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觀后感1000字初一
《大國崛起》一書以“九大國”的興衰為主線,剖析其興盛的背景和原因,并通過大國崛起探究其對世界歷史及整個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為討論國家發展問題提供了可借鑒的歷史資源和文明資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大國崛起觀后感1000字初一,希望你喜歡。
大國崛起觀后感1000字初一篇1
在學習科學發展觀實踐活動中,本局組織觀看了《大國崛起》,一部關于近現代世界發展歷史中幾個大國相繼崛起的記錄片。這是一部挺有深度的記錄片,詳細記錄了500年來,9個超級大國的崛起歷史!大國興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訓,震撼人心,發人深思。《大國崛起》系列教育片深深的給與我震撼和教育。從中給與我們國人非常深刻的啟迪。
中國擁有偉大的文化傳統和智慧,中國人具有發展所需的聰明才智和堅忍不拔的優秀品質。很高興地看到,僅僅通過三十年的發展(真正全速發展的只是近十五年),依靠技術引進和創新,中國在很多領域已經大大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大量的回國留學生,也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知識。而最近幾年,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表現,則更體現了高超的智慧。不僅僅是美國,中國也已經可以輕松駕馭大國之間的微妙關系,懂得了巧妙周旋和借力打力,技術之高超,甚至更勝美國一籌。比如最近中國在伊朗問題上,由局外人到作為重要利益方而參與斡旋,就體現了高明的國際政治策略。
而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也隨著眾多孔子學院在海內外的建立,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這不僅讓更多的人聽到了中國的智慧之音,而且反映了中國正統文化的強盛。這是世界公認的,僅有古希臘先哲的思想可與之比擬的超人智慧,它定可在中國崛起的道路上給我們指點迷津。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矣”,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對話中的摘錄。先人早已告知我們,要學會從歷史中去吸取教訓,避免走錯路、彎路。帶著五千年積淀下來的智慧,經歷了改革開放的中國人已經學會了突破各種困擾,只求發展“發展”之本身,拋棄了不必要的意識形態束縛,中國的大國之路必將穩步向前“忽視過去的人,在未來行程里只是一個缺乏思想準備的匆匆過客。
忽視過去的國家,面對世界變局將不會有成熟的選擇,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風險。
走過六十年,回首五百年,一路巡看交相興替的大國演變,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是一件事——讓歷史照亮未來。”
的確,我們不能忽視過去,不能忘記歷史,這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我們應該以什么態度和方法回顧過去、總結歷史呢?答案是:我們必須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從客觀史實出發,尊重歷史全貌,而不是從歷史中任意裁剪出零零碎碎的片斷,讓它們服從“創作意圖”,拼湊出所謂的“歷史理性”。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但是,我們必須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從客觀史實出發,通過嚴謹細致深入的科學研究,總結經驗,探討規律,啟迪未來,從而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讓“歷史照亮未來的行程”。如果是裁剪史料、扭曲歷史,再動人的畫面,再美麗的臺詞,也只能是誤導觀眾,引起思想混亂。
《大國崛起》的播出符合時代的要求,哪個國家都想發展壯大,哪個國家都想奮發圖強。特別對于中國來說,意義更大。13億人口的中國,要想崛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崛起,世界的格局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雖然以上的國家,都有起輝煌的曾經,但在最后也開始一定程度的衰落下來了,被其它的國家迎頭趕上,有的人說由于國土面積,有的說是人口、原料的等不足等等,但我想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還在于一個民族當他們開始從世界上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后并享受著這些財富的時候,這個民族往往就開始懶散起來了,這是人的天性,也是一個國家的天性,要戰勝這個惰性,需要的就是制度性的新的體制,在人是改變舊習慣,不斷地創新,創造新的東西,在國家來說就是改變舊的制度,創造新的能促進新的生產力的體制,悲劇很大的原因就在這個上面,這也是他們被其它的國家迎頭趕上的最主要的原因!我們的“天朝上國”大清王朝當時就在重復著這個歷史的悲劇,所以它開始在世界上落伍了!
在回顧與深思其他世界大國崛起的過程,希望可以從中看到我們自己!()曾經的我們,亦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對于我們來說,崛起這個詞語并不恰當,更適合的應該是復興!而這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亦是我們成天在說,也是需要我們不斷去努力的!
那么我們要為祖國的崛起做出什么呢?
高談闊論已無所謂,主要是實實在在的做出什么來?我想在我們個人的角度來看就是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好整個中國建設洪流中的一個分子。發揮每個人應有的社會感和職責。為公司做出貢獻,也就為我們的祖國做出了貢獻。
我們中國總會越過艱難險阻實現自己偉大的理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大國崛起觀后感1000字初一篇2
《大國崛起》真實地記錄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探究其興盛背后的原因,我們要探索自己的強國之路。
回顧500年來各個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討論大國崛起的關鍵性因素。單一的因素一定是錯誤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卻值得關注:要形成一個統一的力量、重視思想文化的繁榮、重視科學和教育、善于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等。
對于地處西北歐、面積只相當于兩個半北京的小國荷蘭,是怎樣成為17世紀的王者?
在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上,以捕撈鯡魚起家從事轉口貿易,他們設計了造價更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逐漸從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斗士。日漸富有的荷蘭市民從貴族手里買下了城市的自治權,并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資本市場就此誕生;他們率先創辦現代銀行,發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由于國土面積等天然因素,雖然17世紀末,荷蘭逐漸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權。但直到今天,荷蘭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蘭人開創的商業規則依然在影響世界。
成為富強的國家的道路,清朝的統治者的“閉關鎖國”肯定是不可取的,妄圖依靠戰爭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證明結果事與愿違。德國的興衰是最好的例證。我們不知道21世紀的變化將把大國帶向何方,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是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國崛起觀后感1000字初一篇3
大國崛起之美國篇分為了兩集,新國新夢和危局新政。對于紀錄片的具體情節已不必贅述,以下所寫乃是觀看該片后對于美國文化的些許片段的思考。
提到美國,我們會聯想諸多,諸如美國夢、自由女神像、Michael Jackson、Hollywood、NBA等等。如今,美國元素正如潮水般涌入中國,年輕人對美國更是推崇備至,無限向往。我們打小就知道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但我們同樣疑惑于既然是如此年輕的國家,又怎么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變得這般強大,到現在我漸漸感覺年輕正是這個國家的優勢,沒有歷史沉淀的同時更沒有歷史包袱,這給了美國人充分的發展空間,因為無論怎么做,他們終將創造歷史。而我們自己卻時常嘲笑別人是沒有歷史的民族,夸耀自己的民族有多么深厚的歷史底蘊,殊不知歷史給我們這個民族帶來了多少的傷害,每一次王朝的更迭無不是建立在人民流血犧牲的基礎上的,頻發的戰爭使人民苦不堪言,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故事我們已不知聽過多少次。而兩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更是禁錮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在辛亥革命之后都能發生袁世凱稱帝以及張勛復辟這樣的鬧劇,而軍閥(實際上的“土皇帝”)割據混戰更是達到數十年之久,可見封建思想對民眾毒害之深。如果一味追懷屬于歷史的榮耀,我們必將停止不前,這樣的教訓實在是太多,自明清開始我們的科技發明一直停滯不前,漸漸落后于西方,我們發明了指南針和火藥,而西方列強卻靠著指南針駕駛著軍艦用火炮轟開了天朝的國門,此時的貴族們也許還在觀看繽紛的煙火。
談及美國無法回避眾人皆知的美國夢,這在眾多的電影中都有所體現。美國夢是一種理想,一種情愫,無數世界各地的人涌向美國,希望在這個機會眾多的國度獲得成功。事實上這些移民大都得以成功,因為他們足夠勤奮。因此美國夢還包含著進取獨立的精神。
我覺得美國最值得推崇的是其科學技術與教育。人類工業史上的諸多發明均來自美國,有我們熟知的生產線、飛機、電燈、電話、計算機等等。在20世紀策劃了著名的三大計劃即曼哈頓原子能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在科學研究方面,美國學者獲得了大量諾貝爾獎。我們國家已經是世界制造業中心,現在正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而這一過程無疑是漫長的,所以重視科學技術顯得尤為重要。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大量人才,在美國,教育制度尤為完善,教育發展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水平極高,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學,諸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這六所高校每次的世界大學排名都能進前10。美國的`其他許多院校也有很強的競爭力,在世界排名前500大學中,美國占168所,前20名中,美國占17所。每年都有許多世界各地的大學生慕名前來深造。而在中國,雖然教育體系比較完整,但關于教育制度弊端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已進行多次,卻沒能得到理想的結果。至于高等教育,中國的高校雖多,但真正有競爭力的卻在少數,大學課程難以聯系實際,使得學生面向社會時普遍面臨眾多困難,因為他們在大學根本學不到多少有用的東西。
美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強調個人價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開拓和競爭,講求理性和實用,其核心是通過個人奮斗、個人自我設計,追求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美國公眾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積淀。美國人有很強的成就意識。成功是所有美國人的追求,是誘人的前景,前進的動力。他們堅信,一個人的價值就等于他在事業上的成就。一些事業有成的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和各類明星,成了新時代的英雄。他們個人奮斗的過程和結果,成了社會文化價值取向的參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如何成為大國,或者說大國之謎是什么,單一的因素肯定是錯誤的,應該有很多的因素,諸如要有凝聚力,重視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善于學習但決不簡單模仿。
成為大國后,大國間的較量說到底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我不相信所謂的中國人的劣根性,那是對自己盲目的否定,是妄自菲薄,只能說我們的國民素質亟待提高,而途徑是唯一的,那就是注重教育,培養真正的人才。
大國崛起是一部難得的好片,關于大國的討論永遠也不會停止,至少在國家這一概念消亡之前不會中斷,而我所希望的唯有中國真正的崛起。
大國崛起觀后感1000字初一篇4
國際貿易地理這門課程,老師給我們看了很多的《大國崛起》系類節目,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別是英國的崛起,讓我感慨很多,我們作為中華民族未來的接班人,應該要了解歷史,以史為鑒,開創未來。英國的成功崛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敢于創新、敢于挑戰位未知的未來,抓住機遇,適時的改革,開辟一條有利于中國發展的道路,這是我們的責任與任務。
英國的崛起是在比較開放,自由宗教的環境下開啟的,一些科學家在這個時候敢于創新,標新立異,蒸汽機的發明者——瓦特,在當時,他的實驗沒有被世俗宗教所批判,沒有被王室所阻撓,所以,這樣的歷史環境給瓦特提供了自由發明創造的機會于有利的環境,當他的實驗成功時,利 用到工業當中,使英國的工業飛速的發展,從而成為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時代的先鋒者,無與倫比,把一些亞洲國家遠遠地拋在后面,而中國是閉關鎖國的政策,殊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經發生了開天辟地的進步,中國還一直處于落后封建的農業和基礎的手工業。當一聲炮響轟開了中國的大門時,這時的中國只能處于挨打的地位,一系列的侵占領土、賠款的條約接二連三的簽訂,那時,中國被轟醒了。
1588年,伊麗莎白繼承王位時,從英吉利海峽那邊,不斷地傳來了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家探險成功的發財消息,這個時候是一個尋求新大陸,成為海上霸主的時代,這對于雄心勃勃的伊麗莎白來說是一個挑戰的機會,一個成為海上霸主的機會,她認為這個時代,誰搶到先機,接受新的思想,誰先搶到海上霸主的地位誰就會先發展起來,成為第一強國,自從英國以弱小的力量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后,英國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大西洋海上的霸主,又風騷了數百年。
還有,在伊麗莎白時期,她合理的處理了國王與莊主貴族的 權利與利益,各個知道自己應該擁有什么,做好自己的本分,這成為了不成文的法律,各個盡其所職。伊麗莎白的智慧與膽識不得不讓我們佩服,從而她永遠不會在英國人民的記憶中消失,乃至世界人民。每個國家的興旺發達都離不開一個有魄力的國王。
在英國經濟不穩的年代,伊麗莎白一世看到了海洋的潛力,明智的向海上擴充勢力,以充盈國庫。而面對當時的海上霸主西班牙的聲討時,沉著的打退他們的艦隊,并趕走了海上的馬車夫——荷蘭,從此譜寫英國的海上歷史。在面對和貴族們的關系時,看清了國家的局勢,嚴格遵守大憲章的條例,和貴族們處在了一個微妙的平衡點上。伊麗莎白去世之后,英國陷入了內戰,在那個混亂的年代里,英國人民在不斷的摸索著新的,適合自己國家的管理體制,終于在光榮革命之后實行了君主立憲制度,走上了強大的道路。
大國崛起觀后感1000字初一篇5
第一集 學到了要有探險精神,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喜歡探險,在大理這邊經常會看到西班牙一家人騎車旅行。很多事情要敢于去做,敢于嘗試。西班牙個葡萄牙人敢于探險,敢于挑戰海洋,發現樂新大陸,獲得全校海洋霸主。
還有一點就是機會,有機會了一定要抓住。葡萄牙王室沒有接納哥倫布的請求,西班牙王室接受了,于是獲得全校發現美洲新大陸。
第二集學到了投資理念和借力。投資自己的時間,精力,財力,充實自己。學會借力,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借用別人的力量,來完成自己的目標。荷蘭是個小國,資源匱乏,但是荷蘭會利用外力,利用別國的資源發展自己。荷蘭人還會投資,他們懂得投資,投資一些資源,讓別人為自己勞動,創造更多的財富。
第三集學到了物極必反,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守恒的,就像我最近看的道家思想,否極泰來,陰陽互轉。查理一世過分要求王權,結果被送上了斷頭臺。當一方力量過強,到一定程度會轉向另一方。
第四集學到了市場,市場無疆,做一些事要有遠見,高瞻遠矚。英國看準全球市場,進行全球貿易,全世界都是他的殖民地,非洲為他提供勞動力,美洲為他提供土地資源,亞洲為他提供市場。
第五集學習到了,獨立自主,一個國家要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才會屹立于世界。一個人首先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之后經濟獨立,做一個正真的自己。德意志一直處于分裂時期,各個邦國不團結,所以德意志發展不起來。最近看的哲學思想,唯物辯證法中個性和共性的關系。一個人偉人的偉大之處在于他的思想之偉大。
第六集學到了和為貴,這是中國的儒家思想,以和為貴,大道之行,結合唯物辯證法中的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之間的關系。
教育的重要性,看一個發展前景,就要看這個國家對教育的態度,看一個人的發展,就要看這個人對學習的態度。德國注重教育,發展教育,重視人才,德國才會得以發展。
第七集學到了學以致用,別人的東西要學習,不能按部就班,要結合別人的東西,取長補短,不能因為別人的好全盤否定自己。一個國家的文化也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精髓得東西要保留。日本效仿西方,按部就班,沒有符合本國國情,發展受阻。
第八集學到了臥薪嘗膽,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痛定思痛。彼得一世隱姓埋名向美英學習,學習到了正真的技術,建設自己祖國。
第九集學到了規劃的重要性,也就是目標,計劃。一個國家要有宏觀的五年規劃,一個人要給自己一個人生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每年,每個月,每個星期,甚至每天都要有規劃。有了目標,朝著制定的目標奮斗。管理好自己的目標。蘇聯的五年計劃,國家有序的發展自己經濟。
第十集學到了功遂身退和專利。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這是道德經里第九章的內容,華盛頓就是這樣做的。
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產品,包括自己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產品。
第十一集學到了宏觀調控,國家干預經濟,貧富差距。美國發生的經濟危機,經濟大蕭條,就是市場經濟自我發展的不利,國家干預經濟,有效調節經濟。
第十二集學到了文化在國家發展中很重要,一個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經濟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