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風雨哈佛路的觀后感
《風雨哈佛路》是一部非常勵志的電影,值得細細品味。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風雨哈佛路的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風雨哈佛路的觀后感【篇1】
不記得第一次看《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是什么時候了,大概那會兒正好失意茫然,無意中想起這樣一部電影,就點開來看了。
其實我的性格,不是很喜歡去看這種特別勵志的,或是比較反映人性的影片。因為太過感性,總是忍不住為影片中的女主角不滿控訴,控訴這個世界為什么要這樣對待弱者,控訴任性怎么會有那么多陰暗的角落。
可是后來一想,其實這個世界原本就是這樣的啊,正是因為你是弱者,所以別人才可以欺負你,才可以把你看扁。你想要站在更高的地方,去受人尊重,那你就只有變強大,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護自己,去保護那些你在乎的人。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叫做莉絲的女孩,她出生在紐約的一個很平凡卻又不尋常的家庭,她的父母都吸毒,家庭環境極其的糟糕。沒有人管教她、幫助她成長,但是即便如此,她還是很愛自己的父母。
她的童年是在毒品、艾滋病的伴隨下成長的,面對這樣的環境能夠生存下來已是不易了,可她卻在這樣惡劣的家庭氛圍中培養出了堅毅的性格。在她15歲時,為了守住這個破碎的家庭,她每天流浪街頭撿垃圾,在地鐵里睡覺。由于貧困和自身的骯臟,經常受到同學們的嘲笑,為此莉絲經常逃學。后來她的母親因艾滋病而死去,她受到了嚴重打擊,并且想要改變現狀,不再這樣生活下去,立志要考哈佛。于是她只用了兩年的時間,讀完了四年的學科,成功進入到哈佛學校,開始了她勵志人生的新的節點。
想必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沒有不會被莉絲的頑強、堅毅的生命力以及面對種種困境依舊不屈不撓的性格所打動吧。“我可以尋找各種理由對生活低頭,也可以迫使自己更好地生活。”我想,這也正是導演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東西吧。
電影風雨哈佛路的觀后感【篇2】
我不知道該怎樣形容我此時坐在電腦前的心情,看了風雨哈佛路后,我受了很大的刺激,那個堅強的女孩,深深地打動了我。在父母吸毒,家不像家的環境下,她曾經迷茫過,也在收容所(那個瘋人院里)呆過,十五歲離家流浪,可是心里始終惦記著她的媽媽,媽媽的死給了她很大的打擊,她發現生活還是有所希望的,她要上學!最終,她說:“我只是需要一個機會而已。”大衛給了她機會,她用兩年時間讀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最終得到《紐約時報》的獎學金,得以在哈佛上學,影片的結局,她說:“我把我的故事告訴大家,我已經擁有了一個燦爛的明天,只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努力。”
哈佛,很美好神圣的名字,曾經的曾經,我也夢想著自己能夠去那里讀書,我對付昱說:“以后等咱有錢了,一定要去哈佛看看,雖然不能在那里讀書。看看也好,圓了自己的夢!想起了自己初中的時候寫的一篇日記,我的夢想是在北大的未名湖畔讀書,看夕陽在樹影下落下斑斑的光圈,記得當時有個男生偷偷地看了我的日記,然后嘲笑說:“你還想上北大,做夢吧。”呵呵,就現在來說,我的確在做夢,在青海師大,我已經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了,實際上不過是在為自己找借口而已。一個人在安逸的環境下,永遠無法真正發揮自己的潛能,那個女孩,她說:“我只能往前走,因為別無選擇!”是啊,因為我安于現狀,所以,終究不過是蕓蕓眾生里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曾經的豪言壯志,已不知在哪兒,只能這樣嗎?問自己,沒有答案,因為我已無法說服自己去努力了,就這樣吧,可是心里又有太多的不甘心,我注定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活出屬于我的人生的,沒有人可以為我做什么,只有自己!
什么都明白的,想想這樣子的自己,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嗎?捫心自問,呵呵,曉依,你真的無可救藥了。
北大、清華、南開、浙大、哈佛、劍橋、牛津……這些世界一流的學校,今生,我和你們無緣了,不過為了將來,我還是要努力的,對不對?
那個女孩,自信的走進哈佛的校園里,在階梯教室里認真的聽課。真好!!!
電影風雨哈佛路的觀后感【篇3】
第一次看這部片是在高一,雖然時隔幾年,但是仍然對它記憶猶新。感動大家的是里面主人公麗玆從不退縮的奮斗。經過人生的無數艱難心酸,經過常人無法經歷的孤獨和寂寞,經過沒有愛包圍的成長等等,最終克服著這一切的阻礙,邁入最高等學府哈佛的感人故事!
當我看完這部片子,在感動她的毅力與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時,在我看來最令我感動的是麗玆的感恩,她作為孩子對父母的愛!麗玆的父母都吸毒,母親患有嚴重的精神病,經常暴打她,父親是一個把她送去收容所不負責任的父親,小小年紀,流落街頭,自己養活自己,還要掙錢給經常喝酒的母親付錢。但是這些因素并不影響她對父母的愛,即使經常被暴打,即使流落街頭,她從沒有抱怨父母一句,在影片中她說到:“我愛我的媽媽,自始至終,自始至終,盡管她從沒有盡到母親應盡的責任,盡管她沒有照顧她的女兒,我仍然愛她”。
這是一個小女孩在經歷本不該她經歷后的種種阻礙后所說的。這是一個沒有獲得父愛母愛的小女孩說的。這是麗玆微小卻偉大的愛!可能是這份愛,伴隨著她走過了無數黑暗的日子,或許也是這份愛,給予她動力讓她不顧一切的去學習。最終完成自己的夢想!
自古以來中國有句俗語:“子不嫌母丑”,麗玆的這種表現這是這種不論父母在不負責任仍然充滿愛的體現!但是在當下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事例,不斷地在刺痛我們的眼球。有些人因為父母的貧窮,長大后,瞧不起自己的父母,迎面相遇卻不相認!還有很多人抱怨自己為什么不是官二代富二代,逼著父母名牌!這些與麗玆的事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些瞧不起父母的人,談何讓其他人瞧得起只會得到他人的唾棄!。那些抱怨父母沒有錢沒有勢的人,自己有能耐給父母添置什么,離開了父母什么都不是!
心中有愛的人世界才不會虧待他,心存感恩的人人們不會拋棄他。麗玆的成功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去復制,但是那顆愛父母,懂得感恩的心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學習的。我們用一片愛心看待人生,于是有了更多寬容,更多知足與快樂。只有長存感恩之心,我們才會用一顆真誠之心去看待世界,于是我們會有更多和諧,更加滿足與獲得更多幸福!
“就算她是世界上最差勁的媽媽,就算她是世人眼中無可救藥的癮君子,媽媽,我仍然如此的深愛你”。
愛讓麗玆成長,愛讓麗玆奮斗,愛讓她在風雨中無所畏懼的走進哈佛,有愛就有一切!
電影風雨哈佛路的觀后感【篇4】
人生,像是一本厚厚的歷史書,它記錄了人的一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歷,編織成了不同的人生書。有的書內容平平,有的書內容有序,但她卻把這人生書演繹的淋淋漓盡致。
她生活的家庭讓任何人都心寒,母親是一個“癮君子”,艾滋病患者,同時還患有精神分裂。她沒有為此而怨天憂人,在她心里一直有一個愿望——希望母親可以像以前那樣愛她,關心她,給她家的溫暖。為了這個愿望,她不去上學,她討厭學校,她不想離開媽媽。但直到母親去世那天也沒能再次給她家的.溫暖。母親走了,去了另一個世界。她醒了,她意識到只有知識才可以改變她現在的生活狀況。幾經周折,她進入了一所學校,她下定決心要在兩年內完成四年的課程。她拼命學習,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她做到了。哈佛大學,每個學子夢寐以求的大學,她考上了。她通過自己的奮斗,改寫了自己的人生書。
由此,想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這本書編寫的怎么樣?一出生,便有偉大的母愛環繞著我們。父母給我們穿衣服,父母把飯菜端到我們的桌上,父母給我們收拾東西父母的體貼入微,簡直到了極點。然而,我們都長大了,至今生活還不能完全自理,甚至離開父母便不知未來在何方。這時,你是否想起過那個十五歲就自己養活自己的堅強女孩。
身處誒使得青少年們,受委屈時,可以向父母懷里扎,感受親情的偉大,讓親情來撫平那受傷的心靈;感到疲倦時,可以聽聽音樂,躺在床上安靜的進入夢鄉,采用多種方式來放松自己的身心。可是,此時,你又曾想起,那個在洗盤子時,還要記單詞,在坐公車時還要背公式的執著女孩。
人生路,艱難路。人生書,需要我們自己編寫內容。內容的精彩與否,看的不是家庭的顯赫背景,不是父母的偉大成就,關鍵是自己的努力成果。讓我們用心編寫人生書,一本只屬于自己的人生書。
電影風雨哈佛路的觀后感【篇5】
學習,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成才要靠百分之一的天賦以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只要你肯學習,并且認真對待學習,你就會學有所成。
麗茲是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出生于紐約市一個貧困的家庭。父母都是吸毒者。她簡直是天才,可惜她的生活沒有秩序。因為她很少洗澡而常被同學們嘲笑。雖然她一個月最多只上三天學,但是她卻能考100分。
麗茲的母親高度近視,達到了近乎失明的地步。因為吸毒,父母都得了艾滋病。她的母親沒有多久就去世了。家里因為貧窮,交不起房租,父親被送去收容所,她則被關進教養所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但是,頑強的麗茲沒有被命運屈服。她走出了教養所,只得通過撿廢品、打工來自力更生。
貧困的她睡在街上,吃在垃圾桶旁。通過鄰居的幫助,她終于上了一所高中。只讀過小學的她。用了兩年的時間,把高中四年的課程用兩年就學完了。通過努力。她獲得了“紐約時報”每年1美元的獎學金,并資助她上哈佛。
可想而知,她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她16歲以前,她不適應平常人過的生活。但是她堅強地活下去。正如她所說:“我把安全都拋到腦后了!”
麗茲告訴了我:命運可以打敗一個人,但是打不敗人的意志。只要我們擁有堅強的意志,不喪失生活的希望,那么我們就可以改變命運。面對困難與挫折,如果我們只是膽小、懦弱,終將一事無成;如果我們像麗茲一樣意志堅強,具有不向命運低頭的信念,從而獲得成功,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享受真正的人生。
看完這部電影,麗茲告訴了我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