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第一期觀后感100字
一個朗讀者就是一個故事,就是一部作品,而朗讀者所誦讀的每一部作品、每一段文字都是朗讀者最真摯的心聲和最切身的感悟,朗讀屬于每一個人,文字之美難以抗拒。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朗讀者第一期觀后感1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朗讀者第一期觀后感100字(篇1)
對于滿眼的娛樂與喧囂,《朗讀者》節目就像慢慢地翻開一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畫面,更無跌宕起伏的情節,隨著董卿那親切溫和的語速,觀眾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靜靜欣賞著傾聽著。此時,每個朗讀者面帶表情,所朗讀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據自我親身經歷感受所選,或輕淡細膩如和煦的春風、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撥動并滋潤著每個人的心弦。
這是繼詩詞大會后,央視又一次在一套黃金時段,推出的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又一個好節目《朗讀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沒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視三套、于7點半進行的重播,感悟頗深。
首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邀請了“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沖先生、知名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文化領域的嘉賓,還有無國界醫生、為妻子許下一個鮮花山谷的丈夫、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柳傳志等人。他們所處不一樣行業,有截然不一樣的生活和夢想。
節目中,有董卿對嘉賓的采訪,有嘉賓帶著不一樣口音的朗讀,扎扎實實地呈現出、如她給節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這檔節目跟《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之前爆紅的《見字如面》氣質相仿,豆瓣評分高達9.3。“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溫文爾雅地給了大家一碗文化雞湯。
董卿站定在舞臺中央,由衷感慨:“我當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并感動于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我對于一檔有著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最終要實現了?!闭f的多好啊,喜歡董卿大氣知性、端莊睿智的主持風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贊嘆!
其實這些大多是非專業朗讀者,隨著音樂舒緩起伏、情緒的逐漸醞釀,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加之觀眾用心傾聽,聚精會神的眼神交匯、甚至很多人眼里閃著激動的淚花,致使掌聲不時響起,收到臺上臺下互動和鳴的效果。
誰人可知濮存昕小時患有嚴重的小兒麻痹癥,不能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同學曾叫他“濮瘸子”。自卑和無自信如陰霾籠罩著幼小的心靈。是積水潭醫院、榮國威醫生治愈了他的腿,使他從此走上`正常人的生活道路。他朗讀老舍作品,其實也是要感恩可敬的榮國威醫生,是這位醫生使他重獲新生。
她和丈夫林鏡冰,今年結婚已經五十周年。沒想到幾個月前,林鏡冰出了車禍,躺在濱江的浙二醫院重癥監護室,胸部以下癱瘓,喉嚨上了呼吸機,不能說話。2月17日是他們的結婚紀念日。病床上的林鏡冰用唯一能動的手,把圓珠筆綁在手臂上,給妻子寫了一封歪歪扭扭的情書,用了近兩個小時,一生相濡以沫、催人淚下。
我覺得,董卿的《朗讀者》最打動人的,是幫觀眾又找了一回“初心”。董卿的解釋是,“《朗讀者》與大家的遇見,能夠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更多的完美?!笔堑?,在物欲橫流、人心冷漠無情的現實社會,難尋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
朗讀者第一期觀后感100字(篇2)
中央電視臺于2月18日起每周六、周日晚8點在CCTV—1和CCTV—3聯合播出大型情感文化類節目《朗讀者》,主持人董卿首任制作人兼主持人,集結柳傳志、斯琴高娃、濮存昕、喬榛等朗讀者,帶給觀眾一場關于文學與情感的“碰撞”盛宴。
《朗讀者》用文字、聲音加故事的三位一體文藝表現形式,旨在打造一檔“慢綜藝”節目。 為了讓《朗讀者》能擁有獨特的氣質,董卿更邀請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總導演陳維亞、中國青年報原總編輯陳小川、作家劉震云、導演陸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劃。節目每期以一個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嘉賓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
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節目不僅僅是傳遞文字的溫度,還巧妙地將人的故事融入其中。而當文字在朗讀人的二次加工下帶著自身的情感再次傳遞出來時,對于觀眾將更具有震撼心靈的力量。
朗讀者第一期觀后感100字(篇3)
小時候我很喜歡看動畫片,舒克和貝塔這兩只小老鼠,會說話、一個開飛機、一個開坦克。我想看了這些動畫片的孩子,仿佛就映襯了今天那句話:心靈和肉體,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心靈我們在路上了。這兩只富有正義感的小動物,代替我們懲惡揚善。在虛擬的動物世界里,行俠仗義。
我三個月前關注了鄭淵潔父親鄭洪升的微信的公眾號,起初我不太相信,以為是鄭淵潔代筆,但是今天看了《朗讀者》--《父與子》篇,了解到鄭洪升86歲,每天4點半開始創作編寫微博,我終于信了。
卡梅倫問鄭淵潔,為何能把獨家發表自己作品的《童話大王》堅持寫了幾十年。鄭淵潔說源于父愛。鄭淵潔喜歡用鋼筆,一次的鋼筆半個月沒灌水仍可用,半夜上廁所,發現父親在替他灌墨水,很感動。父親當夜問他能堅持寫多久,兒子回答只要父母活著他就寫下去。父親說只要兒子堅持寫下去他和媽媽就堅持活著。多么樸素的動力!
鄭淵潔把命題作文《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改為《早起的蟲兒被鳥吃》,老師責令其當著全班道歉并自辱百遍,鄭淵潔當堂點燃鞭炮被開除。鄭淵潔害怕父親責罵,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短篇小說,有情節、有轉折、很煽情。鄭洪升深明大義,決定在家里自己教授兒子課程。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父親,在小學競爭大隊長的時候,三年級的競選演講稿就是父親替我寫的,直到小學畢業前我都很認為父親的作文水平比語文老師高。父親每次出差回來,都會給我帶很多書,我童年最好的禮物,就是父親的書,大部分是童話書,也有故事集,其實,有書的日子都是節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鄭淵潔就是用一種毅力來回饋父母的肯定,堅持將一本只有自己作品的雜志寫了三十多年,發行幾億本,破吉尼斯世界紀錄。而我,也在努力的練習寫作水平,盡量不讓幼時父親的期望落空,那就是飽讀詩書,讀寫增文采。
從昨天晚上凌晨三點我工作到今天下午五點半,回到家中,我依舊要寫完這篇文章,因為文筆不寫就生銹了。趁著中午喝了點茶葉強打精神,就是要向鄭淵潔學習,他可以堅持幾十年死磕一本雜志,我為什么不能堅持365天更新微信的公眾號呢?當一件事堅持的足夠久,就會成為習慣,如同營養融化進血管里。
朗讀者第一期觀后感100字(篇4)
我的印象中,電視黃金檔不是播放電視連續劇,就是播放綜藝文藝節目,《朗讀者》是一臺文化情感類節目,怎么會在央視一臺黃金檔時間播出?我帶著這個疑惑,懷著好奇心,觀看了已經播出的《朗讀者》1-3期,我懷著激動的心情,滿足地看完了,也明白了為什么。也明白了為什么它還被微信的各個公眾號大肆宣傳!
這檔節目每一期都有一個主題詞:“遇見”、“陪伴”、“選擇”。第一期的“遇見”,既是一個好的開端,也讓我們遇見了《朗讀者》這檔節目;而第二期的“陪伴”讓人感到了各種溫暖;第三期的“選擇”則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是由各種選擇組成的。你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人生軌跡就會把你帶向光明的未來。
來參加節目的人形形色色,有跨國際醫生蔣勵,她遇見了埃博拉病毒,以及那些患病的人們;童話大王鄭淵潔,因為他的父母改變了一生……
愿更多的人看到這檔節目,知道更多的感人故事,了解更多的好書!
2月18日,《朗讀者》開播,董卿自己任制作人、導演和主持人。它是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大型朗讀類真人秀節目。節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節目旨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
《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最感動人的是那些朗讀者背后的真實情感故事,并感動于他們讓觀眾遇見了大千世界。
朗讀者第一期觀后感100字(篇5)
《朗讀者》中的眼淚不少,但細細想來,這些眼淚,與文章本身,有多大關系呢?
濮存昕和醫生的故事感人,卻多多少少和老舍與宗月大師的故事隔著層皮;姚晨作為一個媽媽感激月嫂,和魯迅感激自己的保姆阿長又存在著些許出入。人設和情感與文章最恰切的一段,恰恰不是來自本土,而是我早先并不看好、香港的羅家英、汪明荃夫婦。他們的幽默、淡然、豁達、開朗,才正應了馮驥才的《老夫老妻》,既沒有搶戲,又很合適。
當我看到羅家英和汪明荃拌嘴,突然感到比眼淚更加深刻的力量,那是兩個經歷了幾十年風雨的人,看透世事的平靜。
雖然他們的故事是喜劇收場,但相信許多的悲情故事,也能被演繹得哀而不傷。因為,我們要向孩子傳達的是,比感動更遠的領悟,是即使面對苦難,也能平靜處之,淡然微笑的風度。
學會節制,比只會哭泣更重要。
學會內心深藏悲愁卻不顯露,而不是滔滔不絕去訴苦抱怨。
《朗讀者》好,但它更像藝術人生,講的是嘉賓的故事;但如果它更專注文章,學會控制情緒,我會給更多掌聲。
有人會說,讀書的境界本來就分為兩層,一是我注六經,二是六經注我,也就是說一種是用自己的話解釋好文章,一種是用文章的觀點來說自己的故事,《朗讀者》顯然屬于后一種,它的境界更高呀!
這種觀點似乎也說得通,但對于孩子,連第一種我注六經都還沒有親自體會,直接給第二種不應該是過度拔高嗎?
所以,如果要給孩子看《朗讀者》,還是先讓他讀文章,看書,讓他理解原文的內涵,再看節目更好。
反觀也還算熱的《見字如面》,請兩位教授來解讀文章,就來務實得多。但無奈,比起一本正經地討論文本,還是煽情火得快!
在朗讀面前,每一個讀者都是平等的,他無關乎名望、地位、金錢、曲折的經歷,你可以飽經滄桑,也可以不諳世事,閱讀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套用簡愛那句話,我們的靈魂穿過書本,站在作家面前,我們是平等的。
唯有熱愛書本身,才會給孩子終身閱讀的習慣,并賦予他們豐富的精神、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