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葫蘆的秘密觀后感三年級600字
《寶葫蘆的秘密》混雜了上世紀50年代的童話故事、70年代的主流價值觀、80年代表演特色、90年代的導演手法、21世紀電腦動畫技術,正好是比較適合國內觀眾口味的娛樂兒童片。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寶葫蘆的秘密觀后感三年級600字5篇,供大家參考。
寶葫蘆的秘密觀后感三年級600字精選篇1
星期六,我看了《寶葫蘆的秘密》這部電影,看得我笑彎了腰,一則則趣味的故事也使我頗有感想。
電影講述了小學生王葆在一次釣魚中偶然釣到了寶葫蘆,他就“幸運”的成為了寶葫蘆的主人,此后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如他想要玩具,寶葫蘆就幫忙他把所有玩具進入了他的家,結果他的家成了玩具的天堂,自我被困在房間里,所有的觀眾捧腹大笑,我也笑得喘可是氣來。可見,人不能太貪。
還有一次,王葆要考試,心想考個第一名,寶葫蘆就幫他偷了一個叫蘇鳴鳳的人的答案,壞事總要見天,雖然答案是偷到了,可是名字、字跡都還是蘇鳴鳳的。由于這樣,他漸漸脫離了群體,最終,劉教師找他長談了一次,他頓時醒悟,發奮圖強,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重新成為同學們的好朋友。
電影雖然趣味,引人發笑,卻不失深刻寓意。他告訴了我,做事必須老老實實,投機取巧的心態是成功的絆腳石。僅有努力不懈,自強不息,才能成功。俗話說的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是一條鐵規則。很多人都擁有自我的夢想,但很多人卻都沒有實現,是因為他們沒有進行讓夢想變成現實的努力,老是坐在那里等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總之,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得東西,天上掉下的餡餅往往隱藏著對人不利的東西。
原先這部電影有那么多的大道理啊!
寶葫蘆的秘密觀后感三年級600字精選篇2
這部電影《寶葫蘆的秘密》是著名作家張天翼寫的,它告訴我們:自我的事情自我做,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
故事的小主人公王葆整天想著天上掉餡餅的事,有一天,王葆去釣魚,無意中釣到了寶葫蘆,寶葫蘆說:“你要什么就有什么。”從此王葆過上了天上掉餡餅的日子。日子過的很瀟灑。
我也過過天上掉餡餅的日子,那是我小時候,我每一天起床都是我姥爺給我穿衣服,吃飯時姥爺給我冷涼我才吃,每一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有一天姥爺不在家,媽媽在家,我以為媽媽會給我穿衣服,誰知媽媽不但沒給穿衣服,還說:“自我的事,自我做。”
我的故事和王葆的故事差不多,也有一個寶葫蘆,那就是我姥爺。
電影的最終,王葆靠自我的實力贏得了游泳比賽第一名,我也要靠自我的實力創造自我繽紛的世界。
寶葫蘆的秘密觀后感三年級600字精選篇3
周末,我去了電影院觀看了“迪斯尼”和中國聯合拍攝的電影《寶葫蘆的秘密》。
《寶葫蘆的秘密》主要講的是小男孩王葆在河邊釣到了一個寶葫蘆的故事。
一天,王葆在河邊釣到了一個寶葫蘆,自稱什么都能變,王葆不信,就讓他變一桶魚,果然是真的。從此寶葫蘆就住在王葆家,認他為主人。以后的日子里,寶葫蘆每一天晚上都幫王葆做作業、卷鉛筆,早上幫他拿牙刷、毛巾和早點……王葆是個懶惰的學生,凡是費勁動腦的事都給寶葫蘆做。寶葫蘆還幫了他許多倒忙,令王葆哭笑不得。
一次,王葆在和同學下棋,寶葫蘆就坐在樹枝上看他們。這時,一個圍觀的同學對說:“‘吃馬’!”寶葫蘆聽了,一時魔法,棋子就到王葆嘴里了。旁邊的同學說一下,王葆嘴里就多一個棋子,搞得和王葆下棋的同學不知所措:“我的馬呢?我的炮呢?”說到這兒,王葆難受地立刻跑到墻角吐出許多棋子,有“馬”、“炮”、“車”……到了家,王葆責怪寶葫蘆盡幫倒忙,所以又把它扔回了河里。
最終一次,王葆代表校游泳隊參加小學生游泳比賽接力賽,獲得了勝利,他來到河邊,找到寶葫蘆問它:“是不是你幫我贏得了比賽?”寶葫蘆說:“沒有啊,完全是你自我贏的!”
從此,王葆有了信心,他從一個懶惰的孩子變成了一個勤奮的孩子,一半靠他自身的努力,一半也靠寶葫蘆。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想得到一個寶葫蘆,寶葫蘆是我們的好朋友,但它絕對不能代替自我,想贏就要靠自我!
寶葫蘆的秘密觀后感三年級600字精選篇4
可以想象,如果這回《寶葫蘆的秘密》大賣,后續肯定會有更多文化滲透、商家博弈和源源不斷的訂單,先濤也可通過這枚原本就并非單純用來盈利的石子,殺死一大群鳥——先濤生機勃勃、步伐沉穩,同時也絕不缺乏必要的野心,從《風云》、《功夫》到《葫蘆》,朱家欣對未來中國電影的商業化之路,將造成何種深遠影響,似乎已是不言自明。
至于影片本身,首先是它好萊塢水準的預告片叫所有人耳目一新,它不但吸引了正放暑假的孩子們,連那些總是不肯長大的70后80后,也統統被喚醒了童心。他們中不乏當年張天翼的粉絲。比較可靠的一點是,影片的視效和配樂都在正常期待的水準之上,這是任何負面評論都無法撼動先濤價值的根基所在,但通片看完,整體上的乏善可陳依然令人感到遺憾。
比較寬容地講,先濤的特效可以給8分,陳佩斯的配音可以給8分,寶葫蘆的好萊塢式風趣也可以給8分,但所有孩子的表演,統統不能及格——不是孩子們的問題,問題出在大人身上,出在制作這部電影的那些大人們的頭腦里面。
故事敘述的語境是典型80年代的(這一設定本身就很值得懷疑),孩子們都很乖,學習氣氛濃厚地令人恍如隔世,貌似個個有上進心,小學閱覽室里氣氛儼然北大圖書館,但只要你也讀過小學,就肯定知道那種涂抹粉飾的美好校園有多虛偽,小演員的表演沒法做到樸素,個個像上春晚演小品,一律裝可愛……它沒法和《哈利·波特》相提并論,因為它絲毫不尊重一個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
——兒童片流于說教,極其危險,相當反動,在商業化包裝下的兒童片流于此種說教,反動中尤其反動。
現在的這個《寶葫蘆》,它實際上是在“教唆”一個男孩推卸責任,并讓這個男孩不敢正視自己的欲望,乃至壓抑它,因為個人欲望帶來的后果,往往“不能令大眾滿意”。它是讓一個個體在有可能“與眾不同”的時候,重新選擇退回到“永遠正確的集體氛圍中去”——王葆的所有愿望,實際上都是對集體思想的有意識迎合:考試考高分,在興趣小組出類拔萃,贏得游泳比賽……其動機本身缺乏兒童天性,而寶葫蘆的魔力帶給他的種種挫敗感,恰是這些主流價值愿望的落空,而不是他獲得了對這些所謂價值的懷疑,他沒有獲得反思的能力,恰恰相反,他“向集體靠攏”的思想卻得到了足夠的強化。
寶葫蘆的秘密觀后感三年級600字精選篇5
《寶葫蘆的秘密》是一部最新的兒童電影。里面的主人公是一個小男孩,名叫王葆。王葆十分不喜歡學習,經常不按時完成作業。王葆的奶奶經常給他和妹妹講《寶葫蘆的故事》,王葆幻想:如果有一天自我能夠得到寶葫蘆,那么就能夠讓寶葫蘆幫忙寫作業,不用天天學習也能夠考高分了。有一天,王葆在小鳥和青蛙的引導下,驚奇地發現了一個美麗的湖,他在湖中釣魚竟然不可思議地釣到了寶葫蘆。
在以后的日子里,寶葫蘆給王葆幫了許多忙,可是也惹了很多的禍,讓他在教師和同學面前出了丑,最終,王葆認識到:光依靠寶葫蘆是不行的,于是,他發奮圖強,自我能做的事情自我做。最終在游泳比賽中為學校爭得了榮譽,自我也變成了教師、家長和同學喜愛的好學生。
這部電影有一個情節讓我難忘:從王葆扔掉寶葫蘆發奮的那一刻,便認真學習、按時完成作業,堅持體育鍛煉,最終取得了好成績。
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什么事情都要靠努力才能做好,依靠別人取得的成績不是屬于自我的,自我取得的成績才是真正屬于自我的。世界上并沒有笨孩子,僅有懶孩子。懶孩子都要像王葆一樣刻苦努力,就一樣能成為一個好學生。
這就使我想起了電影中的兩句話:王葆的教師經常說的是“天下沒有掉餡餅的事,只能靠自我努力。”王葆爸爸也說過:“不要把自我的細心眼用到干壞事上去,如果用來學習的話,那么學習必須會好的。”這兩句話期望所有的同學們都要記在心里,做一個勤奮刻苦的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