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孝心少年節目個人的觀后感
自古以來,百善孝為先。孝是少年們該盡的職責、義務,而并非隨心所欲。可是此刻的你想過嗎?你們的父母整日為了你而奔波打拼,而工作回來后又要為你做飯洗衣服……他們不明白累嗎?然而你又應如何行動來回報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最美孝心少年節目個人的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最美孝心少年節目個人的觀后感(篇1)
今天我們看最美孝心少年,聽著那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我情不自禁的淚流滿面。黃鳳、吳林香、龍花、徐沁燁、趙文龍、路玉婷、何秀巡姐弟、高雨欣等等。
我們都一樣都是普普通通的孩子但是他們承擔的擔子都比我們重多了,有的6歲就開始照顧家人,有的一夜之間就長大了,有的為了媽媽可以不顧一切。他們用單純、善良的自覺行動,告訴我們骨肉至親的親情;他們用自己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真實行動,證明著“愛”與“被愛”,也傳承著尊老愛長、感恩圖報的美。
這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一對姐弟,姐姐每次為了減輕弟弟背簍里的重量,她都要弟弟走在前面,然后,趁其不備,從弟弟的背簍里拿出一些東西放到自己這里,而弟弟也為了給姐姐減輕重量,他會在未背起背簍的時候,騙姐姐說天上有飛機,然后偷偷往自己的背簍里放一些重物。見過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大的總是讓著小得,結果小的孩子會認為全部別人的幫助和施舍都是理所當然。
然而這位姐姐,用她的行動幫助弟弟實現了更加正確的人生觀,讓他勇于承擔,會感恩,一個十幾歲的姐姐把一個年僅十一歲的弟弟培養成了家里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想到前幾天因為手機的事和爸爸媽媽吵架我深感慚愧,爸爸媽媽供我上學給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我不僅沒有感恩還罵他們我真的太不懂事了!我想說:爸爸媽媽我錯了,對不起。
百善孝為先”,古人不僅創造了一個“孝”字,更為中華兒女立下了一個規矩。伙伴們,請珍惜父母為我們做的一切,體諒父母的辛苦,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父母感受到我們的孝心。
最美孝心少年節目個人的觀后感(篇2)
今日,我們全家一齊流著眼淚,看完《最美孝心少年》的頒獎典禮。隨著純真悅耳的歌聲響起,頒獎典禮拉開了序幕。典禮以《眾里尋你》貫穿全程,由人物事跡短片引出了每一位“最美孝心少年”。有來自甘肅的李依桐、李易軒姐弟、有來自山東的王薺悅、來自河南的王帥康等12位少年,他們在那里理解到了全社會的致敬和禮贊。
一位位“最美孝心少年”,他們的家庭變故多多,坎坷多多,但他們在困難面前,沒有屈服,而是用自我最善良的心,去愛著愛他們的人!而是用自我的堅毅與堅守,用自我稚嫩的肩膀堅強地為家撐起一片藍天!其中,我最為感動的是來自河南的王帥康。
今年11歲的王帥康,過早地經歷了生活的不幸和磨難。20__年,王帥康的爸爸去世。奶奶患上了嚴重的心肺綜合征,媽媽改嫁他鄉。為了掙錢養家,年過七旬的爺爺到幾十里外的工廠打工。
王帥康留在家里,照顧奶奶。王帥康上小學一年級時,被醫生確診為馬凡氏綜合征。在視覺模糊的世界和病痛折磨中,王帥康選擇堅強。在家里,他幫忙爺爺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條;在學校,他刻苦學習,成績優秀。他沒有絲毫的怨言和不滿,多么孝順的孩子啊。這樣的精神和孝心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的榜樣。
再來看看自我,像他們這樣年齡是常跟父母頂嘴,總是讓父母為我們擔憂。父母頭上那幾根刺眼的白發,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以往也想讓父母笑口常開,卻總弄得他們眉頭緊鎖;也懂得推動搖籃的那雙手,也推動了整個世界,卻總讓他們遠離了笑容。當看見他們失望的神情,我們的嘴角,再也上揚不起來。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身為炎黃子孫,就該懂得“百善孝為先”。從這一秒開始,讓我們一齊,用愛,填滿世界;用行動,孝順父母吧!
最美孝心少年節目個人的觀后感(篇3)
昨晚我看了電視上播出的“20__年度最美孝心少年”節目,深受感動。在他們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十一個名字猶如十一朵花,綻放在我的心間。
當我們還乳臭未干,偶爾躺在媽媽懷抱里撒嬌的時候,他們卻早早地承受了厄運的考驗,成為家里的頂梁柱;當我們無憂無慮地背著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他們卻背著木柴艱難地行走在山路上;當我們在書聲瑯瑯的教室里,沐浴著知識的陽光時,他們卻做著許多與年齡不符的事情:做飯、耕地、送票、賣燒烤,甚至在關鍵時刻把自己的骨髓獻出來救母親……
最讓我感動的是今年14歲的徐沁燁曾有一個幸福的家。媽媽養豬料理家事,爸爸外出做些零工,一家人的生活雖然平淡、不富裕,但幸福和諧。然而20__年12月,母親楊菊被診斷出患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要先做化療,然后進行骨髓移植,才有生的希望。母親得知自己的病況后,一度想要放棄。懂事的小沁燁每天都開導母親,告訴她“沒有錢可以湊,骨髓可以找,一定要堅強”。母親在病重期間強忍著病痛,堅持繡了一幅長約2米、寬約1米,名為“旭日東升”的十字繡,想把這份最后的禮物送給女兒做嫁妝。小沁燁深知這份禮物厚重,也知道母親的苦心,母親繡十字繡時她幫母親理理繡線、和媽媽說說話,母親繡得身體疼痛時,她就幫母親按摩,并安慰她,“媽媽不疼,媽媽不哭……”
幸運的是,經過檢查,楊菊的四哥和楊菊骨髓配對成功,可以移植。然而,對這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來說,化療、骨髓移植以及后期的昂貴費用,讓他們一家陷入困境。為此,徐沁燁向晚報記者求助,希望能賣掉媽媽在病中為自己繡好的“十字繡”來挽救母親的生命。
湖州愛心企業家現場頒獎
“最美嫁妝,讓我甚為感動!絲綢之路集團幫困基金及我本人愿盡綿薄之力。”在看到本報刊發的《13歲女孩賣嫁妝救母》報道后,絲綢之路集團董事長凌蘭芳立即聯系了本報記者,并表示愿意以2萬元“買”下小沁燁的這幅嫁妝十字繡“旭日東升”,幫助沁燁救她媽媽。“但是,這幅嫁妝實在是太珍貴了!我真的不忍心把它帶走,所以還是留給沁燁吧。”最終,這份“嫁妝”還是留給了徐沁燁。徐沁燁說她雖然沒有見過凌伯伯本人,但她心中卻一真珍藏著這份感激。巧合的是,孝心故事被央視今年的《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公益活動中發現。在昨晚現場,央視特邀了凌蘭芳作為頒獎嘉賓參加晚會的錄制。晚會上是央視著名主持人歐陽夏丹把徐沁燁介紹給大家,又把凌蘭芳請上臺給沁燁頒獎。在采訪中凌蘭芳說,我的家鄉浙江湖州是寫《游子吟》的詩人孟郊故鄉,孝順傳為美德,小徐姑娘是無數感人的典型之一。
看完這個節目,我已抑制不住自己的淚水。我想:他們用自己實實在在的行動,證明了什么是孝心。相比之下,我自愧弗如。父母養育了我,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愛,我不僅要感恩,還要用實際行動去報答他們。今后我一定會好好地學習,關心父母,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他們,也成為一名最美孝心少年。
最美孝心少年節目個人的觀后感(篇4)
這一周,我和學生一起在網絡上觀看了最美孝心少年的頒獎典禮。我和學生一起看的原因是讓這些家中的寵兒們知道,他們的同齡人有很多值得他們學的東西,他們現在有必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不要等著靠父母。我還希望,通過觀看能夠喚醒一些沉睡中的孩子,讓他們驚醒。我們現在的學生變得自私、變得冷漠、變得不能夠自立。
他們從生下來就被父母安排著生活,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很難想象人間的疾苦,很少獨立做過事情,和做出過任何的決定。他們可能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自己離開了父母的庇護,依靠什么獨立生活?是否能夠向父母照顧自己一樣去照顧父母呢?百善孝為先,通過這些故事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還有一群堅強的同齡人,他們超越了我們世俗追求的錢權名利,而是在貧苦的生活中艱難的守候著珍貴的情親。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是情,不是其他任何的東西。
在看的過程中,很多的孩子都掉下了眼淚,教室中還有隱隱的啜泣的聲音。可能,某一個故事真的打動了這些孩子們。我相信一個愿意為這些故事掉淚的孩子,一定是一個善良的孩子。純凈的眼淚是一種善良的外在表現。看完后的孩子們表現的很乖,很懂事。但愿孩子們的心靈能夠一直有這種高尚的東西去滋養。
我在觀看的時候,眼淚一直在眼中打著轉轉。這些堅強的孩子們,用他們稚弱的肩膀承擔著沉重的情親。他們用他們稚嫩的肩膀書寫著真正的人。他們的年齡雖然小,確實一座偉岸的豐碑。聯想我們社會上時常爆出的新聞,兄弟們為各自的利益,把高齡的老人推來桑去的,沒有一個人撫養。為了錢,父子、母子、兄弟反目成仇。為了錢,遺棄老人……負面的東西爆出來了人性的丑惡,爆出了我們成人化過程中的弱點。這些人和這些孝心少年相比,不僅是一個羞愧可以說的了。這樣看來,一個人是否有擔當,與年齡沒有關系。我們成人有太多的顧慮,有太多的世故,太多的欲望,反而把最珍貴的親情丟失。
一場最美孝心少年的評選,不僅讓人們了解了這些孩子們的堅強和自強不起,更讓我們自私、自大、自負的成人們感到了羞愧,我們不知敢不敢捫心自問,如果你們是這些孩子,你們能夠做到什么程度?
堅守親情,堅守人性,與財富沒有關系,與年齡沒有關系。這些孩子們能夠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不斷的堅守,只是相信親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他們愿意用一生去收獲。我們現在缺的就是對自己堅信的東西的堅守和守望。
看到這些孝心少年,我放佛看到了我們祖國的希望。只要這樣的人多一點,我們社會會有的溫暖,我們的社會少一些戾氣,少一些冷漠,少一些失足的少年。面對一件件關于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的負面報道,讓人感到社會的落寞,看不到希望,而這些少年的行為給我們每一個人傳遞出一個信號,堅強和自強是社會的主旋律,雖然他們不是社會的主流,相信有他們,我們的社會會更加的美好。
敬佩這些孩子,祝福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美孝心少年節目個人的觀后感(篇5)
在學校的號召下,我和媽媽觀看了央視的《最美孝心少年頒獎晚會》,晚會在歌舞“眾里尋你”中拉開帷幕。最美孝心少年共選出十位,他們中的每一位都經受過苦難,卻始終自強不息、陽光向上。來自我們包頭的孝心少年趙文龍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趙文龍八歲時,身患脊椎病的母親又得了尿毒癥,父親不堪生活的重負,與母親離婚。原本判給父親的趙文龍,明白母親病重,需要人照顧,就又回到母親身邊。當我們還在母親懷里撒嬌時,趙文龍卻還得獨自上街買菜做飯。想想九歲的我會做些什么呢,每一天有爸爸媽媽替我打理好了一切,除了上學,就是歡樂地玩,根本不用擔心買菜做飯,更甭說照顧別人了。趙文龍無意之中聽醫生說,蔬菜里的鉀、鈉對尿毒癥患者不利,他就提前兩小時把蔬菜泡好,消除有害物質。媽媽不能吃西瓜,他就盡量少吃。對于我們小孩子來說,炎熱的夏天,涼爽的西瓜的誘惑力該是多大啊,可是趙文龍愛他的媽媽,他能忍受。
每周有三天,趙文龍都要推著輪椅,陪媽媽去做透析,往返六公里的路,三年來走了八千多公里,磨破了無數雙鞋。可是在趙文龍稚嫩的臉上卻看不出半點對生活磨難的抱怨。每次我去倒垃圾都得媽媽三番五次地催促,回來還得討價還價地要報酬。我生活在蜜罐里,媽媽接送我上、下學,我已經養成了習慣,完全看不到媽媽的辛苦,我是多么的不應當呀。趙文龍像一面鏡子,讓我看清我自我,我有父母的疼愛,我是多么幸福,我要好好地愛我的父母,愛周圍的人。
趙文龍為了給媽媽補充肉類營養,就撿了些塑料瓶去賣,買了二兩半肉做成肉丸給媽媽吃,母子倆你推我讓,都想讓對方多吃點,這是多溫馨的畫面呀,我真想讓趙文龍的生活停留在這一瞬,讓他少吃點苦,少受點磨難。
趙文龍、黃鳳、吳林香……他們這些新時代的孝心少年感動著無數的人,他們踐行著我們中華傳統孝道美德,他們是我們每個人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