題,配上的闡釋,再選擇相關聯的嘉賓和朗讀的作品。第一期的主題定為“遇見”,每位嘉賓都結合自己的故事選取最觸動自己的一段文字進行朗讀。還設置了開場曲的演奏和結尾的彈唱。此番用心在綜藝節目中實在是少見。
央視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大手筆。
1年級朗讀者觀后感作文(篇3)
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品,都是從當下社會現狀以及情緒的投射。這是個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會,精神繃得夠緊,壓力總是很大,時間過得太快。文化類節目的悄然回暖,呼應著國民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級,滿足了大眾對于知識、審美、情感的多重高階需求,緩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時代的“文化焦慮”。
《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作為一檔用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氛圍相對安靜,節奏更為舒緩,和追求刺激、熱鬧的“快消內容”截然不同,恰恰會滿足受眾在疲憊的忙碌之后回歸內心寧靜的欲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
《朗讀者》不是一檔讀書節目,而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人世間共通的情感,會幫助觀眾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后蘊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遍嘗人生百味。
節目每期以一個充滿寓意的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有關“遇見”,有關“選擇”,有關“陪伴”,有關“眼淚”……名人和素人同臺,分別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聆聽一段安靜的訴說,就仿佛路過一段人生。這些故事看似關于別人,其實映照著最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聯起不同的人生關鍵詞。《朗讀者》還原著電視人的初心,希望節目帶來的觸動能溪流汩汩地從觀眾心靈流淌開來,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寧中,找尋自我。
1年級朗讀者觀后感作文(篇4)
5月6日晚,《朗讀者》即將迎來本季的最后一期節目。在這場以“青春”為主題的朗讀中,翻譯家屠岸、歌手老狼、導演馮小剛、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青春偶像王源等嘉賓將共同現身與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王源:把成名曲當兒歌唱
《朗讀者》這一季的最后一個主題詞是--青春。節目中,17歲的“最青春”朗讀者、tfboys成員王源將亮相,講述自己青春進行時的尷尬。節目中,王源坦言自己的成名作《青春修煉手冊》原名其實叫《正太修煉手冊》,而且唱的時候他完全不懂歌詞的意思,他說,“因為當時還是小孩,就當作兒歌來唱。”如今,17歲的王源已經學會處理學習與工作、個人生活與公眾形象等很多問題,但在剛剛出道時還是孩子的他,在網絡上被不少人攻擊,為了發泄他只能關起門來對著空氣“回罵”。他將朗誦什么來回望這些過去的煩惱呢?
馮小剛:《紅樓夢》曾是童年陰影
作為中國內地最具代表性的導演,馮小剛在中國的群眾基礎可謂深厚。關于電影,馮小剛也有著自己的青春故事。出生在北京大院里的馮小剛來說,大院禮堂,是承載了無數青春記憶的地方。馮小剛至今還記得自己看過的第一部電影就是戲曲版《紅樓夢》,年幼的他還不理解電影中穿著古裝的人在干什么說什么,只覺得十分害怕,甚至看到一半就落荒而逃,于是《紅樓夢》也在他童年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陰影。
郎平:奧運會靠流淚釋放壓力
里約奧運會后,不少媒體報道了郎平為新一代女排主攻手朱婷緩解壓力的細節,而在32年前,同樣是主攻得分手的郎平,承受的壓力絲毫不弱于朱婷。節目中,談起這段經歷,郎平坦言:“當年的比賽規則還不同,如果主攻一旦發揮不好就失誤率很高,所以壓力很大,也不敢找隊友說,一說大家壓力都挺大,所以我那時候去找袁導聊,聊得流眼淚,我是一個特別愛哭的人。
1年級朗讀者觀后感作文(篇5)
本次主題詞是”青春“,邀請參與者講述關于青春的故事。
青春期里,你可能遇見了改變一生的那個人。今年76歲的科大教授張瑜,是錢學森近代力學系的第一屆學生。他的青春故事里是對知識的渴望,是科研人對于祖國的熱愛。這么多年過去,青春記憶里,恩師的話他仍記憶深刻。朗讀亭來到合肥之后,他在朗讀亭里分享了恩師錢學森的三句話:”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講述了自己的青春記憶。
你的青春是什么顏色?有沒有遇見重要的人或者讀到影響深刻的書?如果青春可以重來,你又會對當初的自己說些什么?經歷的人生低潮是如何走出來的?有沒有做過令自己一輩子都興奮或者都后悔的選擇?
即日起到5月10日,本報與@CCTV朗讀者 共同征集你的”青春“故事,任何你想說的故事、所有你所銘記的回憶,或喜或憂或近或遠,都可以整理成完整的一段故事,與我們分享。
有人說青春是那么美好,唯一的缺點就是消逝得太快,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而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拼盡全力,好好生活。感謝《朗讀者》,讓我們遇見這么多美好的人和事,期待明年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