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第12期觀后感作文
《朗讀者》這檔節(jié)目跟《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之前爆紅的《見字如面》氣質相仿,豆瓣評分高達9.3。“才女董卿”再次發(fā)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jīng)典作品中,溫文爾雅地給了大家一碗文化雞湯,也正是《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這些深藏文化內(nèi)涵的節(jié)目,如一股股清泉,喚醒了人們許久未被觸摸的文化脈搏。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朗讀者第12期觀后感作文”,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朗讀者第12期觀后感作文篇1
姚晨有點從喜劇明星向女神發(fā)展的節(jié)奏啊,央視新的化妝師水平很不錯。她講了初到北京,作為北 漂,被一個胖姑娘收留的故事,看得我淚目。
董卿《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聽姚晨的朗讀想到的
其實,由于一些原因,我在去年到今年,在西安被一家收留了一段時間,經(jīng)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兩家人和一家人一樣挺著,忐忑的接受著種.種改變。
這一期的主題很好,說人生不是別的,而是各種各樣的告別。不過值得欣慰的事,我們這次告別是帶著很大的喜悅的。這次告別后很快還會再相見,而且以后再見也是方便的。
也許,若干年后,一切都過去了,她家也搬家了,但我還是懷念在紡織城的日子,在三廠四廠中間的過道了,打麻將的老頭老太們。
懷念那個臨時的港灣,懷念一起創(chuàng)造未來的日子。
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無數(shù)的告別也構成了人生百態(tài)。在清明節(ji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大型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朗讀者》,以“告別”為主題詞,邀請到著名作家王蒙、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微博女王”姚晨、影視演員李立群、維和英雄、音樂劇譯配程何等嘉賓,訴說著他們生命中不同的“告別”。
朗讀者第12期觀后感作文篇2
最近電視節(jié)目《朗讀者》人氣十分火熱,我們一起看了第一期節(jié)目,它的主題詞是“遇見”。
一些人, 一些事,一些不經(jīng)意中的遇見,可能會改變我們的人生道路。古往今來,有太多太多的文人墨客,用筆,描繪了一場又一場遇見。
這一期中,使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只要你是一個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業(yè)。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就是這句話,激勵著聯(lián)想的老板柳傳志。他原來可以成為飛行員的,但因為他的一個舅舅是右派,因此,他當飛行員的夢想破滅了。就在這個時候,他爸爸對他說了這句話,他豁然開朗,最終成為了聯(lián)想的總裁。
是啊,我們?yōu)槭裁丛谟鲆姶煺蹠r不樂觀面對呢?人最重要的就是品行好。只要品行好,不管你身居何位,是老板,是平民,是乞丐,只要懷有一顆正直的心,努力奮斗,一定會成功的。
在生活中,我們時刻要注意自已的品行,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并且堅持下去。長大以后才會成功。我們在生活中時時刻刻要抱著一顆正直的心,看見負能量要及時制止,這樣下去,我們的心就永遠是正的,就一定會成就一番事業(yè)。
朗讀者第12期觀后感作文篇3
《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讀內(nèi)容在情感串聯(lián)上將完成統(tǒng)一。”董卿說。
她認為,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信息、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據(jù)介紹,相比于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jié)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lián)系不同時空的生命。
董卿說,針對不同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講述。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xiàn)出他們作為“情感人”的一面。
“柳傳志是著名的企業(yè)家,但《朗讀者》中他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綜合的復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nèi)心。”董卿說,“世界環(huán)球小姐張梓琳要給女兒讀的作品是劉瑜寫給孩子的《愿你慢慢長大》,觀眾能夠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顆跳動的心臟。”
首次作為制作人的董卿,談及做《朗讀者》的初衷時說,幾乎所有綜藝節(jié)目形態(tài)她都已經(jīng)嘗試過,她需要改變,這是《朗讀者》誕生的偶然性,但從社會和行業(yè)發(fā)展的趨勢來看,《朗讀者》的誕生又成為一種必然。
從《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到《傳承者》《非常傳奇》,嚴肅的文化類節(jié)目近年來不斷走紅熒屏。正如主持人白巖松所說,董卿制作并主持的《朗讀者》有著對中國文化的傳承意義,“《朗讀者》是一個回歸本源的過程,朗讀雖然是一個現(xiàn)代的字眼,但是中國文化一直以來多是以讀、說的形式進行傳承的”。
朗讀者第12期觀后感作文篇4
朗讀屬于每一個人,文字之美難以抗拒。也正是《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這些深藏文化內(nèi)涵的節(jié)目,如一股股清泉,喚醒了人們許久未被觸摸的文化脈搏。
《朗讀者》已播出兩期,在這些朗讀者中,有大師、有素人、有世界小姐、有童話大王,我們能從他們的朗讀中看到大人物的真實,也能體味到小人物的真情。
有人感動于著名翻譯大家許淵沖先生的“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記住了多少日子。”
有人因花園夫婦“醒來覺得甚是愛你”這樣簡單又充滿情深的話而落淚。
而筆者,則在柳傳志先生給兒子的新婚致辭中,聽到了滿滿的愛與祝福,那一句“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兒女生活幸福還幸福的事呢?”更是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聲。
世界小姐張梓琳有感于與女兒的“遇見”,朗讀了學者劉瑜寫給女兒的信《愿你慢慢長大》。“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簡單又平常的小愿望中,我們聽到了一個母親對女兒成長之路殷殷的祝福與期盼。
如果說“遇見”是一種美妙的緣分,那么“陪伴”一定是最長情的告白。
陪伴是無悔的付出:陶艷波媽媽16年如一日陪伴兒子楊乃斌,和兒子做同桌,充當兒子的耳朵,風雨兼程,讓兒子無聲的世界勝有聲。
陪伴是無聲的挽留:童話大王鄭淵潔對爸爸說:“只要您和我媽媽活著,我就一直把他(童話大王)寫下去。”父親又對他說,“只要你一直寫下去,我和你媽媽就一直活下去”。
正像《朗讀者》這兩期的主題,我們和孩子也是緣始于“遇見”,情長于“陪伴”,希望在與孩子的相互陪伴過程中,我們都能收獲滿滿的愛與幸福。
如果說能有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能詮釋“陪伴”的含義,那鄭淵潔的《父與子》當之無愧虧。
朗讀者第12期觀后感作文篇5
曾憑借《鋼的琴》榮獲東京國際影帝的王千源[微博]受邀參加。在節(jié)目現(xiàn)場,王千源也和董卿暢談起了拍攝這部電影時的事情。推掉已經(jīng)定好的戲,投入在《鋼的琴》中,遇資金緊張,公映時間等等問題。但正因為王千源“有點犯傻”的選擇和對藝術電影的堅持,讓他拿到了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影帝的獎杯。
《鋼的琴》作為王千源職業(yè)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本期節(jié)目中,他也把一篇《老人與海》獻給導演張猛,獻給片中角色陳桂林。富有感染力的朗誦,深厚的臺詞功底將《老人與海》的情感深情地表達出來。讓在場觀眾感受到了一場聲音所帶給他們地震撼與魅力。
節(jié)目播出后,很多網(wǎng)友在網(wǎng)上發(fā)文稱:“王千源真的太厲害了,好演員連聲音都是會演戲的。”“聽完王千源的《老人與海》,被里面老人面對絕望不放棄的精神所感動,感謝王千源。”“好久沒有聽過這么酣暢淋漓的朗誦了,已經(jīng)被深深的觸動到。”也有很多網(wǎng)友表示:“聽完王千源的《老人與海》,我已經(jīng)被他圈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