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看湄公河行動的觀后感
看過電影《湄公河行動》后,感覺它既像是一部主旋律影片,又不完全是一部主旋律影片,槍戰、爆破、飆車、打斗、水上追逐一個都不少,絲毫不遜色于美國大片的大場面。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看湄公河行動的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高三看湄公河行動的觀后感【篇1】
看完了《湄公河行動》,最令我驚訝和震撼的是方新武的死,我一點都沒有心理準備。因為我是帶著中國思維去看的。按照中國思維,主角一般要么垂死前被救了,要么受點傷,反正不會死。我一直以為方新武選擇與敵人同歸于盡是因為他不想活了(因為方新武殺了拿突,已經為女友報了仇),但是看完之后,我才發現我大錯特錯。方新武絕對是想要活著的。第一,他說過一句話,(忘記具體的詞了,我簡單粗暴地總結了一下)大概是這個意思:毒販殺了一個,還是會有一個的。第二,他跟高剛說過,女友死了之后,他才確定了自己真正想做什么——殺毒販。根據這兩點,我認為他的死,絕對不是因為沒有復仇的信念支撐他了,而是被迫死的。
根據當時的情節,方新武必須死。回想一下,當時高剛帶著糯卡在半空中懸掛著,還又中了壞人宋哥幾,自身難保,無法再下來救方新武。同時,方新武也中了一,宋哥又有援助。以方新武身中多又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又怎么可能單匹馬作戰,所以他只能選擇在宋哥的支援還沒靠近他們之前,與宋哥同歸于盡。最厲害的是方新武看到直升機上的人中后高剛和糯卡在空中搖搖欲墜和高剛在半空中中后的神情,他看到之后轉個身就往敵方撞船。他看到那個場景之后,心中肯定是明白了,自己再不出手,這個任務就失敗了。明明眼看著要成功了,卻在最后一刻被敵方阻止。所以,他必須死啊。
在整部影片中,最令我動容的是結局,最令我唏噓的是感情。影片中出現了,愛情(這個情節促使了方新武堅決剿滅毒販的信念,促使他到金三角),超越了血緣、生死的戰友情、親情……然而我認為最重要的親情。影片中出現了兩次高剛女兒的視頻,結尾了還出現了他女兒真人,這個女孩很重要嗎?出現這么多次?是的,她非常重要。回想一下,是不是她的視頻一出現,后面就會出現男孩出擊的場景。一次是男孩擊殺彭冰的哥哥,高剛殺死了男孩;一次是兩個男孩與我方同歸于盡。這其實是一種暗示。戰隊里的人對小孩沒有戒心,然而就是這種憐憫心被敵方利用,造成我方大量的死亡。同時也可以看出毒品,對無辜的孩子的傷害有多大。為什么要設定是高剛殺了男孩呢?彭冰哥哥不殺,彭冰也不殺,偏偏讓身為人父的高剛來殺?這不殘忍嗎?高剛在看女兒視頻的寵溺神情我們又不是看不到?讓高剛擊殺男孩,這該讓他多糾結?可是,被迫的。戰隊里的人從來都不想傷害無辜的人,但每一次行動都有無辜的人死傷。
最后,對于結局,我想再說一下。為什么只出現了大家祭奠哮天的場景呢?為什么不祭奠人呢?我的答案是這樣的,一只忠誠的狗為國捐軀都這么被人祭奠,更何況是人呢?
高三看湄公河行動的觀后感【篇2】
單作為一部動作片來說《湄公河行動》無疑是頗為中肯的,在動作戲碼上可謂做到了并不遜于好萊塢的驚險刺激,但這場根據震驚宇內的真實事件改編,電影卻并沒有真正著點那本自真實的正邪交鋒,只是變成了一場單能金玉其外的場面之作。
貫穿始終的熱血燃情,令人看到了香港導演林超賢對動作的嫻熟掌控,卻也僅局限于此,在一場場堪為驚險的大場面營造中,劇情的不合理也一步步暴露無疑,電影在伊始便申明了這是一場秘密行動,但當我方人員在他國已然鬧出驚天之舉的同時,卻仿若是在自己國家一般,這就猶如《颶風營救》中連姆·尼森單槍匹馬創巴黎固然精彩,但少了那個已然腐化墮落的法國國安局老友,那么一切都會變的極為牽強,更何況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卻連自圓其說都做的乏善可陳,又拿什么來為人信服?!
如果說劇情的不完整可能是出于顧及他國顏面,很多問題不得不規避的話,那么在人物塑造上的缺陷,卻只能歸于電影自身,過于追求主旋律化的渲染,使得人物變的尤為單薄,電影對糯康這一事件的核心人物,基本只是給人了一種模版化反派的簡述,而即便是張涵予與彭于晏的主演擔當,亦難以給人何般深刻的映像,人物的臉譜化使得電影幾乎沒有太多能給演員發揮的空間,這也使電影難以深入只是停留在了一部英雄主義電影的層級中。
相較于《湄公河行動》所彰顯的英雄正義,我個人實則更希望電影能聚焦于這件慘案背后的人文關懷,但電影更多的只是將十三個無辜性命的逝去淪為了突顯英雄的張力,單從這一點來說,我并不喜歡這樣一部作品,因為其作為真實事件改編,它并不是一部杜撰的演繹,其本因致力去還原真實,聚焦為何這樣一件慘案會發生的思考,以此彰顯對生命的尊崇敬畏,而不是用這樣一場上天入地的打斗來博人眼球。
主旋律化的__片,適合任何一場懸疑的杜撰,唯獨不適合這種本自真實的慘案,因為真實的深度遠比套路的英雄來的更為震撼,慘案背后的思考才是其本當承載的“旋律”。
高三看湄公河行動的觀后感【篇3】
片中主角是張涵予扮演的云南緝毒隊長高剛和在泰國臥底的警探方新武,前者是兢兢業業、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草根級的勵志哥演員,后者是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非要拼演技的偶像派演員,有這兩位實力加偶像的演員擔當,這部電影不好看才怪吶。
片中除了有以上兩位的精彩出演外,還有其他演員出色表演,扮演郭冰、郭旭、特警隊長、哪吒和郝局長的演員表演得也特別傳神,在片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反派毒梟的扮演者的表演也特別出彩,最讓我喜歡的還是萌萌噠的警犬哮天,在它為任務犧牲的那一刻,我不禁潸然淚下,覺得很痛心,很難過。
整部影片都是圍繞著高剛和方新武以及他們的緝毒小團隊破獲湄公河慘案展開的,經過重重險阻,有歡笑,也有犧牲,最終把這些大毒梟都抓住了,搗毀了他們的犯罪團伙,算是個圓滿的大結局。
影片展現了我國的軍事實力和武警隊員的驍勇善戰,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是一部充滿了滿滿正能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影片。
這部電影選擇了善于拍槍戰片的林超賢導演,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把影片拍得相當的寫實,讓我看后有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不會出戲哦。他的布局和大場面的控制把握的恰到好處,不瘟不火,堪稱完美。
期待以后還能看到更多這樣優秀的作品,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揚我國威,愛我中華。
高三看湄公河行動的觀后感【篇4】
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曾有過這么一個真實的案件,但當看著船上十三個國人死在悍匪槍下的時候,一種悲涼油然而生。無獨有偶,就在我寫這部影評之前我看了一個新聞,一個球星曾在接受采訪時說:老實說,我并不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我不理解所有的旗幟以及支持旗幟。我更加支持人。
林超賢作為已經被中國大陸都熟知的動作導演,他的作品也越來越優秀——除了《魔警》那部讓人較為失望。此前《激戰》、《破風》里面存在的問題在這部電影中也得到較大的改善。當然,不排除是因為這種電影安排不了太多感情的文戲。也因為如此才更好的解放了林超賢那應有的水平,讓我們在看到激情膨脹的動作場面時有了更好的情感代入。
作為一名使命召喚游戲的愛好者,片尾的決斗實在是讓我愛的'不得了。緊張刺激的動作場面,特警人員流血犧牲的場景都讓我過目不忘——除了那個本應該被一槍爆頭的特警忽然回光返照引爆了毒梟__庫的場景讓我感覺回到了抗日時期。對于彭于晏,我很高興他在電影中粘著胡子,而這很明顯他還沒到這個時候。而張涵予,如今怕已成了國內一線動作演員了。
電影很好的展現了中國對于人民的高度重視以及對任何侵犯我國主權的行為勢必會采取強有力回應的態度,這是一部愛國的主旋律電影,雖然它的動作場面更為宏大以至于有點搶戲的嫌疑,但我相信很多人在看完這部電影都會覺得活在這片大地上是安全的。那些特警是國家向外宣威的象征,他們只會保護每一個受到中國憲法保護的合法公民。是的,合法公民。
我曾看過一篇文章,里面說如果你衣食無憂,四肢健全,雙親尚在,身邊又沒有沖突和戰爭,那么你應該感到很幸運,因為你比全球百分之九十二的人都過的幸福。對此我深表同意,但這也讓我陷入了一個無盡的思考當中。當看著這部電影時我甚至都懷疑它的真實性,這一切只因為在這里所有主旋律的電影都會讓我有一點不適應。
哪怕是蘭博在為國成功執行了任務之后也會質問自己的上司:我愛我們的國家,可是我們的國家卻不愛我們。
高三看湄公河行動的觀后感【篇5】
在兩個已經看過一遍的人的陪同下,去看了《湄公河行動》。
小李和我和威海黑導游一起,縮在電影院第一排最左邊角落里,以一種全程仰視的角度看完了片子。所以各種鏡頭翻過去調過來切換得暈車,不過我也功力不夠沒打算真的寫一篇影評說說電影里的節奏和剪輯,在此就盡說一些和電影本身沒有關系的話了。
影片開頭那個吸毒醉生夢死的場景,小李說熟悉額。我就笑了。大家都是被禁毒宣傳片浸潤太深的孩子。我童年的陰影有大半是來自各種各樣的禁毒宣傳教育,因為不管是海報還是講座還是電影對于幼小的生活在全世界呵護下的我來說,都太栩栩如生。
禁毒宣傳大概是西南邊境的所有小學最重視的工作之一了,以低年級尤甚。對于我,那個時候真的是鮮嫩得沒見過世面的祖國的花蕾,每一次說要禁毒宣傳,都抱著害怕看恐怖片驚悚片的心情硬著頭皮睜開眼睛。印象最深的是一部學校組織去看的電影,吸毒的女主角被人騙,吃了萬能的藥上道,被強制戒毒,剃了光頭,汗津津的夏天就只是一件馬甲式的號服,渾噩到極點。如此背離正常生活的墮落,盤算著如何為芭比縫衣服的我還是第一次見,那視覺沖擊就在一種塑造世界觀的儀式感中成了作為小朋友的我內心接連幾天都揮之不去的陰影。大家還在那部電影里知道了四號,于是男生們總是提這個名字取笑。但是對于我來講一點也不好玩,因為它總是提醒我那個瘦小身軀頂著的眼神渙散的光頭。自從有了如此深切的恐懼,當大人私底下談論一些公開的秘密,諸如誰家誰吸毒之類的事,我都在腦海里哆嗦而又下死力地標記了那些黑暗的地點,每次路過都如臨大敵,心提到嗓子口卻又不敢拔腿就跑。我畢竟膽小,害怕喪尸般的人性。
不過,和所有的傷疤所有的痛一樣,類似的話題不提起就不會有那樣的沖擊。再過了那個特定的時間段,類似的教育就少了。出了思茅出了省到了花花世界里,這類教育就徹底銷聲匿跡。以致于聽了小李那句“熟悉額”才猛然想起童年的陰影。于是影片的開頭又讓我置身于看驚悚片和恐怖片的不安中。
但是思茅一直是一個寧靜又安詳的小城市,以至于我從來不覺得他有什么特別,或者他又如何是一個邊境。毒品歸結起來也只是一個偶爾被提到,我極其不想聽卻不得不聽的事情。再者,我知道大的煙殼是味中藥,對咳嗽有效;大的煙子干巴好吃,比一般的干巴香。直到小學的一天,被媽媽阻止與陌生人聊天的我還是混進了一個類似私家車俱樂部的QQ群。剛說我是云南的,第一句話就被問是不是云南五個人里有三個是販毒的。如此反應在我預料之外,當時怎么也想不通他們如何會有這樣的印象,索性丟開了不管。再大一點,和爸爸媽媽自駕車出去玩,沿路會遇到公安邊防設卡。有時候嚴一些,有時候松一些。反正我也習慣了看見兵哥哥們就搖下前后車窗。
于是,熟悉與危機的交織就成了這部片子剛開始對于我們這些思茅娃娃的代入吧。濕熱延綿的翠嶂和打旋湍急的江水,沒有一點點防備就映入眼簾的西雙版納的船,以及不知為何成了一句方言一句普通話的對話。
電影里的語種之多,離家一段時日,聽到了緬語也像聽見家鄉話一樣親切。彭于晏把泰語說得太剛,不像那個垂死的毒販痛苦求饒時還帶了泰式回環的綿綿。還有影片里那些老式的豐田本田,扁扁的車外露一種老大的感覺。在那私家車還沒有一夜里瘋買起來的年頭,大概初中前,思茅街頭還能一抬頭就見這些聽說是非法運輸過來的車輛。初中語文老師有一張,加上阿鮑蓬頭墨鏡烈焰紅唇的架勢,要我不把這類車的主人聯想成大姐大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