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一期個人觀后感
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朗讀者》是一個回歸本源的過程,朗讀雖然是一個現代的字眼,但是中國文化一直以來多是以讀、說的形式進行傳承的。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朗讀者最新一期個人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朗讀者一期個人觀后感篇1
在《朗讀者》中,每一段朗讀背后都伴隨著一位朗讀者的人生經歷與故事,這種交相呼應的設置總能為朗讀加分不少。本期節目中,“歲月女神”張艾嘉現身為大家朗讀了一段卡倫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贏得了不少贊許。
與《走出非洲》中充滿故事的女主角一樣,張艾嘉的人生經歷也稱得上豐富至極。節目中,當被問及與曾經所愛之人的分別時,張艾嘉直言:“很多東西是注定的,有些人只能陪你走這么多,不會多一分也不會少一分。”而其先生說過的一句“我們倆千萬不要黏在一起”也備受張艾嘉的推崇,她說:“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一個人來一個人去,必須要懂得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不應該把幸福都依賴在對方身上。”
這些充滿人生感悟的話語引發了不少網友的共鳴,有網友感嘆:“太愛這段了,如果年輕的時候能聽到這些話多好,不過人生始終是要自己經歷,現在懂也不算晚。”
朗讀者一期個人觀后感篇2
在之前的節目中,由于身兼制作人與主持人的雙重身份,董卿還從未在這個舞臺上以“朗讀者”的身份朗讀過。
本期節目中,在葉錦添朗讀過一段粵語版《葬花吟》之后,董卿心中的朗讀愿望瞬間被點燃。《紅樓夢》是董卿最喜愛的文學作品之一,對她有著特殊的意義。在等待了十期節目后,董卿終于第一次還原成一位“朗讀者”,站在舞臺上為熱愛《紅樓夢》的朋友以及讓自己翻開《紅樓夢》的母親朗讀了一段賈寶玉與林黛玉初見的片段。
在朗讀的過程中,董卿身為主持人的語言功力展現得淋漓盡致,溫潤的嗓音隨著劇情的發展起伏,眼神更是顧盼含情,完美的演繹令觀眾紛紛點贊直呼:“人美聲也美,全場最佳!”還有網友笑言:“董卿你好好讀書不準撩人。”
朗讀者一期個人觀后感篇3
周六晚8點,我準時打開電視,觀看《朗讀者》,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的第一次"遇見"。
就像董卿阿姨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說的那樣,有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昕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孩子,被同學們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人愿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起了個綽號――"濮瘸子".我想,那時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威榮大夫,榮大夫為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他從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了!可以跑、可以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說,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多手術中的一個,也許他對此毫無印象。但對濮存昕來說,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內容講的是老舍對曾經將自己領進學堂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助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還有蔣勵,他和他的三個同事都曾擔任過"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和災難中救死扶傷,平均每天接受四十個新生嬰兒,在工作中,他們隨時"遇見"生死。《答案在風中飄揚》讓我們明白平靜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傳志"遇見"失敗,許淵沖"遇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見,是多么美好,愿我們一生中,都擁有無數次美好的"遇見"。
朗讀者一期個人觀后感篇4
各位朋友,坐在電視機前,你也許在不斷地調換頻道,但最近由董卿主持的《朗讀者》請你關注。
對于滿眼的娛樂與喧囂,《朗讀者》節目就像慢慢地翻開一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畫面,更無跌宕起伏的情節,隨著董卿那親切溫和的語速,觀眾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靜靜欣賞著傾聽著。此時,每個朗讀者面帶表情,所朗讀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據自己親身經歷感受所選,或輕淡細膩如和煦的春風、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撥動并滋潤著每個人的心弦。
這是繼詩詞大會后,央視又一次在一套黃金時段,推出的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又一個好節目《朗讀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沒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視三套、于7點半進行的重播,感悟頗深。
首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邀請了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沖先生、知名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文化領域的嘉賓,還有無國界醫生、為妻子許下一個鮮花山谷的丈夫、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柳傳志等人。他們所處不同行業,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夢想。
節目中,有董卿對嘉賓的采訪,有嘉賓帶著不同口音的朗讀,扎扎實實地呈現出、如她給節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這檔節目跟《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之前爆紅的《見字如面》氣質相仿,豆瓣評分高達9.3。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溫文爾雅地給了大家一碗文化雞湯。
董卿站定在舞臺中央,由衷感慨:我當了20_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并感動于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我對于一檔有著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終于要實現了。說的多好啊,喜歡董卿大氣知性、端莊睿智的主持風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贊嘆!
其實這些大多是非專業朗讀者,隨著音樂舒緩起伏、情緒的逐漸醞釀,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加之觀眾用心傾聽,聚精會神的眼神交匯、甚至很多人眼里閃著激動的淚花,致使掌聲不時響起,收到臺上臺下互動和鳴的效果。
朗讀者一期個人觀后感篇5
有人說,閱讀一本書就是同書的作者進行一場精神上的交流,那么聽一個人朗讀,便是在聽朗讀者訴說過去的故事。
最近,我看了央視大熱的一檔節目《朗讀者》,節目中的嘉賓在朗讀著一篇優美的文段,同時也帶來了他們各自的故事。他們來自各行各業,聆聽他們故事的同時也讓我得到了一點啟示。
最讓我深受感動的是許淵沖老先生。許老先生是一位翻譯家。他的成就可以用書銷中外百余本,詩譯英法唯一人來概括。這句話乍聽起來好像并不稀奇,但真正去了解卻讓人大為驚嘆。他是迄今為止唯一個將《詩經》翻譯成英文法文的人。他還將《楚辭》、《唐詩三百首》、《牡丹亭》等中國古代詩詞作品翻譯成了法文。20_年8月2日許老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是首位獲此殊榮亞洲翻譯家。
來到《朗讀者》這個節目的時候,他已經96歲高齡了,滿頭銀發,看上去精神矍鑠,從他的言談舉止中可以看出他仍然對生活充滿著熱情。雖然快成百歲老人了,但他的心卻是年輕的,感情是充沛的。回憶起70多年前的往事,并朗誦詩歌時,仍激動得熱淚盈眶。我仿佛看見,這個白發蒼蒼,滿臉皺紋的耄耋身體里有一個朝氣蓬勃的靈魂正滿懷激情為我們朗誦。
許老不僅精神上像個年輕人,在他的翻譯事業上也仍然保持著年輕人的拼搏精神。他已經獲得了翻譯界的最高獎項,又是這般高齡,按說早可以頤養天年。但他沒有,許老還正在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并計劃在一百歲之前翻譯完成,也就是四年之內還要翻譯30本書。為了搶時間,跟時間賽跑,他現在每天工作到凌晨3.4點鐘,這是一般年輕人也很難做到的。用他的話講就是白天不夠用,向夜晚借幾點鐘。他開玩笑地說;我現在是能活一天算一天,不敢奢求。
歌德說: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許老已經為這個世界創造了一筆巨大的文學財富。但他仍爭分奪秒,永不停息,盡可能多地去翻譯更多的作品,是因為他無比的熱愛自己的事業。翻譯對他來講是一種別人無法剝奪的精神上的快樂,是他自己喜愛的價值。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許老就是這樣的學者。
由許老我不禁想到了魯迅先生,先生患了肺病。醫生囑咐他要多休息,但他仍不停地努力工作。別人認為他不在乎自己的身體,他解釋說其實并不是這樣。他知道自己不可能長壽,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在我的腦海里,魯迅先生和許老的影子重疊了。他們都是高尚的人,是無私奉獻的學者,他們都喜愛自己的價值,并且,用這價值給社會創造出精神的寶藏。我們也會銘記這些閃閃發光的名字。
如果我們想要自己的一生回想起來還有一點價值,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的話,那么就讓我們現在開始努力學習,完成學業,以便我們長大后能為社會盡可能多地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