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中國的觀后感作文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有著幾千年的禮貌史。而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里,歷經磨難,飽受屈辱,愛國志士們進行了不屈不饒的抗爭,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新中國,中華民族重新站起來了!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偉大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愛國主義和歷史教育更應當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強音。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輝煌中國的觀后感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
輝煌中國的觀后感作文精選篇1
六集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于近日在央視晚黃金時間播出,全片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脈絡,全面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紀錄片《輝煌中國》經過壯觀震撼的大規模航拍現場、生動熱絡的百姓生活現場、讓人感動的一線生產現場等,展示了中國五年來取得的的輝煌建設成就,展示了普通百姓的自豪感和獲得感,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這一切充分證明,今日中國,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這部紀錄片,在形式上,更加接地氣,以紀實手法拍攝,用講故事的方式、用一系列數據來展示成就。從上千個成就案例中精選了65個故事、250個成就點位、采訪了108個人物,還呈現了200組國家成就數據,這一組組數據,一福福圖片,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新時期活力拼搏的印記,是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生動證明。我們要努力,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把自我力所能及的力量奉獻給祖國,使祖國更加強大。
輝煌中國的觀后感作文精選篇2
從天梯上孩子們的笑容到蘇州木瀆古鎮的統籌發展;從東西部牽手的成功跨越到長江經濟帶舞動世界東方;從“新首都經濟圈”京津冀一體化再到世界聚焦的雄安新區……中國在新長征路上克服一個個困難,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探尋奇跡背后所藏的法寶,正是統籌協調發展這一致勝之道。《輝煌中國》第三集“協調發展”,將宏大的發展敘事與人民群眾點滴切身體會相互映襯,引發觀眾強烈共鳴。
木瀆,蘇州城外的千年古鎮,煙雨朦朧似畫,評彈聲聲入耳。這個如詩如畫的江南小鎮,既有守正出新、矢志創新的時代氣息,也有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的深厚積淀,以協調發展增添“人間天堂”新魅力,讓一方寰宇氣象為之而新。在小鎮引進的69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村民制造的諧波減速機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一邊是村民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學會了制造生產跟世界上一流的公司競爭的'高端產品;一邊是小鎮的城鎮化率達到81%,人均收入甚至超過蘇州城區。小鎮村民見證了中國與世界的交融激蕩,也享受到了協調發展帶來了豐碩果實。城市與鄉村共存,創業與鄉愁同在,現代與傳統交融,人與自然共生,木瀆鎮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國城鄉統籌畫卷中的一道風景。
如果說,蘇州木瀆的協調發展只是區域內的發展突破,那么補齊短板和攜手共進是統協發展中的又一致勝要訣。“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是新一屆中央接過歷史接力棒的錚錚誓言。“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間強調的不僅僅是“小康”,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而這個“全面”,既要城市繁榮,也不能讓農村凋敝;既要東部率先,也要西部開發、中部崛起。單就在消除貧困這一單項上,中國有12.8萬個貧困村,到20x_年,中國要徹底消除貧困,意味著平均每分鐘要脫貧約20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中國每年減貧1391萬人;東部創新發展、先行帶動,中西部后發啟動、彎道超車,世界萬億GDP城市中國已占12席。獨有的制度優勢,打破經濟發展的“魔咒”;大手筆的頂層設計,正在規劃出中國發展的嶄新空間。
“唱和如一,宮商協調。”從古代中國的傳統智慧,到當代中國協調發展的全新理念,“協調”一詞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補短板、強整體、破制約,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續性,在促進各區域協同配合、均衡一體發展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鋪路架橋,書寫下“輝煌中國”的壯麗篇章。
輝煌中國的觀后感作文精選篇3
《輝煌中國》紀錄片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理念為脈絡,一共分為六集,《圓夢工程》、《創新活力》、《協調發展》、《綠色發展》、《綠色家園》、《共享小康》、《開放中國》。其中都顯現出中國在前進,中國在提高。無論是港珠澳大橋、胡麻嶺隧道、鄭萬鐵路、還是復興號、上海洋山港自動化碼頭、中國移動互聯網等一個個“超級工程”,我們都能看出中國是一個“大國”。我們也隨之感到了幸福感和安全感。以往,“中國制造”活躍在國際上,如今,我們看到“中國創造”正在崛起,同時我們也仿佛看到了。
輝煌中國,砥礪前行。從中國的變化看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的領導下,必須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成為輝煌中國。
我們固然有實現中國夢的完美藍圖,有“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但也必須要在解決人民的需求中步步前行,腳踏實地。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幾代中國人為之奮斗的夢想。看到日益強大的祖國,也讓我們更加的有底氣。圓夢工程,舉世稱道。圓夢有我,奔向目標!
如今我為自我是金陵科技學院的一名普通大學生而自豪,我為身為一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而自豪,《輝煌中國》給我力量,給我勇氣!作為我們的民族、國家,歷數千年而屹立、經無數風雨而不改初心,國家興盛、匹夫有責,我為我們輝煌的中國而自豪!
初心,大到國家,小到個人。不一樣的主觀客體都會對它有不一樣的詮釋。它就像是一根紐帶,連之后一個個體的過去,此刻,將來。又像是一座橋梁,架起一個國家的歷史,現狀與未來。
而我感興趣的是:為什么初心這個詞會在當下成為一個熱詞?以及這個詞對于我們個人與國家有怎樣的意義?
作為社會與國家的一份子,我們不必太從宏觀上糾結意義,本質。我認為,我們更應當做的是自身,全方面的提高自我的綜合素養,成為一個有道德,有知識,有信仰的中國人。
泱泱大國,幸而生于此,未來的道路光明而又神圣,但過程也必然艱難而又漫長,可是牢記初心二字,始終不忘自我的夢想,不忘自我的期望,堅定的探索前行,鑄就屬于自我的小家夢想,我相信,百川匯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必須能夠鑄就我們的中國夢!
輝煌中國的觀后感作文精選篇4
輝煌中國,我們有世界上沒有泯滅過得最長5000年禮貌,我們被稱為炎黃子孫,但此刻的中國是歷史上任何時代也無法比擬的,我們再一次創造了歷史,時代人在提高,科技仍在飛速發展,不驕不滿,我輩還需繼續努力,創造奇跡,為輝煌中國的更遠大的崛起盡力盡責,讓中華民族永遠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砥礪奮進、全面深化改革,實現經濟轉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夠說,這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經濟飛速發展的五年,是人民幸福指數穩步提升的五年,更是偉大中國夢逐漸變為現實的五年,是中國走向輝煌、走向復興的五年。
科技創新的發展成果給中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變得如此發達,人們出門旅游十分方便,走南闖北帶來諸多便利,也給諸多行業帶來福利,旅游業、快遞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的業績水平都有明顯的提高,交通條件發達帶動中國經濟收增長入。
總的來說,要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人才強國戰略,科技創新,在世界競爭中打下扎實基礎,為人民群眾能夠過上幸福完美的日子而努力奮斗。僅有上下同心,求真務實,真抓實干,中國才能實現真正的富強。
片中習近平總書記在緬懷孫中山先生的時候說到:“今日,我們能夠告慰孫中山先生的是,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本事實現這個目標。”孫中山先生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頑強奮斗下實現了當年孫中山先生心中的藍圖。在應對一代代中國人對于實現“中國夢”的不懈努力,我們滿懷熱血,滿懷活力,滿懷自豪!
放眼望去,我國的大好河山,正如毛主席《沁園春·雪》所寫的那般波瀾壯闊,看著一代代領導人引領著中國人民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不由得心生一句:“作為中國人,我驕傲。”有人曾說過,我們并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們只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每每看見中國在世界上某個領域有了突破,全國人民一齊歡呼,而這就是生長在內心的民族自豪感,我們團結,奮進,不畏懼挑戰,踏踏實實的走好每一步。
什么是中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該如何做?砥礪前行,勇往直前,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嘿!擼起袖子加油干吶!
輝煌中國的觀后感作文精選篇5
如何解決發展中的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世界上還沒有任何國家成功解決這個問題。五年來,中國卻向世界提供了一個科學的解決方案,憑借優越的制度設計,踐行著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特色路徑。系列紀錄片《輝煌中國》第三集《協調發展》就把這些精彩的發展故事層層呈現出來。
精準扶貧,不讓任何一個貧困人口掉隊。改革開放開放初期,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就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近四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人民一直為共同富裕的夢想奮斗不息。五年前,全國上下大力推行的精準扶貧攻堅戰正式打響,因村施策、因人施策,實施交通扶貧、教育扶貧、水利扶貧、電商扶貧,以及幾十萬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結對扶貧,五年過去了,現在每分鐘就有將近20人成功脫貧。這是史無前例、舉世矚目的扶貧工程。
城鄉一體化,打破傳統城鄉二元結構。城鄉差距不僅阻隔了企業、產業資源城鄉間的優化配置,更滯緩了農村老百姓的脫貧致富夢想。如果說多年前的戶籍制度改革曾為農村人進城打開了枷鎖,那么,五年前深入推進的城鄉一體化,以及新型城鎮化建設則為城鄉資源的雙向自由流動疏通了路徑。現在農村和城市的邊界已被打破,某種程度上,觀念的融合、資源的互換、要素的流通讓城鄉融為一體。正在推行的特色小鎮建設,又在城鄉協調、融合發展的更高層面,打開了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突破口。
跨區域協同,打造聯動發展的生態環境。地理地貌的天然差異,形成了不同地域間差異化的發展程度、發展模式和發展經驗。如何讓資金、技術、人才,按照市場規律,在具有不同產業分工的區域間自由流通、自我配置,不僅能夠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景全貌優化產業分工、布局產業,更能在推進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層面打造未來產業和未來經濟增長極。跨區域結對幫扶,轉移產能和產業;培植后發區域的獨特優勢,找準主體功能區定位;激發內生動力,下好全國一盤棋;等等,都是在全地域、大集群的規劃下,為推進協調、協同發展而實施的頂層設計。
化解協調發展的難題,惟有在發展中探索和實踐。而社會主義制度在配置、集中、推進、落實各種要素資源、決策部署方面有著天然的優越性,無論是跨群體融通,還是跨區域整合,最終的成效都能夠按照既定的思路和規劃得到最高程度的釋放。五年來,在推進脫貧攻堅、協調發展、共同富裕的一系列“超級工程”過程中,中國正在踐行著國家制度的本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