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第一期的觀后感
也正是《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這些深藏文化內涵的節目,如一股股清泉,喚醒了人們許久未被觸摸的文化脈搏,《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將完成統一。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朗讀者第一期的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朗讀者第一期的觀后感【篇1】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朗讀那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說它只屬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讀屬于每一個人。”
這段作為《朗讀者》的開場白,擊在了每位觀眾的心里。
“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這是這檔節目的自白,也是出彩之處。重點放在挖掘人的百態——每位嘉賓帶來的不是干巴巴的選取片段,而是自身的真實寫照,自己的人生感悟。
既然名為“朗讀者”,那讓誰來朗誦就顯得尤為重要。節目的嘉賓設置沒有一味地追求大牌,而是采用“明星+素人”這樣葷素搭配的巧妙結合。在2月18日第一期節目中,明星陣容包括表演藝術家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聯想創始人柳傳志、著名翻譯大師許淵沖,還有鮮花夫婦周小林殷潔,無國界醫生志愿者蔣勵這樣的普通人。
在節目設置中,更是看出了節目組的獨具匠心。每一期設置一個主題,配上的闡釋,再選擇相關聯的嘉賓和朗讀的作品。第一期的主題定為“遇見”,每位嘉賓都結合自己的故事選取最觸動自己的一段文字進行朗讀。還設置了開場曲的演奏和結尾的彈唱。此番用心在綜藝節目中實在是少見。
央視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大手筆。
朗讀者第一期的觀后感【篇2】
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各方好評不斷。在2月18日第一期節目播出后,該節目在豆瓣上的評分就已經高達9.0分,在微博熱門話題榜上連續兩小時排名第一,張梓琳、許淵沖等嘉賓的名字紛紛登上微博熱搜,許淵沖先生多部作品也登上當當圖書板塊熱搜榜……《朗讀者》收獲了觀眾“零差評”的好口碑,被追捧為“綜藝節目的一股清流”。
將值得尊重的生命與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
《朗讀者》采用“明星結合素人”的嘉賓陣容,既有著名作家麥家、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們熟悉的名人,也有來自四川金堂縣的周小林、殷潔夫妻倆這樣的普通百姓。節目將他們的人生故事與文學佳作相結合,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
“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這是節目制片人、主持人董卿在《朗讀者》中的開場白。
“做《朗讀者》,一方面是因為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應該承擔起文化傳播的職責和使命;另一方面是我個人的興趣,我對文學很感興趣,同時對人也很感興趣。”董卿認為,“從《朗讀者》中像是尋找到了其高吻合度,因為這檔節目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結合在一起,讓時代背景和個人興趣同步共鳴。”
總導演之一田梅認為,真誠是《朗讀者》最大的特點。事實證明,“非市場化手段”一樣能夠贏得收視率與口碑雙豐收。當下,藝人參加真人秀綜藝的片酬水漲船高是公認的事實,但田梅認為,《朗讀者》在邀請嘉賓時更多是靠真誠與情懷而非其他,“很多人是花錢請不來的,比如馬云先生,他很愿意參加我們的節目”。
“節目為觀眾打開了斑斕的情感世界,情感是人類共通的,它讓我們團結在一起。”對于這樣一個清新脫俗又平易近人的節目的'走紅,另一位總導演劉欣并不感到意外,他認為隨著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升級,文化類綜藝確實迎來了“突圍”的時機,“直擊觀眾內心最深處的那份感動,才能引發最大程度的共鳴,做到這點很難,但是卻很重要。”
從文學出發,走向情感和生命體驗
飽含書卷氣,是這檔綜藝的另一顯著特征。朱自清在《文學的美》一文中寫到:“文字的藝術,材料便是‘人生’。”當一對來自四川的普通夫婦念起《朱生豪情書》中的語句,“不要愁老之將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愛”,我們很難不被感動;翻譯家許淵沖已96歲高齡,卻仍堅持每天工作至凌晨三四點,說到動情處,他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記住了多少日子”,我們心中也很難不起敬意。
“理學家朱熹說,凡讀書需字字讀得響亮。朗讀是一種學習方法,但更多時候,朗讀也是傳播思想、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成風化人,也正是我們做這個節目的初心。”董卿表示。
文匯報首席記者王彥談道:“漢語之雅馴,文化之寬廣,情感之豐厚,全都在節目不疾不徐的節奏中漸次打開。”
為了讓《朗讀者》能擁有期望中的獨特氣質,董卿邀請了北京奧運會閉幕式導演陳維亞、作家劉震云、導演陸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劃,還邀請了著名作家鐵凝、王蒙、余秋雨、馮驥才擔任文學顧問。在朗讀者的選擇上,不管公眾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標準是必須具有閱歷和感染力,這樣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繪的情感。而至于讀什么,節目策劃之一的劉震云認為:每個人都有朗讀的原動力,他們讀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么要讀這段文字,這段文字會與我們產生怎樣的共情。說到底,《朗讀者》想做的是從文學出發,走向情感和生命體驗,將每個人連接到一起。
文化類節目未必“冷”
“我參加《朗讀者》,是因為看了第一期以后,聞到了它的氣息,這是一個在泛娛樂時代下的反時尚節目。如今我們正缺少這樣的節目。”節目嘉賓麥家說,“《朗讀者》讓你可以感覺到它在向經典致敬,那種莊重性正是時下所需要的東西。”
目前,每個省會城市的電視臺都有一兩檔自稱為“金牌節目”的綜藝節目,各地方臺也或多或少“跟風入市”,砸錢做綜藝、搞真人秀,但真正值得一看的節目卻寥寥無幾。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發文點評:“如今越來越多沒營養的綜藝節目占據了市場的主體,而《朗讀者》卻別具一格,‘慢下來’用朗讀做電視,這才是真正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朗讀者》證明文化類節目未必‘冷’。”
“其實文化類節目該怎么突圍,我覺得首先還是我們期待著整個社會的大環境有所改善。”董卿說。《朗讀者》節目組除了把這份對精神文化的尊重移植到節目中來,還在節目之外扛起了更多責任。節目組在北京、廣州、杭州等城市設置的流動朗讀亭引起很大反響。作為節目的一個“強設置”,在劉欣看來這能起到情感上的紐帶作用,“走到朗讀亭,借助朗讀,把我們每個人聯系到一起”。而這也是節目貼近性的一種體現,他說:“我覺得很多人都有傾訴情感的欲望,我們只是幫他們找到了一個出口而已。”
朗讀者第一期的觀后感【篇3】
本次主題詞是”青春“,邀請參與者講述關于青春的故事。
青春期里,你可能遇見了改變一生的那個人。今年76歲的科大教授張瑜,是錢學森近代力學系的第一屆學生。他的青春故事里是對知識的渴望,是科研人對于祖國的熱愛。這么多年過去,青春記憶里,恩師的話他仍記憶深刻。朗讀亭來到合肥之后,他在朗讀亭里分享了恩師錢學森的三句話:”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講述了自己的青春記憶。
你的青春是什么顏色?有沒有遇見重要的人或者讀到影響深刻的書?如果青春可以重來,你又會對當初的自己說些什么?經歷的人生低潮是如何走出來的?有沒有做過令自己一輩子都興奮或者都后悔的選擇?
即日起到5月10日,本報與@CCTV朗讀者 共同征集你的”青春“故事,任何你想說的故事、所有你所銘記的回憶,或喜或憂或近或遠,都可以整理成完整的一段故事,與我們分享。
有人說青春是那么美好,唯一的缺點就是消逝得太快,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而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拼盡全力,好好生活。感謝《朗讀者》,讓我們遇見這么多美好的人和事,期待明年再相逢。
朗讀者第一期的觀后感【篇4】
陪伴,一個簡單的詞語。父母陪伴孩子,子女陪伴父母......如果沒有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這一期《朗讀者》的主題就是陪伴。首先登場的是著名的“童話大王”——鄭淵潔,他講述了自己小時候被退學,父親用不同的方式去鼓勵他,讓他有了現在的成就的故事。他們父子共同朗讀了自己所寫的童話;接下來是楊乃斌與他的母親,向我們展現了那陪伴的真實含義;蔣雯麗女士是一位預防艾滋病的宣傳員;還有一名野生動物園的唯一一個飼養員林兆銘;為一千多部電影配音的喬榛老師和他的妻子唐國妹老師......
這幾位朗讀者都令我十分感動,尤其是楊乃斌與他的母親。在楊乃斌八個月大的時候,因為一次高燒而導致耳膜出血,造成耳鳴。他的母親不想讓她的孩子沒有傾訴權利和生活在無聲的世界中,于是就堅持讓他讓普通學校,自己便成為了兒子十六年的同班同學。但是誰也不知到,她為了讓兒子上學求了多少次校長。
她朗讀了一篇冰心先生的《不為什么》,如此神情、感人的語言,讓我不禁想起了母親,全天下的母親,也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
陪伴是美好的,有了陪伴,證明雙方把最美好最珍貴的的東西給了你,那就是時間。
看了這一期后,我也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我的父母以及那些曾經或現在陪伴我的人。陪伴雖只有十八畫兩個字,但它是沉重而美好的。
我們應當學會陪伴,陪伴父母,陪伴每一個值得陪伴的人。讓這時間全部種滿愛。
陪伴,高于一切,讓這世間,更美好!
朗讀者第一期的觀后感【篇5】
8月,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時隔12年再次站上了奧運會最高領獎臺,而帶領這群平均年齡不足24歲的年輕女將們拿下這塊金牌的,正是中國女排第一個黃金時代中的主力——郎平。
32年前,郎平在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塊金牌,也創造了堪稱奇跡的五連冠歷史。而以她為代表的五連冠女排隊員們,更成為80年代人們心中最深刻的記憶,用她們的女排精神鼓舞了整整一代人。那時候,郎平其實也只有24歲。
里約奧運會后,不少媒體報道了郎平為女排主攻手朱婷[微博]緩解壓力的細節。對于22歲的朱婷來說,作為隊里的重要得分點,重大比賽前的壓力足以壓垮一個人,而郎平的'信任給了她極大的力量來對抗這份壓力。而在32年前,同樣是主攻得分手的郎平,面對東道主承受的壓力絲毫不弱于朱婷。節目中,談起這段經歷,郎平坦言:“當年的比賽規則還不同,如果主攻一旦發揮不好就失誤率很高,所以壓力很大,也不敢找隊友說,一說大家壓力都挺大。所以我自己去找的袁導聊聊,聊得流眼淚了,我是一個特別愛哭的人。”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女排運動員惠若琪、袁心玥、魏秋月、徐云麗也來到《朗讀者》的舞臺上,與郎平一同朗讀。
在這些不同的青春中,我們或許能看見自己,或是回憶起一些早已忘卻的記憶。月6日(周六)晚起央視一套和央視三套黃金檔播出的《朗讀者》,一起再見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