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之墓高中生觀后感
《螢火蟲之墓》電影采用動畫片形式,給了這些小道具以充分的表現。這是一部以“死”為主題的作品,它沒有政治說教,而是對“死”進行了正面進攻,認真地正視它。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螢火蟲之墓高中生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螢火蟲之墓高中生觀后感【篇1】
今日我看了一部電影,它的名字叫《螢火蟲之墓》,也叫做《再見,螢火蟲》,使日本出版的。這部電影十分感人,使我不斷地在流淚。
我來講述一下吧:哇田是一個十多歲的小男孩,他有個妹妹,妹妹叫做小節,這個時侯正是美國侵虐日本的時候,哇田的父親去打仗,母親去避難,哇田負責照顧好小節。哇田在路上一邊背著小節,以便避免炸彈炸傷,他們到了親戚的家,親戚收養了這兩個孤兒。
一天,哇田出去,有人把他叫到一個病床前,病床上躺著哇田的媽媽,他的媽媽被炸傷了,渾身包著白布,到處都是血,過了幾天,他媽媽去世了,哇田還瞞著他的家人以及他的妹妹,說媽媽在醫院。最終,哇田還是告訴了他的親戚,那個親戚很著急的給哇田的父親發了個信,但他的父親依然沒回信。親戚收留了他們兄妹倆,可是時間一長,親戚們十分嫌棄他們,他的親戚勸他們到別的地方去過,因為他們把媽媽的衣服賣了,最終還是沒飯吃了。他們自我挖了個山洞,洞里很簡陋,僅有一張床,他們吃的飯是找別人要的。
一次的晚上,哇田把螢火蟲放在房間里,屋子里顯得格外的亮。哇田和小節早上起來,螢火蟲都死了,哇田看見小節在埋螢火蟲,哇田問小節:“你在干什么?”小節難過地說:“我聽嬸嬸說的,媽媽死了,也是這樣埋得。”他們都哭了。過了幾天,他們沒吃到有營養的東西了,小節被餓死了。哇田把小節埋了,燒了。最終天空中出現了許多螢火蟲。
日本著名動漫大師宮崎駿的一部動漫《螢火蟲之墓》被拍成了電影,其導演是高畑勛,看過了這部電影,此刻說說我的一些看法。影片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作為日本軍國主義所發動戰爭的犧牲品的日本民眾的對戰爭的態度以及普遍心理。
可能是作為老一代人的緣故,高畑勛并沒有過多的去描述這場戰爭的背景,也許是認為這些事是不用過多交代的常識吧。但對于缺乏大戰歷史知識的年輕一代日本國人,在他們看到前人的懺悔時是否會明白其真意呢?他們應當先補上歷史背景知識,再來觀看該片,有人說該片是在控訴戰爭,我覺得這其實并不準確,它其實是在抨擊導致戰爭的日本西斯。
影片以主人公14歲的清太和4歲妹妹節子—戰爭的直理解害者由生到死為主線,真實地呈現了二戰中日本民眾因生存而改變了人性中的完美,取而代之的是人在難以自保的'情景下產生的自私。我并不想批判因食物短缺而愈發自私的妹倆的遠房姨媽,相反,我還要肯定她的決絕,為了讓自我的孩子活下去,她放棄了她所能放棄的一切。
影片以螢火蟲為名,螢火蟲本身即是一種寓意。戰亂中的這對兄妹,就好像是黑夜里的螢火蟲之光悄然的飛向那落寞結局……這樣的場景賺取了許多感性的女生的眼淚,死亡是那么的可怕,活著的人對死去的人難免會有憐憫惻隱之心。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提過一個觀點: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對此我很難贊成,因為我更看重的是生,至于死的內涵,我無法發掘,也不愿意發掘,只得逃避。
清太和節子的父親是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大佐,身為海軍軍官后代的他們有著富足的生活,而受軍國主義教育下的當地民眾對這樣的家庭自然懷充滿敬意,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他們是幸福的。然而,戰爭的爆發改變了這本完美的一切,父親受命與美國海軍激戰太平洋,生死難料。臨行前,父親叮囑清太:“父親保衛日本,清太守護媽媽和妹妹”。此刻看來,這只是父親的一廂情愿,日軍的聯合艦隊不是美國海軍的對手,年僅14的清太的稚嫩雙肩也無法承載家庭的重擔。最終,日軍聯合艦隊全軍覆沒,父親也死于海戰。在一次美軍的空襲中,母親也撒手人寰,留下年幼的兄妹倆如浮萍般湮沒于戰爭的暴風雨中。
螢火蟲之墓高中生觀后感【篇2】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想我再也不會看第二遍了,真的。
這是一部揭示戰爭殘酷的動畫電影,影片主角是哥哥清太和妹妹節子,他們在戰爭中失去了自己的家,失去了自己的母親,只得借宿親戚那里。但親戚并沒有正因他們的悲慘遭遇而格外關心他們,于是他們選取自尋住處,在一處廢棄的防空洞搭建了臨時的家。
無奈戰爭讓一切變得匱乏,妹妹節子這個時候也生病,營養不良,最終奄奄一息在清太的懷中死去。清太此時得知父親已經去世,火葬了妹妹后一個人漂泊,最終餓死在車站中。
很顯然,這是一個凄慘的故事,沒有用多少筆墨描述戰場上血淋淋的場面,只是描述生活在戰線后方受到敵機轟炸的百姓生活,但這足以反映出戰爭的殘酷,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無盡的創傷。節子,這么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就這么死去,而且是被由營養不良帶來的病癥折磨慢慢死去,讓人無法不為之難受。
我想,盡管這是日本人拍的電影,可能有證明日本戰敗給人民帶來的巨大苦難的意圖,他們死點人和日本人在中國大陸的暴行比起來再怎樣小巫見大巫,都無法抹去這部電影中感人之處。每個人都是人,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無論是否受挨打,最終倒霉的都是人民。我不對這部電影抱有什么偏見,更不會正因這部電影來自日本就否認它的價值。
日本戰敗了,節子死了,他們都像螢火蟲一樣以前閃耀過,但最終還是被埋葬了,這就是戰爭帶來的。影片的片名叫螢火蟲之墓,當然還有其他的含義,螢火蟲死的這么快,讓我感到無比驚訝。
螢火蟲之墓高中生觀后感【篇3】
一場對人物細膩的刻畫,一場在命運中的無限可能,讓我們在電影中,看見了大家的努力不懈,流動的情緒;看見熱情閃爍在每一個演員的瞳孔里,閃閃發亮。
因為電影,我們將電影里的美麗結局套至現實中,有著現實里的假,虛幻的真。《螢火蟲之墓》充滿了情感,因為戰爭,僅有自我和妹妹逃離家中。在沒有家人能夠依靠,他們帶著水果糖的盒子,到處去跟人要一杯水來填飽肚子。連一杯水都舍不得喝的哥哥,決定留給他幼小的妹妹;當他再次回到自我的家時,他已經被炸碎了!萬般不忍地看著自我的父母被抬上救護車,決定與妹妹好好地活下去。這一幕,令人有著無限的感傷。
欣賞電影時,我總會覺得世界剩下我與電影,投入在其中,其中有主角的歡笑、配角的襯托,有導演的安排,戲劇的張力。而在看電影的那段時間,能夠忘記全世界,不受時空的限制。因為電影,我的眼界開了;因為電影,我們的妄想實際了。
然而,我在電影看見了大家的努力不懈。這部電影,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中。電影的完成,都耗費了許多的心力與時間,而這一部,讓我感受到:沒有家人的幫忙,必須會很悲痛難過;而他們卻能樂觀應對,令人欽佩。在電影中,最完美的結局,就是將不可能化為可能,讓大家永生難忘。
螢火蟲之墓高中生觀后感【篇4】
“昭和二十年,我死了。”這是電影《再見螢火蟲》的第一句臺詞。年少的清太,在一個火車站的月臺旁邊,因為病餓交加,而永遠離開了人世。這是日美戰爭的一個月。
電影講述了這樣的故事:日美戰爭期間,14歲的清太 帶著年幼的妹妹節子到處逃命,可是當他們到達防空洞時,母親已經因為傷勢過重而離開人世。為了不讓4歲的妹妹過早地接受事實,清太帶著妹妹來到姨媽家,可是姨媽竟然不認他們倆,還搶走了他們唯一的撫恤金。為了維持溫飽,清太只能去偷食物,而且是在飛機放炸彈的時候!其實節子早就知道媽媽去世,但是她一直瞞著哥哥。然而,由于食物營養不夠,妹妹還是一個人走了。清太親手火化了妹妹,把妹妹的骨灰放進了妹妹最喜歡的果汁糖罐頭里。螢火蟲再一次飛了起來,可是慈愛的爸爸媽媽和妹妹,再也不能陪伴他一起看螢火蟲了。就這樣,失去了生活信心的清太在一個火車站門口靜靜地停止了呼吸。
看完電影以后,我很難過。因為戰爭,讓和諧美滿的一家人全部作古。戰爭給我們帶來了多大的危害啊!并不是只有清太一家子落下如此悲慘的結局,許許多多家庭都妻離子散。我想,如果不是戰爭,清太和他的妹妹完全可以像我們一樣生活在幸福美滿的日子里。
最讓我感動的是,為了妹妹的溫飽問題,清太可以在自生難保的情況下,為妹妹去偷食物。想一想,在槍林彈雨中,清太是怎樣去找食物啊!
我想起了由我們上的品社課 《和平的呼喚》。沒錯,下一代的接班人是我們,我們要和平相處,不讓悲劇再次發生!
螢火蟲之墓高中生觀后感【篇5】
今日午時,在家把昨日下的《螢火蟲之墓》看完了。
這部片子真的很感人的,沒想到一個二十歲不到的少年竟然會如此的堅強,親眼看著母親火化,為了不讓自我的妹妹明白還能夠強忍心中的悲傷,他真的很堅強,也許所有的感動不是源于同情吧!
他,就這樣一個少年足矣讓我們肅然起敬……
還有節子,多么可愛的一個小女孩啊,看到她就有種想抱抱她的感覺,可為什么老天對她那么不公平呢?
最可惡的是他們那個所謂的親戚,不盡對他們不好,竟還把母親去世的消息告訴節子,太可惡了!!!如果說在當時那種局勢下,她的自私暫且能夠理解的話,那她這樣傷害一個單純小女孩的心那就實在不該了!!!太殘忍了!!!
還有個情節真的讓我看得很憤怒:當節子去世以后,她哥哥去一家店買籃子安葬她,那店主竟然笑著說:“放一個小女孩足夠了”?怎樣能夠這樣莫視生命???
這部片子沒有過多的煽情來騙取觀眾的眼淚,而是讓人覺得很真切。宮崎駿的作品過去只看過一部《千與千尋》,了解得并不多,看了這部片子真的覺得他對人物細節刻畫得如此傳神,每個眼神,每個動作,足見這位大師的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