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弟子規》觀后感
讀書是人生中最快樂的事,因為書可以給你帶來歡樂、感動,甚至悲傷,甚至憤怒,書像一個個五彩斑斕的夢,又像是一只只載著希望、夢想的小船,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中小學生《弟子規》觀后感(精選篇1)
假期時,我按照老師的安排,學習背誦了國學文章《弟子規》,文章中雖然有很多的意思不太明白,但也學習到了很多東西,自己也按自己的理解,做了很多事情。文章中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規 圣人訓 守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和長輩,關心愛護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學習。假期中,
我做到了尊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聽他們的話,為他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今后,我會更多的學習《弟子規》中的知識,更好的理解。 我覺得學習國學,就是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能讓我們更文明,更有禮貌,更懂事,更有利于我們現在的小學生成長。所以我以后要多讀書,特別是國學方面的書,多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等我長大了,好做一個傳播中國國學的學者。
中小學生《弟子規》觀后感(精選篇2)
孩子從幼兒園便開始學習背誦《弟子規》了,算來已經三年時間,這三年來,我們全家堅定的將《弟子規》作為家訓,作為指導我們教育引導孩子的依據,更作為全家人的日常行為準則,衡量、反省我們和孩子的行為,期望能夠不斷在生活中學習提高。孩子有了明顯的成長進步,學到了更多的知識,也越來越明顯做人做事的道理。而我們父母則因受到《弟子規》的引導,也開啟了一扇智慧大門,開始更廣泛的接觸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也更深入的學習、理解中國幾千的道德文化義理。
這個寒假,學校更是提倡家長和孩子,觀看《中華弟子規》系列動畫片,希望借助這款動畫片,生動活潑的將《弟子規》的精神傳達給每一位家長和孩子。我們感恩學校的這份用心,也感謝學校在落實力行《弟子規》方面的堅持。
在陪孩子看《中華弟子規》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值得我們注意的現象。比如《中華弟子規動畫片》是動畫片,非常容易吸引孩子,孩子也看得懂其中的孝、悌、忠、信等道理。可是,孩子因為喜歡、入迷,看了一集又一集,當我們告訴孩子時間太長了,不能再看時,孩子便不愿意了,不愿意聽父母的話,接下來會因為一些小事情而鬧情緒、鬧別扭。而此時她們似乎完全忘記了剛才的動畫片中剛教她孝敬父母,現在她卻因為看不了《中華弟子規動畫片》而不愿聽從父母教誨,違反了《弟子規》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責,須順承”的教誨。這讓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情。上學期,學校曾經組織過一次“孝道演講”的現場會,一位老師用孝的道理和故事打動了全場,孩子們抱著爸爸、媽媽嗚嗚痛苦,孩子們完全被感動了。可是演講結束時,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主持人向大家推薦一本講孝道的書籍,這時孩子們便開始向父母索要,要求父母給自己買,不少父母因為各種原因不想買這本書,可孩子們的表現是什么呢?不少孩子一聽到父母不給買這本書,便哭著鬧著也要買,一副不給買就不依不撓的樣子。許多父母無奈之下,只好掏錢買了。這個有意思的細節當時并沒有引起眾人的注意,但這里面卻包含著很大的問題。孩子們剛聽了一場孝道演講,而且被感動的史無前例的痛哭,按說這場演講對人的教化應該非常有效,可是孩子們接著便用哭鬧的方式逼父母達成自己的意愿,馬上做個違反孝道之事,而演講者此時也并沒有發現這有什么問題。試問:孝道難道只是用來感動的嗎,孝道難道只是掛在嘴上講的嗎?
前面的兩個例子,其實都反映了我們學習《弟子規》時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只說不做!正如《弟子規》中最終告誡的:但學文、不力行、長浮華、成何人!如果只說不做,那書是會白讀的,圣賢教育再好,做不到那也是沒用的空理。所以,為什么傳統文化在今天這個社會如此衰落,為什么傳統文化今天會有那么多人不認可,人們也體會不到傳統文化的智慧和妙用?因為傳統文化講的道理,根本沒有人真實的應用到生活中去,既然沒有真正落實,再好的道理也不會產生效用,這樣許多人便錯誤的認為傳統文化講的道理是沒有用的、甚至是錯誤的。其實不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圣賢教誨有問題,而是讀書人出了問題:只說不做,嚴重敗壞了圣賢教誨的名聲。就如同老師教給我們如何種果樹,我們也把方法背的滾瓜爛熟,可種樹的時候呢我們就是不按這個方法去種,結果樹栽不活、果實也結不出來,最后我們便氣憤的說老師講的道理都是錯的,方法我明明背過了,只是我沒按照那個做,結不出果實 卻怨老師。這個人蠢到家了吧,但愿我們不再去做這樣的事。
中小學生《弟子規》觀后感(精選篇3)
弟子規,是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弟子按照孔子的言行寫出來的一本書,最近老師也在讓我們背誦,為的是也讓我們記住怎么才能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好人。
我一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就想到了自己:媽媽叫我過來我都是慢吞吞才走過去。媽媽叫我做事,我就拖拖拉拉的,今天的事明天干,明天的事后天干。直到讀到那兩句話,媽媽說一我不說二,對我可有幫助了!
我讀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就很少和爸爸媽媽吵架了,反而聽從爸爸媽媽的意見,慢慢改正我的缺點增強我的優點,使我盡量快點變成一位好學生。
我讀到“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我就很少擅自做主了。以前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現在都要向我的上級——爸爸媽媽請示一下這能不能做。能,那我就去做;不能,那我就不做。
總而言之,弟子規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把我從一個調皮的孩子變成了一個規范的學生。
中小學生《弟子規》觀后感(精選篇4)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這條規就告訴我們,讀書有三個要領:心、眼、口。但最主要的還是在你的心,心如果沒有專注,心有旁騖,心里頭老想著其他的事情,就像《小貓釣魚》講的那樣,我們學習、讀書的效果肯定不會好。
我們上學的時候,或是我們的子女在學校學習的時候,不見得學習時間最長的,他的學習成績就最好,反而看似沒怎么學的成績卻很好,這里盡管因素很多,但不懂得讀書的要領,心、眼、口不一很可能就是一個重要因素。當孩子學習時要做到心眼口統一,一要靠她自己體會和掌握,作為家長要為孩子創造一個適宜于學習的環境和氛圍。比如:當孩子作業沒做完時,家長就不要開電視和電腦或大聲說話交談了,以免孩子分心或影響孩子的學習,這樣他才能達到“心眼口”的統一,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中小學生《弟子規》觀后感(精選篇5)
按照郁老師的要求,我們暑假期間要從《快樂暑假》上面自選5本以上的書來閱讀。我選的分別是《我愛你,中國》、《神話故事》、《科學童話》、《伊索寓言》、《中國漢字》還有《弟子規》,其中前面幾本,我每天都朗讀,而對于《弟子規》,父母要求我每天背誦一段,41段用了41天已經全部背誦完畢。
我感覺《弟子規》對我們生活很有幫助。它教會我們怎么對待父母和長輩,也教會我們怎么對待身邊的人和事情,甚至連怎么穿戴吃飯、怎么讀書、怎么整理書籍都有很明確的要求。
有一次,有人按家里門鈴,我正在玩IPAD,媽媽讓我去開門,我坐著不動,媽媽就說父母命,行勿懶,我趕緊跑去開門了。我平時吃飯,不太愛吃冬瓜和木耳,家人又會從《弟子規》里找到教育我的句子對飲食,勿揀擇。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當我有時讀書不用心時候,我耳邊就有人會這么說。
《弟子規》對于我們日常生活真的很有幫助哦!
中小學生《弟子規》觀后感(精選篇6)
晚上,伴著習習涼風,我翻開了《弟子規》,映入眼簾的是“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這樣一句話。細看底下的注釋,我看到了這句話的意思:至于外表穿著,或者飲食不如他人,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猛然間我想了“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古話。
躺在床上,思緒隨著涼風飛呀飛,飛到了西晉這個時期,我看到了年輕時的阮咸。雖然他家里并不富裕,吃的穿的也很平常。但是他在有錢人面前卻泰然自若,一點也不自卑。六月六日這一天,每一個都把自己的衣服拿到太陽下面曬。阮咸也不例外,他根據當時的風俗,也把自己的衣服晾起來,路上看見阮咸晾曬自己的舊衣服,都來觀看。但阮咸一點也不在意,他認為:富貴不是可以夸耀的資本,貧寒也不是恥辱,人活著是否有尊嚴關鍵在于他的德行和學識。
思緒不再飄飛,回到了現在的生活。我看到了在一個幼兒園門口,一個小女孩竟然對他的同伴說送自己上學的父親是她們家的司機!可笑可悲的背后是深深地思考:我們的社會怎么啦?我們的孩子怎么啦?講究物質的奢糜與攀比竟讓純真的孩童至此!試想一下,假如都以現在的`這個趨勢發展下去,那么10年后,20年后,甚至100年后的今天,我們的子孫后代將變成怎么樣的人呢?到時候吃穿的攀比又將如何呢?無數的問號在我腦海中回蕩,久久不能散去……
多虧了這本《弟子規》,他提醒了我們,他喚醒了我們,他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告訴了我們將怎樣做好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過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