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量無聲觀后感
《無聲較量》這一讓人為之震撼的紀錄片,整部電影是關于美中之間的關系的,是一部十分良好的科普電影。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較量無聲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較量無聲觀后感(精選篇1)
戰爭的硝煙早已從中華大地散去, 我們看到的, 也許是一片和平。 但笑里藏刀, 我們面對的, 是一個充滿危機世界, 中華民族面對的, 是一場無聲的較量。
曾經通過一些途徑了解過蘇聯, 我十分驚訝于它。 我驚訝于它擁有如此廣闊的疆土, 我驚訝于它擁有如此強大的實力, 我驚訝于它擁有如此眾多的英雄, 我更驚訝于它竟然轟然覆滅。 看了《較量無聲》,我才明白, 前蘇聯那悲慘的命運都是拜美國所賜, 而我又擔心, 同樣是社會主義的中國, 會不會重蹈覆轍。
中國走過改革開放那短暫卻艱難的30年, 取得豐碩的成績, 讓全世界都為之驚嘆。 而在地球另一邊的美國, 卻虎視眈眈, 它可不允許世界上有它的任何威脅。 影片深入解析了美國對中國的態度, 讓我影響頗深的, 是那五個“滲透”。
美國通過政治滲透, 轉基因一樣, 把美國的思想殖民到中國官員內心中, 讓共產主義人一步步信任美國, 贊揚美國, 走入美國的牢籠, 敗壞了共產黨的風氣, 讓政治領域美國化, 從而成為美國的階下囚。 我覺得我們要做的, 應該是心中時刻謹記著共產主義, 以共產主義為我們的目標, 而不是被路邊的陷阱所迷惑。
作為互聯網的發源地, 美國通過互聯網對世界進行思想滲透和輿論滲透。 世界各地的混亂, 都是通過美國在互聯網上小題大作的擴散引發。 而隨著中國網民的增多, 也許有一天, 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演變為全國的戰亂。 大家一定還 記得前不久的“秦火火”事件吧, 這只是個人所為, 就在國內引起如此大的影響, 如果是一個國家, 結果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作為一個網民, 我們一定要對網絡上的信息有所防范。
如今的中國社會, 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美國非政府組織, 他們聯合美國政府, 不斷地把中國人送去美國參觀, 輸入美國的價值觀, 并讓中國人丟失誠信和正派。 這種“組織滲透”不知已經迷惑多少中國人! 我們要以正義為風向標, 絕不聽信那些組織充滿誘惑的話語。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 正是這一點, 讓美國動起了歪點子——政治干涉和社會滲透。 新疆、西藏, 那一次次動亂讓我們觸目驚心, 殊不知, 這些都是美國在背地暗箱操作。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我們要肩負維護國家統一的責任!
而最讓我有感觸的, 則是文化滲透。 在我們身邊, 處處充斥著西方文化。 也許這是時代的潮流, 因為也有外國人喜好中國傳統, 西方文化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學習。 但是, 我們并不應該全盤照搬。 政治書上有一句話:“外來文化同樣存在有毒有害的東西。”我們應擦亮雙眼, 認清我們該選擇的, 否則就是中毒!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 一個小女孩用甜美的聲音唱道“We are gonna change the world。”我想, 作為一個中學生, 想要change the world, 首先要not change our objective。 我們要時刻銘記: 我們是中國人, 要為中國做貢獻; 我們要汲取優良, 投身于中國的發展, 投身于這場較量。 我們要為生我們養我們的這片土地付出, 不讓別人伸來魔爪, 不讓中國變成“前中國”。
較量無聲觀后感(精選篇2)
看了國防大學的電視片《較量無聲》談談感想。
此片的大意是毛澤東和尼克松握手,中美關系告別了公開的直接對抗,開始了國家關系正常化的新時代。而美國并沒有放棄顛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政權的基本政策。影片記錄了美國對中國的一系列包括意識形態,政治,乃至軍事領域的顛覆滲透的事實。包括對臺灣西藏新疆的干涉和策動暴亂。影片特別強調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國門打開,美國的顛覆滲透取得了許多進展,培養了一批崇尚美國價值觀和制度的知識分子,官員甚至軍隊將領。人民群眾中間也不乏喜歡西方宗教喜歡美國生活方式的風氣。一句話美國在搞和平演變。
影片的確有警示和教育的振聾發聵的作用。
在肯定影片的基礎上,似乎還應該提出片子的某些不足: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確充滿了了較量。但是稱之為“無聲”的較量并不準確。美國有聲中國無聲,這是《較量無聲》的無奈的缺憾。
因為基本無聲的是中國,而美國是有聲音的而且聲音很大。較量從來都是雙向的。單向的稱不上是較量。從中國的角度看叫“無聲的抗拒”似乎更加符合實際。
美國并不隱諱自己的意圖。向全世界推廣美國價值觀是公開進行的。對中國也直言不諱。專制獨裁,集權主義的罪名加制裁。美國是大張旗鼓的,怎么是無聲的較量呢?這部片子的制作方還包括解放軍總參三部。三部是情報部。所謂無聲總使人有無形戰線的聯想。但是從片子的爆料看根本不是潛伏級別的,是新聞記者級別的。一點也不具備爆炸性。關心時事政治的網友知道的不比這部片子少。
說中國在這場意識形態的較量中無聲也冤枉,不是沒有聲音,是聲音小,和美國的聲音比基本聽不到。中國為自己辯解很努力。而中國很少批評美國。美國天天批判中國,中國很少批判美國,這是較量嗎?
坦率的說這部片子是放給自己人看的。讓大家提高警惕。不是和美國人較量,是和自己人較勁。片子批評了一些中國人崇拜美國。這些人可不一定服氣。那你說說美國那些地方不好呢?擺弄航母隱形飛機那不是意識形態。是國防大學的專業課。我問你美國的價值觀那里不好?批評中國人崇拜美國,首先要批判美國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不好的東西為什么要崇拜?同時弘揚中國的價值觀。而且要力度基本相當。天天和美國拍肩膀,卻讓大家警惕美國,那究竟警惕什么呢?
不是主張和美國把關系搞壞。意識形態斗爭和搞好國家關系并不完全沖突。美國并不在乎中國高興不高興,經常拿普世價值敲打中國,中美關系也沒有因此而惡化。中國就不可以批評美國嗎?中國批評了美國關系就惡化了?不動槍不動炮擔心什么呢?
既然提出了反對和平演變的問題。而且那么生死攸關。那就必須要批評美國。不批評美國,對外不樹立反對和平演變的形象,對內怎么會有說服力和號召力呢?
也許《較量無聲》是第一集,先匯總情況,接下來拍續集就有對策了,開始和美國較量了。
由于美國掌握話語權,美國的價值觀成“普世價值”,給大家的印象是批判美國很難。其實美國是真老虎也是紙老虎。這次美國財政懸崖有債務違約的危機。中國官方新聞機構發表文章,提出“去美國化”的問題。因為美國是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中國的聲音在世界上反響強烈。不敢說支持者眾多,但同情者很多,反對者很少。奧巴馬總統出面澄清,美國會按時付賬。因為一個具體的事件提出“去美國化”是中國一次罕見的輿論發力。反響是正面的,美國也無法翻臉,可見非不能為也,乃不為也。
一,反對和平演變,中國要有制度的自信和民族的自信。
美國對中國的和平演變的目的有兩條:顛覆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分裂中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這是美國冷戰思維的不切實際的延續。因為中國不是蘇聯。
1,中國的社會主義不是蘇聯的社會主義的翻版。蘇聯在經濟體制僵化不變的條件下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導致失敗。而中國以建立市場經濟為開端的改革開放是成功的,而且中國有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這樣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30年的歷程使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的走向成熟----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既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也是對改革開放國策的自信。
,2,蘇聯是加盟共和國,是政治力量的強力糅合。這種糅合發生在蘇聯勢力最強大的時代。在國力下降的時候,是蘇聯的主體民族俄羅斯公開主張聯盟解體的。
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是數千年歷史的積淀,中國現有的疆土是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最嚴重,中國的國力最衰敗時代,通過中國人民的奮斗保留下來的。沒有理由在國力不斷上升的現在反而分裂成幾塊。而中國主體民族漢族還包括少數民族主張國家分裂的人數是很少的。大陸漢族人中敢于公開鼓吹國家分裂的幾乎沒有。這是民族自信。
二,發對和平演變,對美國必須進行制度性的批判。
美國批評中國,直言不諱的直接指向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而中國這些年來對美國的批判僅僅指向美國的政策。缺少對美國的制度和體制的批判使中國在意識形態的斗爭中處于劣勢。
需要強調的是,對美國制度的批判不是籠統的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籠統的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沒有現實意義。
一是因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是資本主義制度,籠統的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得不到廣泛地支持。
二是因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吸收了大量的資本主義的管理方式和資金。籠統的批判資本主義是亂了自己。比如上海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是可以拿來當資本主義批的。
第三點最重要,美國不代表資本主義,美國不是資本主義的優等生。美國制度的最大特色是金融資本主義壟斷。美國的中央銀行美聯署都不是國家的。美元由金融資本家發行。這在資本主義國家都是絕無僅有的。
美國實際上是金融資本家的專政,美國政府是金融資本家的工具。美國歷史上至少有三位總統因為反對金融資本家的壟斷而被刺殺。美國人把政治家關在籠子里,而開關籠子的權力在金融資本家手里。美國人民看的很清楚所以才會有占領華爾街的群眾示威運動。
在美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以后。美國的金融資本家放肆地大玩“虛擬經濟”。終于因為次貸危機引發金融危機。加上美國的國債飆升。總有一天會玩不下去的。這次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的財政過山車讓全世界都心驚肉跳。
美國金融危機反映的是美國體制的制度性危機,而不是財政政策的政策性危機。政策不對可以調整政策。而制度性的危機是長期的性的反復發作的。不是通過政策的調整可以克服的。美國的巨額國家債務數次突破上線,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沒有解決的可能。必須進行制度和體制的改革甚至革命。而美國并沒有改革的動力和愿望。美國寄希望于轉嫁危機。希望有人“救美國就是救自己”
愿意救美國的在資本主義國家一個也沒有。歐洲很多國家自顧不暇。實體經濟搞的好的德國沒有救美國。日本也不救。日本在金融危機發生后強行讓日元貶值。美國沒有當初廣場協議的底氣強迫日元升值。日本的經濟強勁反彈。安倍很得意。這次美國財政懸崖,日本竟然敢警告性的拋售美元。警告美國不要債務違約。二戰的兩個戰敗國德國和日本這次成了資本主義的優等生。很值得玩味。說明美國的控制力的下降。中國寄希望于美國管制日本應該反思靠不靠譜。
有評論說美國只剩下軍事實力了。監聽-,美國監視對手,也監視盟友。監視普金也監視默克爾。僅僅靠軍事實力控制世界難免帶有法西斯主義的色彩。
三,反對和平演變,應該有外在的現實追求。
反對和平演變,無疑有國家內部的現實追求。而美國對中國的除了意識形態的顛覆和滲透的和平演變外還有外部的遏制。如美國的“重返亞太”。排除中國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議”。和平演變和外部遏制是密不可分的。那么中國的反對和平演變和對外部的現實追求也應該是密不可分的。內部的現實追求即保證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這很容易理解。
而外部的的現實追求怎么和反對和平演變相得益彰呢?現實追求目標不是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遙遠的目標等于沒有目標。目標也不應該是戰勝美國取而代之。中國取代美國條件還遠不成熟。
“去美國化”應該是最現實的目標。在美國出現債務違約的可能性引發有關全球新一輪衰退的警告聲的背景下,中國呼吁世界應“去美國化”。 新華社的文章抨擊了美國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并說“由一個虛偽的國家主宰其他國家命運的日子該結束了,應該建立一種新的世界秩序”。
既然美國的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控制的國家是一個“虛偽的國家”,那他的意識形態價值觀連同他的國家政治體制不都是應該摒棄嗎?而且這個“虛偽的國家”的政治經濟體制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別人想學也學不來,那里來的“普世價值”?
“去美國化”不是打到美國排除美國。而是建立沒有美國霸權的新的世界秩序。從反對和平演變角度看,“去美國化”首先去的是美國的意識形態。對美國的制度的批判---導致對美國意識形態的批判。
國家制度的較量才是真正的較量。
1,去美國化的歷史必然性。
美國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帶來的金融危機波及全世界。其根源是制度性的。問題的根本解決應該是美國進行經濟和政治體制的改革。而美國拒絕改革。對美國進行反滲透顛覆美國的政治制度,成本太高可能性也低。但是世界必須走出反復發作的金融危機的怪圈。世界不能永遠被美國的金融法西斯綁架。美國不變世界在變。去美國化的核心是取消美元的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這個過程相對很長但是大勢所趨。
2,去美國化是化解美國對中國和平演變的最終必由之路。
美國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的支柱,是超強的國際霸權地位。崇拜美國就是崇拜美國的超級世界地位帶來的意識形態光環。那么削弱乃至終結美國的金融法西斯霸權是化解對中國和平演變的治本之道。
3,放棄-式的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的老套路。
反對和平演變當然會有國家內部的訴求。也就是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而資產階級自由化總帶有外部勢力干預的背景。《較量無聲》把美國的以《福特基金會》為代表五個官辦民間組織,公開定義為顛覆中共政權的組織機構。那么揭露以這些組織為靠山的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頭面人物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盡管反對和平演變的過程是相對很長的。但是不應該成為沒有盡頭的馬拉松比賽。客觀上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最終總是要分出勝負的。美國勝利的標志是中國政權的更替和國家的分裂。中國勝利的標志應該是世界“去美國化”
有明確的可操作的有成功把握的外部追求,并且把這種追求作為反對和平演變勝利目標,是新形勢下反對和平演變和-式的傳統的反對和平演變的根本性的不同。
主要的敵人是美國金融資本主義政權,國內的打擊面不能擴大。眼睛只盯住國內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場面相信不會重演。
四,反對和平演變,必須占據人類道德的制高點。
美國話語權的核心是“民主,自由,人權”。這些美好的詞匯成了美國的意識形態的有力武器,成了美國手里的大棒。成了所謂的普世價值。
抵制普世價值效果并不好。中國的民主自由人權也在進步。問題是美國占有先機。“中國的人權好,美國的人權也不見得好”這樣的爭辯味同嚼蠟。
以攻為守,抓住美國金融危機,聯系美國的政治制度,上綱上線猛批狠揭。大力推行去美國化。關起門來搞還不夠,在各種國際會議上,聯合國論壇里,沒有聲勢反什么和平演變?
中國和美國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誰戰勝誰的問題。我們反對的是美國的獨一無二金融資本家壟斷的政治制度。反對的是美國金融霸權。但是作為一個有雄心的世界大國僅僅反對是不夠的。必須建立中國的世界政治經濟的道德倫理體系來對應美國的普世價值體系。這就是和諧世界的理念。
和諧世界的道德倫理體系帶有明顯的中華文明的特色,還在充實完善的過程之中。不是本文的討論范圍。而美國的金融資本主義霸權和和諧世界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是對人類社會的不和諧因素,是以必須“去美國化”。
較量無聲觀后感(精選篇3)
我一直以為,社會很和平。然而,現實是,世界真的和平嗎?不說利比亞的戰局混亂不堪,不說我們鄰近的泰國、朝鮮,也進入了一種混亂的格局,就只說中國和日本,也許戰爭就在一霎那間。
世界是讓人不安的。
這是個強者的時代。比如,一切都掌控在美國手中。要保護自己,你必須要強大。強大才有力量自主,才能與人對話,落后只能被主宰,連對話的權利也沒有。那么,學習美國什么?似乎要學習的有很多很多。是的。而我覺得,美國的強大體現在他不僅僅是物質的富裕、技術的先進,更是一種“先進的社會秩序,在這種社會中,每一個人都能夠以其天賦與能力來獲得他的成就,而且他們的成就也能被其他人認可,不論他們出生的環境和地位的偶然境地如何。”(摘自《美國史詩》詹姆士亞當)
當今中國,遭人最多非議的,不正是公共秩序的缺失,不正是不公平環境對人的踐踏導致社會的畸形?但看到許許多多的權貴富豪紛紛“逃離”中國的報道,當在從新加坡旅游返航的航班上看到新加坡的報紙上稱中國人為“蝗(黃)災”時,我的心頭涌起的除了憤怒,更有深深的自責。對于中國公民自身而言,我們需要改變的確實太多太多了。
首先,改變自身的素質。這是一個充滿秩序的世界,國家需要的,是高素質、高智商的人才:尊嚴至上、愛與寬容、有信仰有希望有敬畏,不隨意踐踏制度、踐踏生命、踐踏道德。如何改變國民素質是近年來一直熱議的話題,但似乎,熱議的太多,而真正從自身做起,改變自己的太少。其實,我們需要不是空談,而是實干。我只是個學生,我的能力決定,當下,我只能從改變自己做起,做一個彬彬有禮、體貼關愛他人的人,做一個敬畏生命、珍愛一切生靈的人,作一個胸懷理想、胸懷信仰的人……當我內心的力量成熟、強大,那就讓我學習印度圣雄甘地以己之力再去影響他人,影響周圍。所以,我要強大起來。我要努力地學習,學習吸納理想,吸納信仰,吸納關愛,吸納寬容,吸納質疑,吸納建設,吸納許多許多。
在每個人的心中,都要有強烈的愛國之心。與美國進行無聲的較量,是因為力量是在慢慢積蓄的。如果我們不去積蓄,那么則永遠不會擁有與強者面對面的機會,則永遠不會擁有與強者對話的機會,我們只能隨波逐流,任強者主宰,永遠失去我們的聲音,成為活著的瞎子、啞巴!我并不是說從今天起就不吃美國貨,不穿美國衣服,不去美國玩,以仇恨的眼光去看每一個美國人,別人強大,我們就仇視誰,這是一種丑陋的心態,那只會回到落后的清王朝時代,帶來更恐怖的后果。我是說,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學習人家先進的地方,掌握更多的知識,要胸懷理想,學習周恩來,學習錢學森,我們為“振興中華”而讀書,我們為強大祖國而讀書。如果說原先我的認識只停留在好好學習,將來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那么,在不斷的拓寬視野中,我漸漸認識到我們的學習,不能只為了自己的享受和奢華,要志存高遠,我們的努力一定要用來振興中華,為祖國建設出一份力。這樣的人生,才更有意義。
最后,我以一個看到的故事結束這篇文章:一位移居到美國的中國人回國,就因公共廁所的不合理性而寫信告訴市長,朋友說反正你也待不了多久,干嘛那么費事干這些事,她說,我是中國人,就是為了中國服務。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她接著說的一句話:“有些人到了美國,就說他是‘香蕉人’,外表是黃的,里面卻是白的;而我,是一個‘芒果人’,外表是黃的,內心也是黃的,因為我永遠愛著自己的祖國。”
我們,都應該當一個“芒果人”!
較量無聲觀后感(精選篇4)
昨天看了國防大學拍攝的《較量無聲》,感觸尤為深。腦海中忽然想起了這樣一個念頭:世界上最強的武器并不是有形的,無形的武器更加具有殺傷力。意識形態的攻擊比多少個核彈的殺傷力都具有破壞性,一個強國的標志并不是在于人口的數量,而是在于這個國家的公民是否對這個國家存有一種肯定的態度,而這恰恰也是我們國家現在所需要做的事情,如何從意識形態方面讓民眾對國家產生認同感,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證明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
之前我們也討論過中國方面的信仰問題,隨著現在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新媒體手段的不斷更新,社會上形成了多種文化價值觀,以致使現在的民眾形成不了一種共同的信仰。而這也恰恰成為了其他國家深入我國內部,甚至是想擾亂我國社會秩序的主要方式。試想一下,在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今天,其他國家要想采用有形的武器亦或者是發動戰爭之類的來獲得對我國乃至于對世界的主動權已經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民眾的意識形態著手,引用在革命期間所說的"深入群眾,各個擊破",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取得對另一個國家的主動權。所以如何讓民眾產生對國家的信任感是一個國家當前乃至以后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觀看完《較量無聲》之后,我才真正知道了解到所謂的"較量無聲"的根本含義,從民眾的意識形態下手來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獲取對一個國家的主動權。而恰恰就是這樣的方式既不會從正面上割斷兩國的友好交誼,又可以同時獲得對這個國家的主動權,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更何況在新媒體技術不斷傳播的高信息社會,利用網絡的形式將一種民眾接受的價值觀深入貫徹,
將這個國家為人民所鄙夷的價值觀"添磚加瓦",從而使民眾對本國產生一種唾棄感,從而不斷向往外國的思想,這樣就是所謂的"無形的戰爭".雖然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但在思想觀念上卻一直徘徊在中西方的邊緣上,所以要想獲得對世界上的主動權亦或者更為簡單地說不能為其他國家所削弱或控制,讓民眾對本國產生一種認同感是我國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如何讓民眾對本國產生一種認同感,責任感就直接關系到這個國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是否做到位。而如何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解決民眾的價值觀問題在當今社會來說簡單地說就是--信仰問題。想到這我不禁想起了之前 全國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研討會上,各位專家和學者都數次提出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前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民眾的信仰問題,所以解決民眾的信仰問題也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
所以現在就建立一個共同的信仰而言,首先就需要有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而這個理論體系的來源應該是來自于馬克思主義,因為我國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而其又指導我們實踐的行動指南,從馬克思主義出發就可以找到它的社會支撐點;其次這個信仰還必須被民眾所理解和接受,不能像所謂的"共產主義"那樣太抽象化了,就可能地可以用大眾化語言表達,使其深入民眾;最后就是在對待新媒體手段的方式上,盡可能地我國也利用起這個資源將我們的主流思想和價值觀以一些民眾容易接觸和感觸的形式表現出來,讓民眾從新媒體的利用中也可以感受到我國的信仰價值觀。
對如何解決民眾的信仰問題,我由于知識有限,所以提不出有建設性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