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家鄉風俗的作文端午節
作文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創作,學生可以在文字中創造出自己的世界,從而提高創造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那要怎么寫關于家鄉風俗的作文端午節呢?這里提供一些關于家鄉風俗的作文端午節,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關于家鄉風俗的作文端午節篇1
我的家鄉在華藏寺,每年過端午節,爸爸媽媽都要提前準備過節的東西。爸爸到河邊摘來柳條,和我一起將楊柳插在門上,楊柳輕輕擺動,在我們進出是掠過頭頂,爸爸說“柳葉像劍,能辟邪驅鬼”。媽媽到農貿市場精心挑選糯米、大棗、還有粽葉,他將粽子包成三菱形狀,放在鍋里煮上十幾分鐘,香噴噴的粽子就端上桌子,爸爸媽媽爺爺和我,邊吃邊說夸獎媽媽的手藝好。這時爺爺會用手指沾一點熏黃酒,擦在我的額頭和耳朵上,他說“小孩擦一點熏黃酒,蚊蟲不來找你”。
最高興得要算和姐姐搓花繩,姐姐把紅的、黃的、紫的&39;線繩搓成五顏六色花繩,再穿上金色的小鈴鐺,戴在我的手上,腳上,走起路來發出悅耳的鈴聲,我高興得摟住姐姐的脖子,親她的臉,表示謝謝。
“端午節,戴花繩,擦黃酒,吃粽子。”這是多么令人開心的一個節日啊!
關于家鄉風俗的作文端午節篇2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對于端午節,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下面是
關于家鄉風俗的作文端午節篇3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我和媽媽冒著細細的雨絲去姥姥家過節,端午節。
來到姥姥家門口看到門前插著一些翠綠的植物,我的心里冒出一個大問號,這是什么?為什么要掛在大門口?我忙問姥姥,姥姥笑吟吟的說:“這是艾蒿,在端午節天亮前插在門窗上可以驅蚊殺菌,還可以辟邪驅鬼。”接著,姥姥給我和妹妹系五彩線,戴香包,她說;‘小孩子帶上這兩樣東西可以避開蛇蝎毒蟲的傷害,保平安。“
過了一會兒,姥姥開始準備包粽子的材料。她先把洗干凈的粽葉放進鍋里煮十多分鐘,這樣可以除去葉子的青氣,增加葉子的柔韌度,在包粽子的時候才不會破。然后把糯米淘洗干凈浸泡五六個小時。一切準備完畢后,開始包粽子了。姥姥把兩片粽葉稍作重疊放在左手中,用右手撈出適量的糯米均勻的攤在粽葉中央,再放上蜜棗和花生,兩食指向中間護攏糯米,卷至半圓柱型,兩邊葉子向中間折疊在卷,用線纏緊,一個圓嘟嘟的粽子就包好了。等到所有的粽子包好后放進鍋中,煮上兩個小時,把火關小,用文火再煮兩個小時,再把火關住燜上兩個小時就可以吃了。
吃著香甜的粽子,姥姥又給我們講起端午節的來歷,原來是為了紀念歷偉大的詩人屈原的一種傳統方式。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他為人正直,憂國憂民,一心致力于國家的變法圖強,但是卻屢屢遭受小人的讒言攻擊和迫害,再加上楚懷王昏庸無道,不辨忠__,滿懷忠君愛民熱情的屈原最終在悲憤絕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投江后,老百姓為了防止魚蝦啄食他的尸體,駕著龍舟把粽子扔下江趕走魚蝦。從此以后每到端午節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有了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
我一邊吃著粽子,一邊聽姥姥講故事,感覺到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關于家鄉風俗的作文端午節篇4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基本上和別處一樣,有吃粽子、懸艾、藥浴、佩香囊等。
每到端午節,大人們就到山坡上采艾葉、菖蒲,把艾草懸于堂中,菖蒲插于門榻,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污濁空氣。小孩子則喜歡把艾葉帶在身上,不時拿出來聞一聞香氣。晚上,大人就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清除身上污垢,舒筋活血,有利于身體健康。另外,在端午節時,小孩要佩香囊。這是聽大人們講的,我不知道我是否佩帶過。現在,端午節前后,都有人在廣場上賣香囊,但香味泛泛,我不喜歡。
我最喜歡吃粽子。每到端午節,我都眼巴巴地盼著吃粽子。端午節的前一天,外婆將糯米洗凈,用清水浸泡再撈干與一定量的大米混合在一起作陷兒。然后準備好麻竹葉,將麻竹葉洗凈、晾干。麻竹葉包出來的粽子有一股淡淡的竹葉的清香。我們學校在端午節前后賣的粽子也是竹葉包的粽子,個頭雖小但味美。外公包的粽子很好看,他教我們包粽子。因為麻竹葉薄,所以我們用兩片疊在一起來包。小小的竹葉在外公手里一晃就變成了一個個綠色的小粽子。我也學著外公的樣子包起粽子來。先拿兩片麻竹葉疊在一起,再把它們裹成一個倒立的錐型,然后我開始放陷兒。外婆看到了笑著說:“別貪心,小心你的粽子‘吃’破了肚皮。”我一看,原來我把餡兒放得太多了,于是我倒出了一些餡兒,接著包起來,最后用繩子捆扎實,就這樣我的第一只粽子就包好了。我得意地把粽子在表姐眼前晃了晃,表姐撲哧一下笑了出來,“你那也叫粽子?”我仔細地與外公包的粽子作比較,原來我不小心把粽子包走了樣了,別的粽子有棱有角,而我包的只有一個角,成了蛋卷冰淇淋了,我也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后,我仔細地包了一個又一個,結果包得很好的沒幾個,管它呢,只要能吃就行了。
第二天早上,外婆很早就起來煮粽子了,等我們起來之后,外婆讓我們把芝麻弄碎,我們幾個小孩都搶著干,誰也不想在旁邊打下手,于是我們就輪流起來干。小表妹在旁邊看熱鬧,不知是誰提議放幾顆花生在芝麻里,于是我們把花生、瓜子和芝麻混在一起弄碎,等我們忙完了,粽子也煮好了。我們一手抓一個,顧不上精挑細選,生怕自己看好的被別人搶了,也不怕燙手,抓起來就解開繩子,把竹葉剝開,沾點芝麻就開吃。結果飯都不想吃了,每個人都拿著粽子在飯桌上啃。我們還在粽子里放上豬肉混著吃,味道真是好極了。外婆嘆了口氣,說:“真是服了你們了,連粽子都能吃出個新花樣。”我們聽了都笑了起來。是呀,如今生活好了,連粽子的吃法也多了。超市里的粽子光陷不同的就有好多種,但吃起來終究沒有家里自己包的粽子的那種味道。
關于家鄉風俗的作文端午節篇5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源于古時候,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去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我們是要吃粽子的,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摻雜、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關于家鄉風俗的作文端午節篇6
粽葉香隨著農歷五月初五龍舟打鼓聲響起,飄入高州千家萬戶中。
說起端午節,我們那里更喜歡叫它龍舟節,但在鄉下地方,也鮮有條件賽龍舟。我記得我們那邊有一首每個孩子都會用家鄉話唱的歌謠:騰騰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糍,五月初五龍舟節呀,阿媽帶我睇龍船,我唔睇,我去睇雞仔……小孩都是在這樣的歌謠中,迎來一個又一個的龍舟節。
每年在端午節前一天晚上,媽媽就會泡上一盆糯米,為第二天早上包粽子做準備。一般都是姐姐和媽媽一起包,我和弟弟在一旁看。我們的粽子是四角型的,有兩種味道。一種是堿水粽,呈金黃色的,有種淡淡的清香。另一種是咸香粽,主要材料是以綠豆、瘦肉、咸蛋為主,味道醇香濃厚。
除了包粽子,端午節還有吃荔枝,喝艾酒,洗艾水澡的習俗。當天一大早,奶奶已經把刷牙的水準備好了,上面還飄著幾片艾葉;到了正午十二點,奶奶就會到田野山溝的一些地方,找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大大一摞,夾雜些艾葉,放進灶房里煮水給我們洗澡,傳說會洗去一個人身上污__,讓人精神氣爽。爺爺奶奶還會在端午前一個星期釀艾酒,讓每個人在節日都能喝上一點,每次我都迫不及待的叫著“我要喝,我要喝!”因為味兒是甜甜的,連我們小孩都很喜歡,總會和大人們爭著喝呢!
說著說著,仿佛又飄來了那過節的快樂和那濃郁的粽香……我愛我家鄉的端午節。
關于家鄉風俗的作文端午節篇7
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相傳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有很多特別的習俗,在我們家,端午這天要在門上掛艾葉和菖蒲,家人一起包粽子。
每年端午節這天,爸爸都會早早起床,然后去菜場精挑細選買回一束艾葉和菖蒲掛在門上。艾葉長得和菊花葉有點像,聞起來有淡淡中藥味,菖蒲沒什么味道,看起來像一把利劍,據說在門上掛艾葉和菖蒲可以避禍求福。掛好之后,我們就出發去奶奶家過節了。
在奶奶家,我們每年都要包粽子。奶奶早早就把糯米在水里泡好了,并且準備了很多粽葉泡在水里,只等我們一到,就可以包粽子了。奶奶教我選一張又大又長的粽葉,一端折成一個漏斗樣,用一只手握住不讓它松掉,然后往里加入泡好的糯米,再加一兩顆紅棗,差不多把這個小漏斗裝滿就把粽葉的另一半折回來把糯米蓋住,再裹嚴,最后用繩子綁緊,一個粽子就完成了。
奶奶的動作很快,三下兩下,一個粽子就完成了。再加上我們的助攻,一個又一個,很快就包了一大堆。奶奶把粽子放進鍋里煮,不一會兒就飄來陣陣香味。“上粽子啦!”爸爸端上一大盤粽子,我拿起一個,解開繩子,剝開粽葉,白白的糯米餡兒就露出來了。咬一口,軟軟的糯糯的,再咬一口,甜甜的香香的,原來吃到了甜甜的紅棗,粽子可真好吃!要是每天都是端午節就好了。
關于家鄉風俗的作文端午節篇8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家鄉的端午節有許多習俗,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祭神,然后我們在大人的陪伴下到溪岸上看賽龍舟。而在我的心中,端午節最讓我難忘的就是包粽子了。
小時候,我住在鄉下的姥姥家,在我的記憶里,姥姥包粽子是最拿手的,左鄰右舍都比不上她的手藝。每逢端午節前一天,姥姥總要帶著我到離家不遠的竹林里去摘竹葉,一到竹林,看著青翠欲滴的竹葉,我特別興奮,幫著姥姥摘竹葉,摘好竹葉回到家里,姥姥要把竹葉洗滌干凈、晾干;接著準備糯米、豬肉、花生等包粽子的原料;包粽子是姥姥的拿手好戲,三下五除二,一個錐形的粽子就做好了,里面的餡更是很有多種的。當然,最吸引人的就是蒸粽子了,那香味飄出來,把我們這些“小饞鬼”饞得直流口水,使勁的用鼻子聞著那股粽香味。
端午節這天,我一邊吃粽子,一邊聽姥姥講一些關于端午節的習俗,現在,我回到了城里,每當端午節,我都會想起姥姥包的粽子,想起了還住在鄉下的姥姥和那些小朋友,真希望明年的端午節爸爸媽媽帶我回鄉下與姥姥一起過端午節。
關于家鄉風俗的作文端午節篇9
我的家鄉在信陽,那是一個具有濃厚古風的城市,還保留著很多節日的習俗。我最喜歡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早上,媽媽就會從菜市場買來幾把艾蒿插在門上或窗戶上,媽媽說這可以防止蚊蟲,驅蟲避邪。隨后奶奶就把提前泡好的糯米和竹葉拿出來開始包粽子。每次奶奶都會在粽子里包上不同的材料,有蜜棗的,有紅豆的,有葡萄干的。等到放學以后,我一邊吃著最喜歡的蜜棗粽子一邊戴著奶奶縫的香包出去玩了。這樣整個端午節都在粽子和香包的香氣中度過。我每次想起端午節,不由自主的就像聞到了那股久違的香氣,令人回味無窮。
我想等我長大了,無論身在何處都會把這種節日的傳統習俗保留下去。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沉淀,我們有責任把它傳承下去。
關于家鄉風俗的作文端午節篇10
這一家子四口人坐在飯桌前,桌上豐盛的年夜飯散發出迷人的香味,火鍋里沸騰的豬排也在誘惑著桌前的人。四口人一邊吃,一邊說笑。姐姐運氣好,一下子夾了個雞翅膀,媽媽打趣道:“吃了雞翅膀好會梳頭。”淘氣的妹妹放棄夾著的豬尾巴,將目標轉移到姐姐身上,瞇縫著眼睛:“唉,原來你把雞翅膀都獨占了,怪不得我不及你會梳頭。”“你也不錯呀,吃了豬尾巴也就不會流鼻涕了。”雞翅膀長了腳的飛到妹妹的碗里。一家人大笑。,快樂和溫馨在昏暗的燈光下彌漫。
時鐘已敲響了八點,一家人散了席。收的收碗,洗的洗盤,和諧的&39;分配竟使這碗盤也發出叮當的贊嘆聲。
“啪啪啪……”鞭炮此起彼伏地響起來。“喔,過年啦,過年啦!”孩子們跟著鞭炮噼里啪啦的聲音跳進跳出。父親和叔伯忙著貼春聯年畫,母親和嬸嬸忙著端菜上桌。平日里怕吵鬧的爺爺奶奶坐著看著,臉上寫滿幸福。屋子里洋溢著節日的快樂氣氛。
“開飯了,開飯了!”隨著這聲吆喝,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涌向餐桌。速度有快有慢,讓人聯想到物體的分子作無規則運動時的狀態。
“菜好吃呀,到底是兒媳做的呀!”爺爺嘖嘖稱贊道。奶奶也微微點點頭,表示贊許。夫唱婦隨,爺爺奶奶還是恩愛得很哩。面對滿桌的好菜大伙可毫不留情,拿起筷子就風卷殘云地大干起來。吃的吃,喝的喝,桌子上熱火朝天,猶如節日的盛會。